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花50萬元如何上著名大學 記者臥底調查高招欺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0日 13:13 新華網
三十年風雨一晃而過,重新恢復的高考制度進入了而立之年。 三十年前,幾百萬從工廠、部隊、農村走來的莘莘學子,懷揣著滿腔抱負,斗志激昂地挑戰那一神圣時刻。三十年后,擠過獨木橋的人們,很多成為當今社會的中流砥柱,也成為大家羨慕的對象。 于是,從那一刻起,“鯉魚跳龍門”的傳說便為高考所特有。 然而,回首這三十年,高考似乎成為一個包袱,越走越沉。高昂的學費與緊迫的就業形勢,使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學以致用的理想與學無所用的客觀現實,使應試教育被形容為八股科考。 最為重要的是,即使鯉魚跳過了龍門,也沒有了傳說中身份的巨變。大學畢業生正在經歷由分配工作,到推薦工作,再到自主擇業的變化。這不是高考在退步,而是社會在進步。 百萬學子和家長們并非沒有看到這種變化,但是,三十年所積淀下來的固有經驗告訴他們:上大學仍然是成才的唯一之路。 被“擠落”者或心有不甘,或心存僥幸,甚至鬼迷心竅,他們試圖開啟“獨木橋”外的一條捷徑。雖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沒有捷徑可循。無奈,“急紅了眼”的家長和學生們,已經不能自持。 這些對于騙子們而言是值得慶祝的,這是他們的“市場”。騙子們編織好騙局,許諾考過百分即可上名牌大學,或通過關系去運作等等,即使再拙劣,仍有人進來。騙子們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學子們卻被送進危險的虎口。 高招過程中的黑幕一次次被拉開,很多人還是不能警覺。 法制網本期組織專題,一方面再次提醒那些尚不清醒的人們;另一方面,通過揭示高招黑幕,來分析其背后所存在的深層社會原因。 【警示篇】 一個招生騙子自揭黑幕 “市場”有供有需,有真有假 曾保國(化名)現在東北的一處監獄服刑,他在給本報記者來信中寫道:“我騙了很多學生和家長,現在很后悔。早就想把我見不得陽光的事情,全部說出來。” 去年,他因為詐騙罪,被判入獄五年。 “契機” 曾保國出生在遼寧一個閉塞的村落,家境貧寒。1997年,在湖北一所大學畢業后,為了面子,他對家里謊稱自己在武漢某機關單位工作,并且很快會得到提拔重用。其實,當時因為工作難找,他正在為了生計發愁。 2002年8月中旬,曾保國的父親打來電話,說有一個遠房親戚家的孩子,高考不太理想,想讓他幫幫忙。曾保國一口拒絕了這件事。 當天晚上,他與一位湖北當地的朋友吃飯時講起這件事。沒想到,那位朋友竟然詳細詢問起有關情況,比如考了多少分,家里的經濟狀況等。“你能辦?”曾保國將信將疑地問。“我倒是有些關系,問題應該不大,我先幫你打聽打聽。”朋友略加思索后回答。 過了幾天,朋友來電話,讓曾保國問問親戚,是否愿意上某某大學,但是需要一些花銷。“需要多少?”“大概3萬元吧。”曾保國放下電話琢磨,“要是真能辦成,一方面家里人會說自己在外面混得不錯,另一方面……” 隨后,曾保國通知親戚:“上大學沒有問題,但辦事的人需要4萬塊錢打點。”親戚二話沒說,第二天就把4萬元打到了曾保國的賬戶上。 “這么容易就得到了1萬元,那可是自己將近半年的工資啊。”曾保國開始想入非非。 在交接錢款的時候,朋友神秘地告訴他:“以后要有上學的事情,盡管找我。” “發展” 親戚的孩子最后如愿上了大學,雖然那所大學不很正規,更沒有名氣。 隨后,又有幾個老家的人找到曾保國。但當時,高考錄取工作已經結束,曾保國沒有了把握。然而,朋友仍然信心十足地說:“沒有問題。” 事情辦的基本還算順利,曾保國從中獲取了不菲的收入。 其實,這不僅讓曾保國獲得了經濟收入,在他的老家,他的名氣也因此一日千丈,甚至被人吹噓成為某地教育局長。 名利雙收的曾保國更加堅定了從事這個“行業”的信心。似乎不經意間,在其他親戚、朋友面前,曾保國總會對自己這段輝煌經歷大加渲染。 朋友也“很夠意思”,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先后向他介紹了諸多關系,有“教育局副局長”,有“某招生辦副主任”,也有“某大學學生處主任”。隔三差五,曾保國就要約上這些人消費一番。 曾保國說,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明年打鋪墊。和這些人交往過程中,曾保國學到了很多“業內”的“技巧”: 如招生工作中有按120%比例投檔的規定,比如某校某專業在某地有10個招生指標,當地高招部門就按填報該校該專業志愿考生的考分從高到低排出前12名投檔,該校因為多出20%的選擇權,既可以只挑前10名,也可以挑后2名。在這種情況下,就得靠關系了。 再比如,部分地方對社會力量投資的二級院校的鼓勵性措施:“點招”。即在達到錄取分數線或者差幾分的情況下,由投資方“點招”一定的錄取名額,以解決對學校發展作出貢獻者的孩子、親戚的入學問題。 還有高校招生錄取工作有“補錄”、“增招”等做法,即在高招工作“塵埃落定”的時候,還會出現增加招生指標的現象…… 對于這些,曾保國都熟記在心。 墮落 果然,第二年有更多的人找到了曾保國,他的活動范圍也不僅僅局限在武漢。哪里有“業務”,他就出現在哪里,名義是“招生考察”。 但一番周折之后,朋友告訴他,現在難度越來越大。國家開始實施高校招生的“陽光工程”,全部在網上進行,而且“空子”越來越少。 曾保國不免有些灰心喪氣,但他不愿意看到到手的肥肉,就這么消失。 此時,他已經辭去了原來的工作,一心一意地干起這個行當。 在2003年至2004年兩年間,曾保國基本沒能做成什么“買賣”。對于那些交了錢的親戚朋友,他采取能推就推,能拖就拖的方式,有的被他弄到一些不景氣的民辦大學,有的被弄到業余電大,甚至有些去了所謂全日制遠程教育中心。 曾保國的“威信”開始逐漸降低。 2005年5月份,他的通訊錄上多了一位“某大學招生辦主任”。這位“主任”公然對他說:“我有很多‘計劃外招生’名額,你甚至可以成立一家公司去運作。” “如果不夠分數線,花錢買計劃外招生指標,同樣可以上大學。”這句話在曾保國不厭其煩的鼓噪之下,成為很多學生和家長的“救命稻草”。 隨后,他加盟了一家教育咨詢公司。按照這家公司的明碼標價,上軍校每人9萬元,讀普通大學每人11萬元,讀重點大學每人20萬元。他的“業務范圍”先后擴展到河南、陜西、山西、湖南等地。如同傳銷一樣,他自己的“業務人員”最多時候竟然有幾十人。 錢越聚越多,他也如約將“錄取通知書”發放到每個學生手里。 但是,等在這些學生前面的是痛苦的假象,他們一人也沒有被錄取。等在曾保國前面的是锃亮的手銬和五年的高墻生活。 【調查篇】 一名記者的“臥底式”調查 花50萬元,上著名大學 郭煦先后供職于多家媒體,但無論在哪里,他都沒有忘記對高招黑幕的披露。 2006年,他在華夏時報工作期間,連續三期揭露了某教育咨詢公司“20萬元就能上清華”的謊言。 2007年高招工作在即,他再次走進“龍潭虎穴”,以“臥底式”的調查,向人們展示出一個又一個的騙局。 驚訝 “只要考過100分,交錢就能上統招大學!而且,只要先交訂金,學生上學后付足余款即可。”郭煦在接到一位家長的投訴后,驚訝不已。“國家高招政策這么嚴,竟然還有人如此猖狂?” 后經查詢,郭煦得知這是一家教育咨詢公司,聲稱能為高考落榜生運作上全國所有城市的統招大學,該公司在全國設立加盟代理,承諾每年僅此項業務就可以凈賺超500萬元。 在“某高考招生網”,郭煦發現整個網站頁面全部是全國各地高校的計劃外招生廣告。他用北京手機聯系網站負責人魏某,對方 表現得很謹慎。當郭煦用外地手機聯系,并表示要加盟代理時,魏某說:“我們公司業務很多,代理全國各地高校招生業務,能運作落榜生上各類統招大學。至于能運作哪所大學,這是秘密,現在不便說。如果有意加盟,加盟后一年賺百余萬是沒問題的,你可以到我公司考察一下。” “今年高考將有500多萬高中生面臨著落榜,以市級區域為例,每一年潛在的市場利潤為五千萬元以上,你的目標定在1%就可以了。”魏某介紹說,加盟商每成功咨詢一名學生,利潤就是1000元到30000元,有的甚至利潤更大。 魏某繼續介紹說,他們公司成立于2001年,已經與全國上百家高等院校和教育培訓機構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系。“憑借全國業務辦事處和加盟機構,已經為合作院校及教育培訓機構輸送學生50000多人。” 在該公司的加盟指南宣傳冊上,標明的投資加盟回報相當豐厚,縣級加盟商每年投資1萬元即可有100萬的利潤。魏某希望,“早一天和我們合作,就會早一天成為十萬富翁、百萬富翁,共同創造招生領域的奇跡。同時,這種工作操作起來很簡單,利潤很豐厚”。 面對這樣的“奇跡”,郭煦準備去“臥底”。 臥底 在北京市海淀區的一處樓房,郭煦找到了這家公司。 已經有過類似經驗的郭煦還是有些緊張,但和他預想的一樣,第一天,他遭到了該公司的冷遇。 第二天,郭煦在手機內查找到該公司陸續發給他的短信后,才逐漸取得信任。開始,公司工作人員,只做了簡單的業務常識培訓。 加盟商可以根據自身條件按級別投資,代理分省級、省會級、市級、縣級和零風險加盟等幾個級別。“零風險加盟只交5000元的管理費,這種代理對計劃內指標有限制。縣級獨家代理加盟費1萬元,市級3萬元,省會級5萬元,省級10萬元,每個級別的代理可以發展下一級代理,發展成功,可以提取下一級代理商加盟費的70%—80%作為利潤。 加盟后根據公司授權,就可以公司辦事處的名義開展工作。“加盟商的主要工作就是幫助高考考生運作上大學,統一招生和計劃外招生的都可以,這要看加盟商的社會關系和具體操作能力。和公司合作的大學很多,很多名牌大學都有我們送去的學生,名牌大學不是誰都能進去的,我們要提前運作。” “加盟商每年高考前,必須通過自己在當地的社會關系,拿到當地高考考生的花名冊,然后自己聯系操作。”主管人員特別告訴郭煦。 第三天,郭煦得到了具體業務知識的培訓。 該公司以前運作過很多名牌大學的統招名額,“名牌大學運作很難,但不是不能運作,一般考試成績必須在200分以上,假如想上著名大學,花50萬元左右就可以辦好,一般家庭很難承受這樣的費用,要找有經濟實力的大款才肯為孩子花這個費用”。 計劃外招生,錄取通知書由該公司或學校向考生發放,合作學校會給加盟商返還利潤,一般每個學生,學校返1000至1500元以上。“計劃內招生,家長交款后如果有意外情況辦不成,我們會全額給家長退款,以前我們也是這樣做的。” 第四天,郭煦看到了該公司的一些具體資料。 資料顯示,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四川外語學院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學校的錄取通知書復印件都在其內。主管人員介紹說,運作統招大學每年的收費標準也不一樣,收費標準一般是公司給加盟商一個最低價,加盟商向學生家長要的價格中間的差價就是加盟商的利潤。 擔心 在繼續的暗訪中,郭煦有些擔心起來。 公司負責人告訴他:“一般的公司沒有實力是不敢這樣承諾的,我們公司有這個實力,我在這個公司只是總經理,我們董事長在社會上有根基,在這個行業很有威望,誰也動不了,不然,哪有現在這樣的局面?” 而他在與其他一些真的加盟商無意間的聊天中發現,很多人從事這個工作已經很多年,收入頗豐。這位來自保定的加盟商說:“2001年3月偶然認識了這家招生網以前的業務代表,這才有機會成了他們保定市的加盟商。做了兩個年度,感覺還不錯,投入不到3萬元,掙了40多萬。我目前還沒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這個項目上,否則可能會做得更好,因為教育這個市場太大了。” 郭煦寧可相信,這個加盟商是為了套他加盟的托兒,也不愿意相信這是事實。因為,這些年來,他們騙了多少人呢?另外一個問題更讓他困惑:如果這是一幫騙子,為什么他們能生存這么多年呢?(記者 張有義)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