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華
一種雪糕含有19種添加劑,一款兒童食品里面有10多種添加劑,面條可以著火,方便面桶含有熒光物質會致癌,水果標簽能夠引起苯中毒……
這些被瘋狂轉載的信息,隨著自媒體的誕生,本就處于扭曲狀態的有關食品安全信息的傳播顯得更加瘋狂,更加重了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的恐慌。
隨著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逐漸多元化,科學的聲音如何不被紛繁復雜的聲音甚至謠言淹沒,是當前食品安全信息傳播的最大問題。
頻頻出現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讓國民喪失了對食品的信任,即使在國家職能調整之后,雖然國家縮短了食品監管的鏈條,加強了監管,但這份信任仍有待于重建。如何重建國民對中國食品的信任,將任重而道遠。
在4月17日召開的國際食品安全論壇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表示,中國的現狀是:凡是出現了問題,政府往往缺位;雖然現在的缺位問題有所好轉,但權威信息的時效性和透明度仍然較差,權威專家不愿意面對媒體,媒體很苦惱找不到專家,某些媒體抓到新聞后不經核實就發布。這幾個因素混在一起造成了現在的情況,科學信息明顯處于劣勢,而沒有科學依據的誤導性信息大占上風,造成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過度擔心,也影響了政府的公信力,而且公信力一年比一年下降,這不利于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我們媒體上爆料的食品安全信息有99%是沒有經過核實的,沒有向當事人核實,或者向當事單位、當事企業核實,也沒有請教過科學家、真正懂行的科學家,更沒有請教政府部門。”陳君石在與媒體面對面時表示。
99%的數字到底是否準確,這暫且不論,但陳君石確實切中了當前食品安全信息傳達的一種病態,在公眾和事件的當事人(企業)、科學家、政府部門之間,在食品安全信息的交流上面,確實存在著一種缺位。
當前的中國,不僅僅是消費者和媒體對食品安全存在著各種各樣的誤解,并且各類專家也在發表著不同的看法,導致食品安全的輿論熱度愈演愈烈。
“在風險交流當中,關于政府主導這點,也許在國外沒那么重要,在中國應該說特別重要。有了主導還不行,從原則上講,所有食品安全利益相關的集團和個人,都應該參與到風險交流里面。除了政府以外,還應該包括食品生產經營者和他們的行業協會,包括科學家和他們的學會,包括消費者和他們的權益保護組織,也包括媒體。所有這些群體都應該共同努力,參與到食品安全的風險交流中來。”陳君石表示。
但是當前的食品風險交流卻極度無力,一旦食品安全事件出來之后,所有利益相關方往往都在回避。
“從政府來講,現在沒有一個強制性的機制,規定應該怎么回應老百姓的疑問。譬如我知道,有些國家或者地區規定,接到報告后24小時必須有回應。不管你有多少回應,哪怕說我正在調查,那也是回應,然而我們的政府部門是沒有的。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們的現狀。然而我相信,媒體在提高水平,政府也在進步。我們希望可以向發達國家看齊。”陳君石說。
陳君石表示,中國食品安全要進行風險交流,風險交流是糾正負面輿情占主導地位、產生誤導的唯一手段,但中國的風險交流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政府對風險交流重要性的認識和決心不足,不能一味說政府一點沒有認識到這個問題,這不公平,政府越來越認識到負面輿情沒有起到好作用。但認識必須和決心連在一起,從現在的具體行動來看,我還是要說認識不夠,特別是表現在決心上。”陳君石說。
他解釋稱,這樣的認識和決心不夠,最好的例子是在轉基因上。不管反對轉基因人士如何攻擊,政府就是不吭聲,現在稍微吭一點聲的都是學術界的包括我在內的來講幾句,政府基本上到目前沒有明確表態。政府一方面啟動100多億的項目投資,成果很多,中國也需要這個技術,但是現在商業化停滯不前,因為輿情不允許。
如何把正確的食品安全信息傳遞給消費者?誰來主導,誰來協同,誰來成立一個有機的溝通交流平臺,最后傳播給消費者,使得大家對食品安全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減少社會恐慌。目前在這些環節或多或少都存在問題。
而作為一個勇敢的食品安全專家,中國農業大學[微博]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云波表示,當前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媒體的問題,首先政府的公信力還有待提高,有時候政府不便出來說,即使說出來也會適得其反,所以過去就表現為失語狀態;現在開始說了,但公眾又不信了,所以政府還要提高它的公信力。
陳君石則表示,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問題有這么嚴重的誤解,是中國食品安全問題的特色之一,政府已經開始意識到這種信息不對稱的危害,但是還沒有建立強有力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風險交流的政策、策略和措施。國家食藥監總局在三司里面設立了一個風險交流處,盡管只有三個人,還沒有開展太多的工作,但不管怎么樣,是一個進步。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