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最后一個極具潛力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的汽車市場目前已變為國際汽車廠商爭相角逐的“盤中餐”。而面對如此嚴峻的現實,中國汽車工業的消費坐標重心究竟應該擺放在哪里呢?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都要依靠轎車進入家庭來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中國汽車工業也一直是作為中國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于一九九四年頒布的《汽車工業產業政策》就曾明確地指出:國家鼓勵個人購買轎車,并將根據汽車工業發展和市場消費結構的變化適時制定具體政策。
滾滾而來的汽車“鋼鐵洪流”的確正不可阻擋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與十年前相比,去年個人汽車保有量由八十二萬輛增加到五百三十四萬輛,占全國汽車保有量的比重則由百分之十五上升到百分之三十七。特別是,進入一九九八年以來,有一半以上的國內汽車為個人所購買,這樣,中國汽車的消費結構也由過去的公款購車為主轉向私人購車為主,格局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盡管如此,到目前為止,中國城鎮居民的家庭轎車擁有率仍不到百分之一。專家認為,如果將來某個時候中國能達到城鎮居民家庭每戶一輛轎車,那幺汽車消費對GDP增長的作用將會是非常明顯的。
但一個時期以來,圈內就是否鼓勵個人購車這一問題,甚而至于在就汽車工業是否應作為支柱產業這一點上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直接結果是,國家的汽車消費政策一直遲遲難以出臺,而同時,一些地方限制汽車消費的政策卻不斷出現。另據無數次的全國性調查表明,汽車消費環境差已成為中國百姓私人購車的一大障礙,也成為制約轎車進入家庭的瓶頸。
據專家分析,目前制約汽車消費擴大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汽車銷售價格過高,超過了居民的購買能力;汽車的使用成本過高,大多數居民認為買得起也養不起;最后就是汽車的使用限制過多。凡此種種,都極大地挫傷私人購車的積極性,制約了汽車市場的發展,同時也阻礙了中國汽車工業前進的步伐。
眾所周知,中國政府已經公布,從今年七月一日起停止征收二百三十八項地方性交通和車輛收費項目。不久前,國家計委主任曾培炎在談及刺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時,也將促進轎車消費擺在了所有消費的第一位。他說,要進一步拓寬消費領域,更有力地拉動經濟增長。加快制定相應的消費政策,堅決取消對購買轎車的一切不合理收費,破除各種形式的地方保護措施。以上這些都給汽車生產和消費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相應的配套政策。
面對愈演愈烈的中國汽車市場競爭,有關人士更是多次呼吁,政府應審時度勢,及早出臺鼓勵汽車消費的相關政策,制定寬松的汽車消費環境,真正使汽車成為國人的第一消費重點,要盡快出臺全國性的鼓勵汽車消費政策,取消汽車消費稅,限制和規范對汽車的消費征收。
他們說,要仿照啟動、推進住房制度改革那樣啟動公務用車制度改革,鼓勵汽車消費(私人購買);其次是鼓勵發展經濟型汽車(包括轎車),取消地區性歧視、限制柴油汽車和名目繁多的車輛收費項目等國內貿易壁壘;取消現行的目錄管理,實施工廠認證和產品形式認證的法制法規管理,強化技術監督措施,培育和發展汽車大市場。最后,還要努力自主開發(含同國外合作開發)和生產具有中國品牌和知識產權的,符合國情和適應消費者購買力的各類汽車,用以激活中國汽車市場的需求。(中新社記者閆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