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九成以上消費者對進口食品及安全問題認識淡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5日 12:36 國際先驅導報
九成以上的人表示對進口食品很“無知” 國際先驅導報實習記者 賈瑞芳 發自北京 如果你從超市買回一袋美國生產的開心果,準備給家人嘗嘗鮮,結果打開一看,里面的食品已經變質,還有肉眼可見的白蟻,你會是什么心情? 近日,廣東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對一柜來自美國的開心果仁進行查驗時,就發現這樣的情況。許多消費者得知這一消息后非常驚訝:“進口食品居然也能出這么大的問題?” 實際上,進口食品近幾年來問題頻出。進口食品數量每年的增長速度達到15%。那么,對進口食品以及其安全問題,國人又了解多少呢? 近日,《國際先驅導報》與新浪網舉行聯合調查,截至6月20日12時,在所有被調查者中,面對“進口食品的來源、品牌、包裝,以及質量安全等問題,你是否了解”這個問題,選擇“一點也不了解,也沒有地方了解”以及“有一些了解,但是不足以作為購買依據”的人高達95.69%。 只有4.31%的人選擇了“非常了解”。黑龍江的張先生從美國回來,對進口的美國食品很了解,他說:“和一般國內的消費者不同,我會重點去看標識中的添加劑,以及是否是轉基因食品。” 在“你是否特別關注進口食品安全”這個問題上,有71.09%的網民表示“會關注安全問題”,但至于如何“鑒定”則無法回答。 上海的劉先生表示:“我無法鑒定,更多依靠對品牌的信任和產品的直覺體驗,用以安慰自己的想法是:它必須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才能在全世界范圍銷售。” 22.27%的人并不關注食品的安全問題,江蘇王小姐說:“國民在這方面的需求在提高,相關配套的程序也該不斷完善,這是國家檢驗部門的事。” 在采訪中,幾乎每個人都提到一點:如果進口食品真有問題,作為中國消費者,根本無法發現,只能自認倒霉。 消費心理:越時尚越危險 為了時尚感帶來的心理滿足,必然造成消費者對商品質量、成分等使用價值關注度的降低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宗君發自北京 在北京某媒體工作的于小姐,每過一段時間都要買一盒進口餅干嘗嘗。她說:“吃進口餅干,有檔次。”她還喜歡把“洋食品”當做禮物送人。“本來洋食品送人就挺有面子,再用上市面上不多見的包裝款式,很拿得出手。”但是,當被問及是否了解進口食品時,于小姐卻是一頭霧水。 于小姐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進口食品消費者的心理:覺得時尚,但是又缺乏基本了解。 “越是時尚奢侈的消費,越容易存在消費盲點,越有被損害的危險。”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社會工作學院孫瑩教授對此分析:“這些消費者在懵懵懂懂中完成了一場不對等的交易。” 他說:“就中國現在情況而言,購買進口食品還只是小部分人的時尚奢侈消費方式。而進口食品消費確實存在很大盲目性。這是因為進口食品消費者有較強的消費能力,但是時間對他們是稀缺資源。他們的信條是:貴的就是好的,而進口食品是貴的,所以進口的就是好的。這大大節省他們了解商品所需的時間,但也必然帶來對商品一無所知的危險結果。” 其實不光是進口食品消費存在信息“盲點”,許多時尚奢侈的消費行為都有盲點。孫瑩教授說:“時尚消費已經不是單純的消費行為,它被賦予了更多的社會意義。消費方式與社會身份地位密切掛鉤。比如,年薪50~100萬的人購買奢侈品,年薪10~50萬的人購買精品,年薪10萬以下的人購買普通品。時尚消費的‘時尚價值’超過了商品的使用價值。時尚價值是一種不同于使用價值的特殊價值,它超越了生存需要。這必然造成對商品的質量、成分等使用價值關注度的降低。同時,消費的盲目性以及受損害的可能性也就增加。” 進口食品“體檢手冊” 面對“洋食品”,消費者要比面對國內食品還要理性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宗君 實習記者賈瑞芳發自北京 “消費者面對‘洋食品’時,應比面對國內食品還要理性。”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營養與食品安全系主任何計國教授告訴《國際先驅導報》:“進口食品總量逐年攀升。相對而言,進口食品安全問題就會比較突出。現在,進口食品主要是生物源性安全問題,比如說微生物超標、寄生蟲等。還有就是中文標簽不合格現象比較嚴重。” 另外,何計國認為有關部門檢驗檢疫的過程也會出現漏洞。檢驗部門通常只能抽取一些樣品進行檢驗,可能樣品是合格的,但是未被抽取的食品中微生物超標。因為微生物污染無處不在,不可能對每個進口食品一一檢驗。 何計國不無擔憂地說:“現在比較嚴重的是許多消費者沒有自我保護意識。他們一味追求洋食品的時尚新奇。對食品的產地、配料、注意事項很少關注。對進口食品的相關知識更是知之甚少。這讓許多不合格的進口食品、甚至假冒偽劣‘洋食品’有了可乘之機。” 那么,應該如何“體檢”出舒心又安全的進口食品?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博士白鳳梅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一般顧客在購買進口食品時,只要看三處便可初步確定進口食品的真假、安全性,并了解其“出生”信息,概括起來就是要“兩看一查”。 一看,每件進口商品只要上架,都會有一個新的中文標簽。標簽的內容不僅和外文內容完全相同,還必須包括以下幾項內容:食品名稱、配料成分、凈含量和固體物含量,原產國家或地區,商品生產日期、保質期、貯藏指南,制造、包裝、分裝或經銷單位的名稱和地址,在中國國內的總經銷商的名稱和地址等信息,這些信息必須是中文黑色字體。 二看,檢查是否貼有激光防偽的“CIQ”標志。“CIQ”是“中國檢驗檢疫”的縮寫,自2000年開始,該標識對檢驗檢疫合格的進口食品統一加貼。 三查,查看經銷商有無“進口食品衛生證書”。該證書是檢驗檢疫部門對進口食品檢驗檢疫合格后簽發的,證書上注明進口食品包括生產批號在內的詳細信息。只有貨證相符,才能證明該食品是真正進口的。 外國消費者冷落進口食品 國際先驅導報特約撰稿鄒建業發自北京 在采訪中,《國際先驅導報》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外國人購買進口食品的熱情并不高。 丁舒雨,來自美國,但她卻比較喜歡買中國生產的食品。她很少去購買美國的進口食品,她覺得中國產的外國品牌的食品就能滿足需求,這些產品在口味上差別不大。 韓國留學生尹淙炫也告訴《國際先驅導報》,他覺得韓國進口的商品如餅干等,和中國商品的區別不大。另外,他會遇到進口食品的質量問題。如金槍魚罐頭,因為到中國路途遙遠,路上會出現碰撞。有些罐頭買到手的時候已經被壓扁變形。這種情況下,往往會出現變質。另外,韓國泡菜屬于需要低溫保存的食品。如果包裝袋出現膨脹,就已經變質,他也不會買。 尹淙炫告訴記者,他還碰到過韓國一些專賣店將一些免費的贈品拿到中國來當正常商品賣的現象。但由于“贈品”的標識并不明顯,回家發現之后也只有無奈。 新加坡留學生宋偉倫也不常買進口食品,稍微例外的是咖啡。他說:“中國產的咖啡實在很難喝,咖啡一定要買新加坡原產的。” 記者在北京某大型商場看到,和國內產品柜臺前面的人頭攢動相比,進口產品柜臺前要冷清許多。柜臺售貨員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其實,外國人很少來買這些東西,國內的白領人群以及一些中年人是購買主力。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