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分發揮保障功能 促進和諧社會建設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4日 05:31 金融時報
吳焰(政協委員、中國人民保險集團公司黨委書記、總裁):十七大報告提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幾年,中央支農惠農的力度不斷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投入大幅增長,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生產、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但是,從目前各地財政支農資金使用情況看,公共財政資源的配置存在進一步優化的空間,特別是在加強面向農民的保障能力建設、化解農民面臨的風險等領域,利用保險這一金融工具,可以更好地實現支農惠農財政投入的放大效應。 首先,應加大對政策性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增強農業風險承受能力。在總結政策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試點范圍,改進試點政策,提高補貼標準,根據各地農業發展特點擴大試點險種種類,大力發展生豬保險、果木林木保險、農房保險等險種,增強農業風險承受能力,保障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穩定。 其次,優化財政支農惠農資金投入結構,更好地發揮保險機制的作用。逐步改進財政支農資金的使用方式,將部分種植業、養殖業的財政補貼資金轉化為農業保險補貼,增強財政資金使用效果,提高農民抗農業生產風險的能力;把保險補貼和其他補貼捆綁使用,增加農民購買農業保險的積極性,擴大農業保險的承保面和承保率;在農村公共財政支出預算中列支發展農村保險的補貼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其三,支持保險機構參與農民保障項目運作,降低政府財政負擔,提高農民保障水平。創新財政投入方式,委托保險公司進行賬戶管理、保險資金投資、養老金發放、理賠服務、咨詢等工作,減少農民保障體系的運行成本,避免政府機構膨脹,提高財政投入使用效益。依托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利用保險機構的網絡優勢,從農村源頭和農民工集中的地區,為農民工提供保險保障和跟蹤服務。通過稅收優惠和政策支持,鼓勵保險公司發展農民補充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逐步提高農民的保障水平。 其四,建立農業巨災風險分散機制,提高重大災害事故的抵御能力。建立農業巨災保險基金,形成由中央、地方財政支持的農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擔機制,以備大災之年及時對受災主體給予補償,提高保險業抗御農業巨災風險的能力;借力資本市場,探索發展巨災債券、巨災互換、巨災掉期產品、巨災期貨和巨災期權等“保險衍生產品”,將大型農業災害風險向資本市場分散。 其五,加強風險管理,實現對農村保險市場的保護性開發。農村保險市場處于起步階段,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經不起對保險資源的破壞性開發。應對進入農村保險市場的經營主體制定必要的準入條件,選擇信譽良好、經營規范、網點健全、產品研發和服務能力強的保險公司承辦政策性農村保險業務,規范保險機構市場行為,防范經營風險,切實維護好農民的利益。 楊超(政協委員、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總裁):今年的“兩會”,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推動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加快發展的重要會議。作為新一屆的政協委員,通過參加會議,深切地感到能夠有機會共商國是,為推動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建言獻策,不僅是一項珍貴的榮譽,更是一項神圣的使命,關注民生、心系社會的責任感更強了,切實履行職責、積極回報社會的動力更大了。 溫家寶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到保險業,并對保險業發展提出了要深化改革、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做好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等明確要求。這對于我們保險業抓住和用好戰略機遇期,明確保險業改革發展的方向,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和做大做強中國保險業的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這充分說明,黨和國家對保險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視,對保險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重視。與此同時,保險業肩負的責任越來越重大。三農問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防災減災等都是這次報告中重點關注并努力解決的民生問題,作為經濟補償、資金融通和社會管理的重要手段,保險業在這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