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影響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的兩個基本因素
影響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國際環境、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等等,不過從區域發展格局看,我們認為有兩個因素影響比較大,一是區域政策,二是產業轉移態勢。
1.區域政策從圍繞經濟發展向更看重和諧社會建設轉變
目前中國區域發展戰略包括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推進中部地區崛起、以及支持東部沿海開放戰略。同時,為了促進區域協調發展,近年來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進行了細化和調整,從過去以行政區劃分,改為功能協調發展,由此成立多個國家級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設定不同的戰略目標、功能和任務。目前已有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包括深圳、浦東、天津濱海、成渝經濟區、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這顯示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由南向北、由沿海地區向內陸地區、從城鄉開放到城鄉結合,以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趨勢變化,2009年,在確保經濟保持一定增速的前提下,促進區域和諧發展將仍是區域政策的重點。
2.產業轉移對中西部的作用不能寄希望過高
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產業轉移是很自然的態勢。有效配置資源、開拓市場,將土地、資源、勞動力、運輸等敏感成本的生產加工環節有選擇地遷移到成本相對較低或靠近終端市場的地區,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過程。近年來,東部地區的人工成本、土地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正在不斷消失,加之節能減排和新勞動合同法等一系列促進產業轉移和結構調整的政策出臺,“成本倒逼”迫使東部地區實現產業升級,激發了東部產業向中西部產業轉移加快興起。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欠發達地區也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期望讓初來乍到的企業能落地生根。但是我們注意到,對于東南沿海企業來說,產業轉移可以擺脫企業成本不斷上升的“瓶頸”,集中資金進行產業升級,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發展的市場,增強企業競爭實力?墒牵芏嗥髽I從沿海轉移到內陸以后往往遭遇到產業鏈不配套的問題。無疑,雖然的確有很多企業希望有優惠,但現在越來越多企業看的是當地是否有配套產業,而不太在乎那些所謂的優惠。同時,由于一些東部沿海地區擔心產業轉移中可能發生“產業空洞化”現象,在各地普遍重視經濟增長的背景下,“筑壩攔水”現象頻繁發生而且在經濟景氣不佳的情況下可能會加劇。因此,中西部地區雖然筑好了“巢穴”,也未必能引來“鳳凰”。
四、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判斷
在國際環境不佳、國內經濟面臨轉型的大背景下,2009年各地區經濟增幅普遍會向下調整;诒T鲩L、促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前提,考慮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我們對2009年區域經濟發展趨勢判斷如下:
1.創意產業在各地經濟發展中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創意產業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產業,其核心生產要素是信息、知識,特別是文化和技術等無形資產。據資料顯示,全世界的創意產業每天創造的產值高達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近年來,創意產業在我國也獲得了很快發展,形成了京津創意之都、成渝創意走廊、長三角創意產業群、珠江創意研發都市圈等一批創意產業聚集區,還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創意產業園區和增長點,如北京的798藝術區、DRC工業設計創意產業基地,上海的“8號橋”創意產業集聚區,杭州的“西湖創意谷”,長沙的“藍貓”動漫產業等,已經成為著名的文化和工業旅游的品牌、體現城市文化品位的名片,成為各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增強城市軟實力、提高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途徑。
鑒于發展創意產業,可以培植區域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形成更加鮮明的特色;可以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可以優化城市功能,增強區域聚集力。因此,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各地對創意產業發展給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在外部環境不景氣、國內經濟面臨轉型的情況下,創意產業在各地經濟發展中將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2.產業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動態勢更加明顯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以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等的城市集群帶,促成這些城市集群的非常重要的推動力,就是在這些地區,有一些特定的產業,具有非常巨大的比較優勢,這些產業的上游中游下游相應的高度集中,極大降低了不同產業發展的成本,使得這個產業在特定地區的發展具有很強的競爭優勢。這種產業的集聚,是不同的產業演化的結果,既是發達國家發展的歷史經驗,也正在成為中國不同區域之間競爭和發展的非常重要的趨勢,不同的產業,基于不同的比較優勢,在不同的地方集聚,吸引了大量的企業集聚在這個地方,從而進一步推動了這個地區的城市群。2009年,預計產業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動的態勢將更加明顯。
3.經濟增幅中西部地區有望繼續高于東部
從支出角度看,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更加依賴內需,而東部地區對外需依賴程度相對要大一些(見表3)。這樣,僅就外需的直接影響看,顯然東部地區所受的影響比較大,當然,中西部地區也會受到間接影響,因為中西部地區的企業生產許多是為東部企業配套的,不過總的說來,如果東部地區經濟增幅能夠維持在一個相對較高的水平,那么對中西部地區的間接影響就不會太大。
從生產角度看,在十七屆三中全會后,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將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如果沒有大的自然災害發生,2009年我國第一產業發展前景比較樂觀,這樣,從第一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情況看,由于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第一產業占比相對較高(2007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東部為6.88%、中部14.60%、西部15.97%、東北為12.12%),對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相對有利一些。從第二產業的發展看,東部地區由于外向度更高,中小企業地位更加重要,這樣在外部環境不利的情況下,表面上看,其所受的影響要更大一些。不過,我們注意到,我國世界名牌產品個數的40%、中國名牌產品個數的34%在長三角地區,而品牌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十分明顯,從這個角度看,中西部地區未必能在短時間內趕超東部發達地區。當然,由于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成本比較低,從產業轉移的角度看,對欠發達地區會產生一定的拉動作用。事實上,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工業能否保持高增幅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資源型經濟的發展狀況。以東北為例,遼寧省石化工業占經濟總量比重大,石油煉化能力超過5000萬噸,生產與盈利對資源行業依賴程度比較大。吉林省汽車工業發達,一汽集團對全省工業增長貢獻接近20%。一汽集團如果因汽車生產銷售放緩,就會影響其經濟增長。黑龍江省產業發展依賴石油、煤炭的經濟特征也很明顯。全省原油、原煤等能源工業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和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分別高達44.1%和48%,對經濟運行指標影響甚大。但若大慶油田產量銳減、油價下降,會帶來黑龍江省經濟震動。中西部同樣也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如果整個經濟對資源的需求出現比較大的下降的話,對中西部地區也會產生比較大的影響。從第三產業看,由于中西部地區本身基數比較低,市場空間更大一些,盡管其當地居民收入水平相對比較低,但在相關政策支持下,其增幅可能會更樂觀一些。
總體上看,如果宏觀調控政策得當,我國經濟增幅仍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上,那么,中西部以及東北地區的工業就有可能維持相對平穩的發展而不致發生急劇的下滑。這樣,其經濟增長就有望繼續維持略高于東部地區的態勢。
4.中西部投資增幅與東部地區差距會拉大
近年來,中西部、東北地區投資增幅基本保持領先東部的局面,預計2009年這一態勢將得以延續而且增幅差距有可能拉大。原因在于:一是國家投資重點有利于中西部、東北地區。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將繼續推進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涉及交通、能源、水利、機場、油氣管道等多個方面。特別是,2009年國家支持投資的重點仍將可能是基礎設施方面,在這方面,中西部、東北地區的空間更大,比如長期以來,東北地區鐵路運輸能力緊張始終未能得到很好解決,制約了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交通運輸矛盾突出使得投資空間增大。二是政策導向與支持。相關部門正在完善各項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便吸引外資向中西部投資。相關措施包括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和“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在中西部地區設立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在長三角、珠三角設立產業轉移促進中心,使中西部在沿海地區的招商推介更加正規化、常態化。鼓勵有意投資中西部地區的外資企業在境內資本市場上市融資,整合中西部股權結構分散、治理結構規范的企業,使真正依托中西部市場并具有巨大發展空間的行業得到內外資共同的參與而受惠等。政策導向的變化,加上中西部地區投資環境的逐步改善、承接產業轉移能力的增強,為中西部、東北地區投資增幅繼續保持較高增幅創造了條件。三是企業構成不同對投資的影響不一。從單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比較看,中西部、東北地區的大企業比重相對大一些,中小企業比重小一些。顯然,由于企業效益增幅的下降、市場前景的不明朗,企業自籌投資能力普遍會出現一定的下降,不過對不同規模企業的影響不盡相同。因為在風險意識加強的背景下,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政策,但總體上看大企業融資還是更受金融機構的青睞,其投資會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同時,大企業投資受周期性因素的影響相對也要小一些,市場占有、長期戰略、競爭力等因素考慮的更多一些,而中小企業對短期市場變動更為敏感。兩相比較,中西部、東北地區投資增幅與東部地區之間的差距就有可能拉大。
5.消費品需求各區域可能會出現共振局面
消費需求的增長與收入水平、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熱點轉換密切相關。從收入水平及其增長看,各地區居民收入特別是城鎮居民收入差異系數相對較小,這樣,消費差距進一步拉大的可能性就不會很大。特別是由于國家公共財政體制的建設加速,中央財政支出結構調整為追求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從而使得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嚴重不足的貧困地區所獲得的財政轉移支付規模不斷擴大。由于中央財政支出方向的調整,相對降低了不同城鄉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欠發達地區城鄉居民的人均收入變相增長。而從區域的角度看,最大獲益者就是中西部地區。這樣,從收入對消費的影響角度分析,各地區消費增長差距趨于減小就成為必然。從消費結構升級、消費熱點轉換看,東部地區受經濟下行影響短期內上升空間變窄,欠發達地區盡管也會受到影響,但由于上升空間相對較大,影響可能會略小一些。這樣,消費品需求各區域間的差異性就不會十分明顯,更可能的情形將是各區域出現共振局面。因為2008年二季度以來,受世界經濟和全國經濟增長總體趨緩的影響,部分地區一些行業的勞動力需求增長出現減緩跡象,不僅有中小企業密集的浙江,也包括貴州等一些省市。反映出經濟增速下滑對就業的影響在多個地方已經有所表現。盡管經濟對就業的傳導因素在中小企業上顯現得更為明顯,理論上對中西部地區影響相對會小一些,但由于在發達地區中小企業就業的人員中,有許多流動人口,因此,影響還不僅僅限于流動就業人口的流入地,一些發達地區就業需求下降,對欠發達地區也必然發生影響。經濟下滑危及就業,對各地區的消費可能產生共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