本報訊 國家統計局的一項調查顯示:目前,我國大中城市經濟適用商品房每平方米平均銷售價格在3000元左右。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按建設成本計算,經濟適用住房存在降價空間。
據了解,去年經濟適用房價呈現整體上漲的趨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新征土地轉讓方式須進一步合理化。目前土地轉讓主要采取協議價而不是招標價或拍賣價,是由開發商和產權單位采取一對一的協議方式確定地價。企業爭先開發,從而拉動土地價格大幅度上升。二是開發商建安成本費有所上升。但據調查,1999年各類主要建筑材料價格和人工費用與1998年相比并沒有明顯的上升,這就反映出建安費用的上漲是由各開發企業在購進建筑材料時人為造成的,也是可以避免的。三是小區基礎設施建設費上升。各開發商都不惜在小區環境和物業服務檔次上花大錢找賣點,甚至有違“經濟適用”的初衷。隨著今年經濟適用房建設走向理性,這一項費用應下調。
分析表明,如果能盡快規范土地轉讓和出讓行為,盡快用招標、拍賣方式取代協議價轉讓和出讓方式,抑制土地價格上漲幅度,同時,進一步完善建材價格管理體系,政府有關部門及時制定和公布建筑材料指導價,引導建材價格走勢,提高建材購銷的規范化和規模效益,經濟適用房還是存在理性降價空間的。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經濟適用房受政策調整因素影響最大。有關部門也在加緊制定政策,有意控制經濟適用房的購買條件和開發量,因此各地今年經濟適用房的開發面積可能會縮小。
經濟適用房價整體看跌,但具體城市還應做具體分析,以北京市為例,1999年北京市竣工的150萬平方米經濟適用房已被搶購一空,目前回龍觀、天通苑等熱銷項目仍出現沒房可買的“斷頓”現象。受供求關系的影響,盡管國家對經濟適用房有明確限價,理論上也存在著降價空間,但北京的經濟適用房價格卻存在著不少上漲動力。(吳彬)《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