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國內財經 > 反壟斷法8月1日實施 > 正文
反壟斷法所觸及的敏感問題已糾纏了中國經濟二三十年,如何解決,還要看經濟體制的改革力度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王曉潔發自北京 被譽為“經濟憲法”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歷經14年“立法長跑”后,終于在8月1日起正式施行。對于這部目前“世界最短”的反壟斷法,國內外媒體均給予高度關注,贊許、批判、建議紛至沓來。這部法律究竟將對中國經濟產生怎樣的影響?又面臨著何種挑戰?
海內外輿論齊“挑刺”
對待中國的反壟斷法,海內外媒體在給予贊許的同時更不吝嗇批判。
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稱,中國美國商會認為,新法概念含糊,“亟需得到多種配套法規的闡釋”,尤其是對濫用知識產權的定義及懲處。
最受爭議的還屬第七條和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一條規定:“對外資并購境內企業或者以其他方式參與經營者集中的,涉及國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經營者集中審查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國家安全審查。”《華爾街日報》刊文稱,“國家安全”未得到明確界定,外商一頭霧水。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周業安在博客中寫道:“什么叫關系國家安全?任何行業要說起來都關系安全啊,那是不是所有行業都得國家控制?”
而第七條則被指有保護國企壟斷的嫌疑。第七條規定:“國有經濟占控制地位的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行業以及依法實行專營專賣的行業,國家對其經營者的合法經營活動予以保護。”
“它(反壟斷法)可能成為法制經濟建設過程中的一塊里程碑,但也可能只是中國式保護主義的一個有力新工具。”《金融時報》如是評論。
而《中國青年報》甚至刊文《反壟斷法實施,為何不見國內壟斷巨頭如臨大敵》,認為國內壟斷巨頭出于現有體制下的慣性,仍認為反壟斷法對其毫無影響,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法律不會讓外企享受超國民待遇,也不能對國內企業法外開恩。
曾參與中國反壟斷法起草的中國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王曉曄告訴《國際先驅導報》,第七條和第三十一條分別是在去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反壟斷法草案進行二次和三次審議時添加的。
“這體現了部分人大代表的考慮,有一定道理,許多國家都有相關法律保護本國命脈行業及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王曉曄說道,“但反壟斷法對外資與內資企業是一視同仁的。”
一部法律無法包辦一切
反壟斷法的實施觸動了中國經濟的不少敏感話題。輿論普遍期望地方保護型行政壟斷以及石油、電信、電力、煙草等行業的高度壟斷會因新法有所改觀。
“我們對反壟斷法抱有很高的期望,但一部法律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王曉曄告訴《國際先驅導報》,“比如壟斷行業的問題,中國改革的方向就是盡可能開放能開放的所有行業,力度如何還要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度。”
以反對行政壟斷的條款為例。商務部國際經濟貿易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梅新育認為,若無財稅制度改革配套,行政壟斷難以受到撼動。地方保護目前是行政壟斷的主要表現形式,而我國現行稅制下,政府收入高度依賴本地企業稅收,為爭取財稅利益,地方政府普遍排斥外地企業及其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