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車海剛
7月27日,外經貿部在京召開全國出口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呼吁外經貿全行業千方百計擴大出口,力爭完成今年的出口增長目標。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為此提出了多項具體要求。
今年上半年,受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特別是美國經濟減速、日本經濟衰退、歐盟經濟疲軟、國際市場需求不旺以及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急劇抬頭等因素制約,我國出口同比僅增長8.8%,比去年同期回落29.5個百分點。從出口走勢上看,呈現前高后低的格局,6月份更是出現了去年以來的首次月度負增長(-0.6%)。此次出口工作會議顯然正是針對出口面臨的嚴峻形勢召開的,它不由令人聯想起今年4月份國家統計局一位負責人在發布一季度經濟數據時說過的一句話:在經濟安排上,要從最壞處著想,爭取最好的結果。
事實上,拋卻出口這塊“心病”,上半年我國的整體經濟形勢并不壞——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9%,不僅處在國家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范圍內,更與世界經濟的一片凄風冷雨形成鮮明對比。之所以能夠取得這一結果,恰恰是因為我們老早就“從最壞處著想”,采取了一系列積極主動的政策措施。
去年以來,“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是否還要堅持、還要堅持多久”的爭論盛極一時。中央政府充分考慮到全球經濟放緩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堅定不移地以擴大內需為首要目標,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并取得了實效。
今年上半年,在積極財政、西部大開發、申辦奧運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投資增速明顯加快。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5.1%,比去年同期加快4.1個百分點。其中,國有及其他經濟類型增長17.9%,比去年同期加快5.8個百分點。而隨著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和各種鼓勵消費政策的出臺,國內消費品市場也相當活躍。上半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3%,比去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其中,城市、農村消費分別增長11.6%和8.1%。據國家統計局匡算,內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經達到90%以上。
考慮到世界經濟貿易的前景仍不明朗,內需主導將是中國經濟發展今后相當長時間的必然選擇。展望下半年,擴大內需仍有較大的潛力和空間。在投資方面,國債投資對固定資產投資發揮顯著的拉動作用,而由于2001年的國債計劃下達晚,目前只有一小部分到位,如果今年的國債資金迅速到位,下一階段的投資增速還有可能加快;加之西部大開發進入實質啟動階段以及北京申奧成功等有利因素,都將進一步刺激投資增長。在消費方面,家電、汽車、住房、教育等消費熱點形成的趨勢日益明顯;農村消費雖然尚未擺脫低迷狀態,但有一個重要的利好信號,就是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了4.2%,明顯高于去年同期1.8%的增長水平,這至少預示著近期內農村消費不會出現下降。
更大的增長潛力蘊藏于目前的不足之中。上半年社會投資仍顯乏力,集體和個人投資僅增長7.5%,比去年同期還低0.4個百分點。許多專家學者建議,下一步可以繼續從放寬民間資本準入領域、簡化對其的審批程序、健全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等多方面入手,鼓勵和引導社會投資。而通過改革福利型消費體制,更加完善鼓勵消費的政策措施等,也能促使消費需求獲得更大的增長。
當然,強化內需彌補外需不足,絕不意味著忽視外需。相反,外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中國即將加入WTO、日益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的今天。正因為如此,中央政府才對當前的出口形勢予以高度重視。在7月27日的出口工作會議上,石廣生部長提出,要深度推進以質取勝戰略和科技興貿戰略,加大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有針對性地提高傳統大宗商品的國際競爭力;繼續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出口總額中的比重,確保實現今年機電產品出口增長目標;鼓勵發展加工貿易配套產業,延長加工貿易產業鏈,提高科技含量和增值率;大力扶持、培育名牌出口產品,推進企業完善銷售網絡和售后服務,不斷增強我國出口商品競爭力。其實,擴大出口不僅是確保經濟增長速度的需要。換一個角度看,到國際市場上搏擊風浪,也有助于國內工業的強筋壯骨乃至脫胎換骨,從而促進我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今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中還有幾個令人欣慰的“亮點”:一是國內物價水平進一步回升,特別是4月份零售物價指數自1997年10月以來第一次呈正增長,說明通貨緊縮緩解的趨勢在繼續;二是利用外資實現恢復性增長,上半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0.5%,標志著新一輪對華投資熱潮正在醞釀。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的一個基本判斷是,中國經濟仍處在復蘇向好的過程之中。今后幾個月,只要我們一方面因勢利導,最大程度地發揮既有優勢,一方面未雨綢繆,最大限度地化解潛在風險,實現甚至超過全年GDP增長7%的預期目標是完全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