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最新報道:專訪“半導體教父”張忠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5月06日 15:37 《財經》雜志 | ||||||||||
“我們一直是領導者,我們今后的長期發展,也不一定局限在代工,就像美國的GE” □本刊記者 張帆/文 “我們在臺灣科技界處于領導地位。與其說外面對我們有影響,不如說我們對外面
這種話也許只有被譽為臺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Morris Chang)說出來,可能才不會引起非議。 4月24日中午,海南博鰲索菲特大酒店,2004年亞洲博鰲論壇主會場。擺脫了10多名臺灣記者的“圍追堵截”之后,在位于酒店一層的怡景西餐廳內,這位臺灣積體電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積電”,紐約證券交易所代碼為TSM)的創始人、董事長接受了《財經》的專訪。 雖然已是73歲的年齡,但在大半天的旅途奔波后,張卻并未顯出多少疲憊的神態。雖然戴著助聽器,語速也并不快,但仍然隱藏不住思路的縝密以及鋒利。 在臺灣《天下》雜志進行的在線調查中,超過8%的人都把張視為最佩服的企業家,其得票率一直穩居第一位。 而其一手締造的全球最大的半導體代工“帝國”臺積電,以4月29日紐約交易所的收盤價計,總市值也超過了400億美元。即使與中國內地眾多赴海外上市的政府壟斷性企業相比,這個數字也僅僅低于中國石油(NYSE:PTR)以及中國移 動(NYSE:CHL)。 “西進”第二幕 這個周末,想來張忠謀的心情應該不錯。 因為就在4月14日,臺灣“經濟部”以及工研院宣布,由于臺積電在新竹的12英寸芯片廠已經進入量產(Mass Production)階段,因此允許其將已經成熟的8英寸芯片生產設備轉移到上海。 消息公布當日,臺積電的股價就上漲了4.1%,臺灣媒體也紛紛將其視為半導體產業轉移的標志性事件之一。 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臺灣的半導體設計以及制造業,就開始了“跨海西進”,嘗試著向中國內地轉移。到了2001年,隨著中芯集成電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中芯國際”)的成立,這一轉移已經蔚為風潮(見《財經》2002年1月20日《臺資芯片業跨海西進》文)。 而就在這一年,瓜分了全球四成以上芯片代工市場的臺積電,在競爭對手的刺激下,也開始積極地看待內地市場。張先后輾轉上海、蘇州、無錫、南京以及寧波等地,并于2002年5月,正式決定落戶上海市松江小昆山,斥資8.98億美元建立8英寸代工廠。 但由于臺積電的獨特地位,這一計劃雖然刻意保持低調,但仍然波折不斷。因為在臺灣人看來,正是由于張忠謀等產業領袖,才在過去的十多年中拯救了臺灣整個產業。一旦臺積電外移,臺灣當局深恐造成信心動搖,因此顧慮良多。 一直到2003年2月,臺灣當局才正式批準了臺積電在上海的投資計劃,但第一階段批復僅限于投資總額的6%~7%;而隨著獲得第二階段的投資許可,這就意味著臺積電在上海的工廠有望在今年年底正式投產。 對于臺積電而言,這條消息來得也正是時候。就在3月18日,已經日漸成為其肘腋之患的中芯國際正式在美國和香港兩地上市,共籌集了18億美元的金額。 2003年12月下旬,臺積電曾對中芯國際提出指控,稱后者雇傭了超過百名臺積電員工并涉嫌侵犯商業秘密,業界普遍認為,臺積電此舉顯然是想減緩中芯國際的步伐。因為在半導體這種周期性興衰的產業中,時間有的時候甚至是致命的。 《財經》:大陸IT業發展飛速,臺灣企業會相應作出怎么樣的調整?而在兩岸的復雜政治局勢下,臺積電將如何來謀得商機? 張忠謀:自然調整。很多臺灣的公司都來大陸設廠。臺灣本來的優勢在于其理工人才,這還可以進一步的發展,他們可以做研究、開發。臺積電會在上海設廠,現在已經臺灣政府批準,今年年底前可以生產。 大陸有一百多家無晶圓(芯片)廠設計公司,這種公司會是我們主要客戶。現在大陸這些公司還很小。但我相信他們里頭有些會成功,會變大。到時候就會需要很多晶圓制造。所以我們到這來。 《財經》:臺積電在大陸設廠的技術應用會在哪個層面? 張忠謀:我們暫時會在大陸用8英寸的。因為8英寸是比較成熟的技術。12英寸是在兩年前才開始的。且一開始就碰上網絡業泡沫破裂,生意也不太好。生意不好時要把一種新的技術弄成熟,就比較慢。去年才真正成熟。所以我們在大陸暫時用8英寸的,下一步有可能再用12英寸的。 《財經》:在內地設廠的資金來源呢? 張忠謀:大部分都是從臺灣來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申請臺灣政府的批準。 《財經》:來自臺灣的資金大概所占份額是多少? 張忠謀:全部。除了貸款以外,其他全部資金都來自臺積電。 《財經》:臺積電如何面對中芯國際的挑戰? 張忠謀:中芯國際是新公司,我們在這開廠是臺積電的廠。他們是新公司,所以要找別人投資,我們完全是自己投錢開廠。 《財經》: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各自有何特點? 張忠謀:這個不方便說。我們正在告他。 《財經》:您認為臺積電未來在大陸會碰上強有力的競爭對手嗎? 張忠謀:這很難說。很可能會有,會有很多競爭對手,比如和中芯差不多時候的宏力半導體,也是競爭對手。 勝利者的新“邊疆” 對于經歷過戰爭與和平,先后在大陸、美國以及臺灣顛簸的這位傳奇人物而言,一切還遠未到結束的時候。 在很多人看來,張忠謀的性格是相當豐富的。他喜歡閱讀,中英文的非小說類的書,不管傳記、歷史、經濟還是政治的,都照單全收。他也是古典音樂愛好者,巴赫是至愛之一。 和英特爾的傳奇人物安迪.格羅夫一樣,張是個性格相當內向的人,有人戲稱,或許這也是很多技術天才的“共同財富”。 但這并不妨礙張以自己特有的法則,來震撼整個產業,實際上,張忠謀對半導體行業的影響是全球性的,遠非局限在臺灣一地。 1972年,張二度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不久,就發動了動態存儲器產品的定期降價行動,逼迫英特爾、摩托羅拉等公司不得不跟進。此后,“定期降價”幾乎成了半導體行業的不二市場法則。 但他最為重要的貢獻,卻是19年前在臺灣的荒地上一手創建了臺積電。正如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所言,張一手創造了兩個全新的半導體產業:無自有品牌的半導體制造代工業,以及無制造芯片業務的半導體設計業。 在其引領下,臺灣只用了10年左右的時間,就成為僅次于美國、日本以及韓國的半導體第四大地區。臺積電去年的營業額高達2062億新臺幣(折合59億美元),純利更是達到了驚人的14億美元,高達36%的毛利率以及24%的凈利潤,在臺灣所有的企業中仍然無出其右者。 其間也有挫折,2001年,臺積電經歷了創立以來最為嚴峻的考驗。在全球半導體產業周期性衰退的大背景下,其營業收入下跌了24%,營業利潤更是下跌了七成以上。 但一向自負的張不承認這是失敗。在這段最為灰暗的歲月里,張忠謀提出了“張忠謀定律”(Morris’s Law),那就是每隔五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經歷一個“景氣循環”,2001年就是一個低谷,這一法則后來被與“摩爾定律”(每隔18個月,半導體的集成度翻一番)相提并論。 同時,是年8月,他也開始了自己的“接班人布局”,將原任總經理曾繁城升任副總執行長,而蔡力行則接替曾的職位。 在景氣循環處于上升的今天,張忠謀的使命并沒有任何終結的跡象。 那就是半導體版圖上中國力量的崛起,以及即將到來的“后摩爾時代”,要把臺積電真正打造成類似于美國GE(通用電氣)那樣的公司,不到20年的時間仍然太短了一些。 《財經》:臺積電是從1985年開始創辦的? 張忠謀:臺積電從1985年開始籌備,1986年秋天募資成功,登記手續已辦妥,1987年正式開工。 《財經》:臺積電從創業至今最重要的成功是什么? 張忠謀:我想我們一直打勝仗,每年都有相當大的成長。只有2001年,因為國際的網絡泡沫破裂,我們在那年沒有成長。其他每年都有成長。 去年大概59億美元,利潤也占了差不多約14億美元。今年無論是在營業額還是獲利都會比去年有更大幅的成長。這樣的業績不是打幾場勝仗得來的,而是要年年都打,打勝仗。 《財經》:除了2001年不太順利,臺積電有無遭遇過痛心的失敗? 張忠謀:沒有,我不記得有過什么失敗。2001年也不算失敗,只是行業大環境所致。 《財經》:臺積電之所以獲得今天的成功,臺灣大的產業環境的演變對臺積電有何影響? 張忠謀:我們在臺灣科技界是領導的地位。與其說外面對我們的影響,其實我們對外面的影響恐怕更大。除了我們以外,臺灣在開始的時候也有別的科技業。可是,真正做到技術頂尖的是我們。 《財經》:臺積電如何走到今天的全球領先地位? 張忠謀:我們的使命一直沒有改過,我們要做專業的晶圓制造公司。 那個時候,我感覺到,很多公司把晶圓制造作為副業。那些公司因為其主業不是晶圓制造,而是設計自己的產品,賣自己的產品,所以如果他們替別人代工的話,服務很不好。 廠房不是很忙的時候(還好),廠房一忙,就把你的東西放在很不重要的地位。往往需要的時間很長,交貨不準。總之,不夠專業。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家專業晶圓制造公司。 事實上,我們也創造了另一種行業——無晶圓廠設計行業。專門做設計,不做制造。頭幾年我們的生意,都是從自己有晶圓廠的公司忙的時候(接單),(揀)“面包屑”。 我們做幾年之后,有許多有創業精神的人就發現,我們可以做制造,他創業的話就可以只做產品設計,這也是他們的長處。如果他們要建廠的話,需要很大的資本,他們也不見得會做得好。 在我們剛成立的時候,這種設計公司寥寥無幾,之后就像雨后春筍一樣多起來,現在有七八百家,其中大陸也已經有了100多家。 因此,可以說我們不但創造了自己的行業,也創造了我們客戶的行業。哈佛(大學)有一著名的管理學教授邁克爾.波特就是這樣總結我們的。 《財經》:半導體業在近年來發展較蓬勃,您預期這個景氣的階段會延續到什么時候? 張忠謀:半導體長期的發展已有50年,景氣的周期大約是五到六年。每一個波大概是五到六年。長期來看,其蓬勃已有50年。短期的話,就是五至六年。 《財經》:您對下屬要求是否很嚴格? 張忠謀:比我對自己不嚴格一點點。 《財經》:是完美主義者嗎? 張忠謀:完美是永遠做不到的,但我對自己的要求是盡可能做到最好。 《財經》:您是否有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張忠謀:當然。現在在我手下有兩位(此處指的應該是曾繁城和蔡力行——作者注),都比我年輕許多。準備是很明顯的了。像我們這樣的世界級的大公司,他們常在外面去找職業經理人,但我剛才說那兩位是一直在臺積電很多年,比我年輕得多。 《財經》:您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企業家的楷模,您眼中優秀的企業家是怎么樣的? 張忠謀:首先要有道德觀念。一個優秀的企業家第一要求的是誠信、道德,能力還是其次。能力當然也重要,沒有能力的話,不會成功,但沒有道德的話,就算成功也只會成為社會的禍害。 《財經》:您能預測一下半導體代工業下一步的發展趨勢嗎? 張忠謀:我們精益求精,我們一直是領導者,雖然有很多競爭對手,但并沒有真正逼近我們的。 我們今后長期的發展,也不一定會局限在代工,就像美國的GE,剛開始時是做燈泡的,現在什么都做了。他們有100多年的歷史。我們只有20年不到。 整個半導體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摩爾定論是使半導體業發展最重要的引擎和動力。它現在雖然慢下來了,但基本上還是有效的。那我想至少還有10年。 在10年后,我想還會有“后摩爾時代”,那個時代也許是真正黃金時代。 摩爾定律是技術每隔兩年就更新,這使技術始終領先于應用,技術兩年就加倍了,應用跟不上。在技術進步緩下來后,應用反而更能跟上。因此我認為“后摩爾時代”。對我們這個行業來說,會是非常黃金的時代。- 張忠謀簡歷: 1931年出生于浙江寧波 1952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碩士學位 1958年進入美國德州儀器公司 1964年獲斯坦福大學電機系博士學位 1972年升任德州儀器集團副總裁及半導體集團總經理 1984年任美國通用器材公司總裁 1985年擔任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 1986年創辦臺灣積體電路公司,任董事長 1994年創辦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 1999年被美國《商業周刊》評選為全球最佳經理人之一 2001年美國《時代周刊》及CNN評選為全球最佳的二十五位CEO之一 《財經》雜志2004年5月5日目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