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阿膠市場上,主要角色有二:東阿阿膠與福膠。相對于東阿阿膠而言,福膠在市場上一直頗為低調,不顯山不露水,而當前一系列動作均被業界解讀為其“悄然低調擴產”。目前,福膠集團投資10億元啟動的4000噸阿膠擴產項目已經進入驗收階段,福膠集團總經理楊福安表示:“現在是阿膠市場最好的時候。”
在傳承和創新中博弈
“這個四千噸的擴產項目不能僅僅理解為擴產,應該說是在中國阿膠行業的一次大的革命,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保護。”楊福安眼睛里滿是憧憬,還有一種天降將大任于斯人的感覺。
根據規劃,福膠整體項目一是投資10億元啟動4000噸阿膠擴產項目,二是投資10億元啟動福膠產業園項目,建成后可年生產阿膠制劑6000噸,將成為全國產量最大、品種最多的阿膠制劑生產基地。他坦言,兩個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可實現年銷售收入50億元、利稅10億元。
其實,三十多年來,楊福安一直與阿膠為伴,福膠是他一生中的至寶,動情之處,楊福安說:“我生是福膠人,死是福膠鬼”。
可以說,是楊福安給了阿膠更多的存在態勢,賦予了阿膠更多的可能。公開資料顯示,福膠是全國最早的阿膠生產企業,始建于1950年,前身是山東平陰阿膠廠,集東阿鎮“鄧氏樹德堂”、“涂氏懷德堂”、“王氏景春堂”、“于氏天德堂”等老字號作坊,由政府指令合并組建的全國第一家國營阿膠專業生產廠。改制前的1995年,阿膠廠年銷售額已經達到6000萬元。目前福膠主營福牌阿膠及系列藥品、食品、保健品,兼營機床、房地產業的現代化集團公司,主導產品福牌阿膠,為阿膠行業唯一中華老字號品牌。
“沒有創新就很難保持住它的傳統,不能把落后落伍理解為傳統。”楊福安覺得應該用新的內容來保住傳統的東西。
他首先實施了工藝技術改造——在全國率先建起了阿膠現代化常年生產流水線,結束了2000多年來季節性生產阿膠的歷史。自上世紀90年代至今,福膠集團投資10 多億元進行技術改造,建立了四個生產基地,全部藥品、保健品、食品都通過了國家資質認證,阿膠產能、質量、品牌均居全國第一,建立起全國第一家阿膠研究所。
楊福安還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開創了福膠的中藥現代化之路。他率領相關技術人員研發新產品 ——純阿膠制劑、復方阿膠制劑、以阿膠為原料的保健品和食品等新產品,真正實現“昔日皇家專用,今日百姓共享”。
還進行了產品標準化研究——編寫了全國通用的第一部《阿膠生產工藝規程》和《阿膠生產崗位操作法》,率先編寫了阿膠 生產、質量、檢測標準并載入《中國藥典》,成為全國阿膠質量控制的典范。
福膠集團也遇到過波折和荊棘,無論是改制初期與平陰醫藥公司的聯姻,還是與濟南三株公司的合作,以及后來虛假的“馬皮事件”,讓福膠在不同階段遭受不一樣的陣痛。2002年之后,福膠迎來的是3年沉寂。楊福安沒有服輸:“一個2000多年的品牌不會說倒就倒,我們遲早要翻身。”在一系列舉措后,福膠終于從當年的陰影中走出,市場份額也快速上升。
福牌阿膠迅速成長為阿膠行業的一顆璀璨明星,為阿膠業界唯一中華老字號企業、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福膠阿膠在全國所占的銷量比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一。
“透明是對產品,對企業最好的保護。”楊福安深信這點。為做好阿膠龍頭企業的領頭羊,福膠集團對外開放企業,把企業打造成一個省級旅游示范工廠,與旅行社簽訂協議,對公眾開放整個生產流程。
福膠阿膠的現代化發展過程同時伴隨著質量標準的修訂、完善、增加過程,現在中國有幾本藥典,幾本藥典里有很多都摻雜了福膠的企業標準。
希望阿膠像咖啡一樣普及
“不能把阿膠僅僅理解為一種產品,阿膠應該是一種資源,應該誕生出更多的產品和產業鏈。”楊福安覺得傳統的思想讓阿膠的發展受到了局限,而應該打破思維,挖掘更多的潛在價值。
提及阿膠在國際上的銷售情況,楊福安坦言現在中醫藥在國外還存在著一些偏見。福牌阿膠在世界上行銷六十多個國家的出口,但是仍主要局限于華人圈子里。真正的外國人很少吃阿膠。
針對這個現象,楊福安稱已提出了“文化推廣”:一方面是阿膠文化,提出文化養生概念,向國外推廣福牌阿膠,不是要做生意,而是要推廣養生文化;第二方面要了解國外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接收方式,福牌阿膠要做到以中醫藥理論為基礎,以不同民族的需求為導向,用高科技技術打造不同消費群體能夠接受的不同新品種,同時保持阿膠的特色傳統療效,希望阿膠有一天可以像咖啡一樣普及。現在阿膠系列產品國外銷量占15%以上。
楊福安相信這幾年福牌阿膠會出現三個趨勢,第一是過去是女人用,今后男女都用;過去是南方人吃福牌阿膠多,北方人不多,北方的市場也將快速上升;過去是冬天吃阿膠,夏天不吃,養生個性化服務推出后,夏天也有好多人會開始吃阿膠。
作為中國阿膠的傳承者,楊福安致力于阿膠文化的挖掘和整理,目前正在打造的中國阿膠文化園為國內唯一的自然中國阿膠文化園,實現了兩千五百年阿膠文化的綻放新生。
萊蕪人拜師東阿成為阿膠引領人
注定相遇的人總會相遇,就如楊福安與阿膠。
“小黑驢,白肚皮,粉鼻子粉眼粉蹄子,獅耳山上來啃草,狼溪河里去喝水,永濟橋上遛三遭,魏家場里打個滾,至冬宰殺取其皮,制膠還得陰陽水。”25年前,年僅20歲的楊福安第一次聽到了這首古老的民謠。傳唱者均來自平陰縣東阿鎮的老百姓。從此,他迷上了阿膠。
1983年,剛畢業的楊福安被分配到山東平陰阿膠廠工作,作為首批專業學校畢業的知識分子,楊福安剛開始只知道阿膠是上千種中藥材里主要的一種。在入廠后的第一次集會上,廠長向員工提問,“為什么福牌阿膠好?”有一位師傅張口就說,“還是叫 新來的知識分子說說吧”! 按理說,楊福安剛剛進廠,對企業和產品還不算熟悉,可是工人愣是在大眾場合下將了楊福安一軍。當時他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阿膠研究透徹。于是,楊福安白天跟著工人師傅們學習傳統的熬膠工藝,晚上回宿舍查閱資料,休息日和妻子一起考察東阿鎮的自然條件、山水人文。
他發現狼溪河源頭群泉水中含著豐富的微量元素, 且水質軟,水中所含的微量元素與阿膠中的蛋白質結合后很容易被人體吸收;而獅耳山又是一座天然的中草藥寶庫,漫山野草有很高的滋補藥用價值。帶著實踐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他遍訪了老一輩制膠傳人,對阿膠有了自己獨到的認識和見解。他還發現,雖然東阿鎮有關阿膠生產技藝、工序及功效的知識很多,可是書本上記 載的很少,沿襲了幾千年的傳授方法是以師帶徒、言傳身教,而具體的制作工藝依舊模糊。
為了更好的傳承阿膠文化,楊福安的第一部著作《平陰縣志·阿膠志》應運而生。楊福安說,僅從傳統上認識阿膠是不夠的,“它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東西,同時也是一個高科技的東西,蘊含著豐富的科技含量,我們必須在傳承的基礎上繼續發揚光大。”
如今,原來只生產傳統膠劑的平陰阿膠廠已發展成集藥品、保健品、營養食品于一體的現代化企業集團,為業內翹楚。
“福膠的發展不是盯著別人,而是瞄準自己的發展方向。”楊福安坦言,福膠未來仍走社會化經營,將根據整體企業情況選擇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