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第二部分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2日 17:37 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第二部分 貨幣政策操作 2007年,針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偏多、貨幣信貸擴張壓力較大、價格漲幅上升的形勢,貨幣政策逐步從“穩健”轉為“從緊”。中國人民銀行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采取綜合措施,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控制貨幣信貸增長,引導信貸結構優化,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快外匯管理政策調整,促進經濟、金融協調發展。 一、采取綜合措施,加強流動性管理 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繼續搭配使用公開市場操作和存款準備金等對沖工具,加大力度回收銀行體系流動性。 靈活開展公開市場操作。一是加大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力度。20071 自2007年5月21日起,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日浮動幅度由3‰擴大至5‰。 7年中國人民銀行累計發行中央銀行票據4.07萬億元。年末中央銀行票據余額為3.49萬億元,比年初增加4600億元。二是適時開展正回購操作。200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靈活掌握正回購操作期限和規模,緩解商業銀行春節前的支付清算壓力;特別國債發行后,逐步加大以特別國債為工具的正回購操作力度,全年共開展正回購操作1.27萬億元,年末余額6200億元,比年初增加5600億元。三是重啟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為緩解中央銀行票據集中到期投放流動性的壓力,于1月末重啟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較為深度凍結銀行體系流動性。四是市場化發行中央銀行票據與定向發行中央銀行票據相結合。五次對部分貸款增長較快、且流動性充裕的商業銀行定向發行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5550億元,既有效收回了流動性,也對信貸增長較快的機構起到警示作用。五是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適度上行,引導市場利率適度上行,發揮市場利率調節資金供求關系的作用。2007年以來,3個月期、1年期和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發行利率分別上升90、126和155個基點。 在積極開展公開市場對沖操作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繼續發揮存款準備金工具凍結程度深、主動性強的特點,通過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大力對沖流動性,抑制銀行體系貨幣創造能力。根據流動性的動態變化,2007年先后10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共5.5個百分點。2008年1月25日再次上調0.5個百分點。一般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達到15%。此外,繼續實施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即對資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比例、不良貸款率高于一定比例的金融機構實施較高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2007年9月按照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有關標準,對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進行了調整,凡是資本充足率等相關指標達到要求的金融機構均恢復執行正常的存款準備金率,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家數明顯減少。總的來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制度實施以來,在抑制資本充足率較低且資產質量較差的金融機構盲目擴張貸款,促進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等方面取得積極成效。執行差別存款準備金率的金融機構積極采取措施籌集資本金、調整資產負債結構,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總體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二、發揮利率杠桿的調控作用 2007年,中國人民銀行在國內價格水平存在上漲壓力、國際環境趨于復雜的背景下,統籌考慮總量及結構因素,靈活運用利率杠桿,先后六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從年初的2.52%上調至年末的4.14%,累計上調1.62個百分點;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從年初的6.12%上調至年末的7.47%,累計上調1.35個百分點。2007年12月,在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的同時,較大幅度地上調了一年以內的定期存款利率,以引導居民等各類經濟主體更多地存放短期定期存款,提高經濟主體應對價格上漲的能力。其中,三個月期存款利率上調0.45個百分點,六個月期存款利率上調0.36個百分點。 總體來看,利率政策的效應逐步顯現。一是融資成本上升,有利于金融機構和各類經濟主體適當衡量風險,引導貨幣信貸合理增長;二是連續多次加息,有利于引導資金流向,調節和穩定通脹預期。居民對存款利率的認可程度逐季提高。中國人民銀行居民儲蓄問卷調查顯示,自2007年第二季度起居民認為存款利率“適度”的比例逐季攀升,由第一季度的39.6%升至第四季度的46.3%,累計提高6.7個百分點,達到調查以來的最高水平。儲蓄意愿止跌回升。第四季度,認為“更多儲蓄”最合算的居民占比為30.2%,比上季度提高4.9個百分點,改變了連續下跌四個季度的態勢。 貨幣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建設穩步推進。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自2007年1月4日正式運行以來,在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地位初步確立。Shibor報價的準確性、靈敏性、代表性穩步提高,與拆借、回購利率的利差穩定性不斷增強,以Shibor為基準的市場交易持續擴大。同時,Shibor在市場化產品定價中得以廣泛運用。 三、加強“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 2007年,在信貸擴張動力較強的情況下,中國人民銀行繼續加強對商業銀行的“窗口指導”和信貸政策引導,傳達宏觀調控意圖,提示商業銀行關注貸款過快增長可能產生的風險以及銀行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引導金融機構合理控制信貸投放總量和節奏,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優化信貸結構,合理控制基本建設等中長期貸款,嚴格限制對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中劣質企業的貸款投放,加大對“三農”、就業、助學、中小企業、自主創新、節能環保等領域的信貸支持,積極擴展中間業務,加強金融產品創新,改進金融服務。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還對商業性房地產信貸政策進行了調整,嚴格住房消費貸款管理,提高了第二套以上住房貸款的首付款比例和利率水平。 四、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 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不斷深化。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四家已改制銀行繼續深化內部改革,健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機制,加強自我約束,加快轉變增長方式,提高資產質量;繼續推進分支機構改革,加強對基層機構風險和內控的考核管理,確保新體制、新機制在全系統的有效運行。同時,交通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分別于2007年5月15日和9月25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發行上市。至此,四家改制銀行全部實現了香港和上海兩地上市,不僅為投資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資機會,而且進一步支持了境內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中國農業銀行改革基礎性工作取得較大進展,有關部門正抓緊研究論證中國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施方案。 政策性銀行改革穩步推進。國家開發銀行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經國務院批準,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匯金公司)于2007年12月31日向國家開發銀行注資200億美元。此次注資,將顯著提高國家開發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增強抗風險能力,有助于全面推行商業化運作,是國家開發銀行改革中的基礎性舉措,標志著國家開發銀行改革邁出了重要一步。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繼續深化內部改革,為進行全面改革創造條件。 此外,光大銀行改革取得實質性成果。2007年11月30日,匯金公司向光大銀行注資200億元人民幣等值美元,按每股1元的價格持有光大銀行200億股,占其總股本的70.88%。 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資產質量、財務狀況明顯改善。2007年末,專項票據發行基本完成、專項票據兌付進程過半,累計兌付票據807億元,發放專項借款12億元,有效化解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按貸款四級分類口徑統計,農村信用社不良貸款比例和資本充足率分別為9.3%和11.2%,與2002年改革之初相比,分別下降28個百分點和提高20個百分點。全年盈利440億元,比上年增長57%。資金實力明顯增強,支農服務力度進一步加大。2007年末,農村信用社的各項貸款3.1萬億元,占全國金融機構貸款的比例為12%,比改革之初提高了1.4個百分點。農業貸款1.43萬億元,占其各項貸款的比例為46%,比改革之初提高了6個百分點。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2007年末,全國共組建農村商業銀行17家,農村合作銀行113家,組建以縣(市)為單位的統一法人機構1775家。 值得關注的是,近期部分地區出現了以省為單位組建統一法人機構、或由省級管理機構控股轄內縣(市)農村信用社的現象。當前我國“三農”資金需求呈現小額、分散特征,加強和改善縣域和農村金融服務,小規模的零售銀行比全國性或區域性的大銀行更具優勢。此外,國際經驗和歷史經驗也都表明,銀行做大后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城市的大項目,易偏離“三農”服務方向。而且,把銀行做大的合并過程往往是行政主導,易造成不尊重產權等負面影響。目前,堅持農村信用社縣(市)法人地位的長期穩定,有利于農村信用社健康可持續發展,有利于發展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有利于改善縣域和農村金融服務。同時,無論是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還是組織形式選擇,都應堅持市場主導原則,充分尊重股東和法人的自主選擇權,防止主要通過行政手段推動農村信用社兼并重組,避免把農村信用社法人層級越做越高。 專欄 1:推動農村金融改革,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近年來,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各有關方面積極推動農村金融改革,綜合采取多項政策措施,改善農村金融服務,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加快深化農村金融改革,推動建立多層次農村金融服務體系 加快推進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農業銀行外部審計取得階段性成果,資產評估和確權、法律盡職調查和不良資產摸底清查工作正在進行中。農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和階段性成果。資金支持政策逐步落實到位,正向激勵作用開始顯現,農村信用社歷史包袱得到有效化解,資產質量明顯改善,支農服務功能顯著增強。調整改革農業發展銀行職能,將農業發展銀行的貸款支持對象擴大到農林牧副漁生產、加工轉化及農業科技等更廣泛的農村經濟領域。引導農業發展銀行堅持市場化籌資方向,拓寬支農資金來源。截至2007年末,農業發展銀行已累計發行政策性金融債券6911億元。調整郵政儲蓄轉存款政策,加快推動郵政儲蓄改革。2007年1月郵儲機構正式組建為郵政儲蓄銀行,基本職能定位是面向“三農”開展金融服務,2007年末,郵政儲蓄機構可自主運用資金達11800億元。小額貸款組織試點積極穩妥推進,已成立7家小額貸款公司。通過建立新的運作理念、經營機制和風險防范機制,小額貸款組織的經營已基本適應農村個體經濟和小規模農業經營分散、資金需求小等特點。村鎮銀行、貸款子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試點工作平穩有序推進。目前已有30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對激活當地農村金融市場、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和改進農村金融服務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加大金融支農惠農政策力度,有效增加支農資金投入 有效發揮支農再貸款政策對擴大支農信貸投放的引導作用,截至2007年末,中國人民銀行對農村信用社安排支農再貸款額度1288億元,累計發放支農再貸款1.1萬億元;同時加強了對支農再貸款額度的地區間調劑,現有支農再貸款額度的92%以上都安排用于西部地區和糧食及大宗農產品主產區。對農村信用社實行優惠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目前,大部分農村信用社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為12%,比其他金融機構低3個百分點,按其2007年末的存款余額計算,增加可用資金約1200億元。進一步完善扶貧貼息貸款的運行模式。從2005年起,中國人民銀行和有關部門先后在江西、河北等八省(市)開展建立“獎補資金”推進小額貸款到戶的試點工作,將部分中央財政扶貧資金作為“獎補資金”,用于貧困戶貸款的利息補貼、虧損補貼或獎勵,擴大了扶貧貸款到戶規模,政策效應進一步提高。近五年來,全國金融機構農業貸款增幅為124%,比同期各項貸款增幅高25個百分點。農戶貸款余額達到1.16萬億元,戶數超過7819萬戶,占有貸款需求且符合貸款條件的農戶數的73%。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農戶貸款覆蓋面處于較高水平。 三、加強農村金融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提高農村金融支付結算服務水平,絕大部分農村信用社已及時接入大額支付系統,極大地改善了其異地支付手段;將農村信用社納入同城票據交換系統,成立了全國性農村信用社資金清算中心,提高了資金清算能力。積極推動銀行卡在農村使用,開展特色服務試點。2005年在貴州省首先實施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試點,目前全國已有14個省開展了此項業務。加快推進農村地區征信系統建設,實現了大部分農村信用社與個人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聯網運行。截至2007年末,存款和匯兌結算等金融服務已覆蓋了90%以上的行政村,農村地區普遍能夠享受到農村金融機構提供的基本金融服務。 五、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繼續完善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同時,加快外匯管理體制改革,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一是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彈性。中國人民銀行于2007年5月18日宣布,自5月21日起將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日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三擴大至千分之五,即每日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人民幣兌美元的交易價可在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外公布的當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上下千分之五的幅度內浮動。二是更好地滿足市場主體持有和使用外匯需要。將個人年度購匯總額從2萬美元提高到5萬美元,取消對境內機構經常項目外匯賬戶的限額管理,整合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外匯管理政策。三是有序拓寬資本流出入渠道。年末宣布將QFII投資額度提高至300億美元,進一步擴大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投資額度和領域。四是加強和改進外匯資金流入與結匯管理。完善貿易收匯結匯管理,分階段調減金融機構短期外債指標,嚴格限制返程投資設立或并購房地產企業,加強對外資房地產企業借用外債管理,加大對地下錢莊和非法買賣外匯等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五是進一步豐富對外投資主體。9月29日,中國投資公司正式成立,該公司接受財政部發債購匯的注資,用于境外投資,拓寬了我國多元化、多層次的外匯投資體系。 專欄 2:關于“微觀經濟主體對匯率變動承受能力”的調查與分析 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我國外貿企業加快轉變貿易增長方式,著力調整產品結構,提高技術管理水平。經過兩年多的調整,大部分外貿企業基本適應了人民幣匯率波動,生產、經營、就業保持平穩,綜合競爭力穩步提高,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調整能力和承受能力明顯高于預期。2007年1至11月,全國39個主要行業的銷售利潤率為6.47%,同比上升0.48個百分點,比2005年(匯改當年)同期上升0.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企業換匯成本持續下降,虧損面縮小,就業人數有所增加。但人民幣升值對不同行業和類型外貿企業的影響并不相同。對以進口為主和持有外幣負債的企業主要體現為匯兌收益,如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降低我國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的進口成本,增強該行業的盈利能力。以出口為主的企業則會出現一定的匯兌損失,如電子信息業。中國人民銀行按季度對主要行業企業承受能力進行調查,監測跟蹤匯率變動對企業的影響。 一、企業通過多種方式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 調查顯示,匯改以來,我國企業通過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積極促進產品升級換代,一定程度上消化了人民幣升值壓力。如紡織業是我國的傳統出口部門,由于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出口附加值偏低,利潤率也較低,對匯改的承受力相對較弱,但匯改以來,紡織企業在多重壓力下,采取多種方式和方法應對人民幣升值壓力,取得一定成效。 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注重品牌建設。中國人民銀行對紡織企業2007年第四季度的調查顯示,64.2%的樣本企業采用了提高產品檔次、技術含量和產品附加值等經營策略。近年來,隨著出口產品升級換代加快,我國紡織服裝出口的國外銷售對象已逐步從一些大眾化的超市零售商提升至中高檔零售商及品牌專賣店。 部分紡織企業通過自主研發或嫁接先進技術等方式增強品牌開發能力,由原先的貼牌加工生產轉向品牌設計和研發合作。調查顯示,目前約三分之一的紡織企業將提高品牌影響力或創立自主品牌作為經營策略。 增強出口議價能力,提高出口產品價格。匯改以來,大部分紡織出口企業通過提高出口價格來分攤人民幣升值壓力。據調查,2007年上半年約有55%的紡織企業出口價格有所上升。一些紡織出口龍頭企業,依靠完整的產業鏈、產品質量和整體配套能力等競爭優勢,在國際市場形成了較強的議價能力。通過不斷提高出口價格,有效地緩解了生產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以及出口退稅率下調的不利影響。 采取多元化經營方式,積極拓展新的市場。近年來,我國紡織企業積極調整戰略思路,采取了多元化經營策略。一方面大量增加進口設備和紡織原料,并適當增加了內銷比重,另一方面,在投資領域上也更加多樣化,加大了對高科技產品、造船、房地產和金融領域的投資力度。同時,紡織企業還大力開拓新的出口市場,在繼續保持傳統歐美市場的前提下,重視對東盟、澳大利亞、新西蘭、南美、非洲等市場的開發,與外商建立新的戰略伙伴關系。 進一步整合行業優勢,有序推動區域轉移。在面臨眾多壓力的情況下,我國紡織行業積極淘汰落后產能,使一些龍頭企業憑借雄厚的技術實力加速產業整合。行業優勢逐漸集中,有效促進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同時,積極進行產業區域轉移,紡織業投資出現由沿海向內陸梯度轉移的趨勢。 積極運用金融手段規避匯率風險,風險管理能力有所增強。紡織企業除調整資產負債幣種結構、改變貿易結算方式和采用非美元貨幣結算外,還運用多種金融工具規避匯率風險。據中國人民銀行2007年第四季度對紡織企業調查,樣本企業中有29.7%的企業運用遠期結售匯工具避險,15.8%的企業使用貿易融資工具,分別比上年同期提高2.5和0.2個百分點。 二、2008年微觀經濟主體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2008年,世界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增強,美國次貸風波引發的歐美等地流動性緊張可能會影響到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并弱化相關國家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在2007年第四季度我國出口增速已經有所放緩的情況下,多數企業預期未來出口利潤和出口訂單將有所減少,微觀經濟主體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以紡織業為例,在2007年第四季度對相關紡織企業的調查中,國際市場需求的變化、人民幣升值、出口退稅政策的調整以及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上升都居于“影響企業出口的主要因素”中的前幾位。具體來講,一是,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國外需求增長減緩,消費需求也受到一定程度影響。二是,勞動力成本、原材料、資源價格和運費上漲較快。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紡織業工人平均小時工資已超過印度等國。2007年1-11月,我國出口集裝箱運輸指數也上漲14.8%。三是,出口退稅和關稅政策的調整雖然有利于優化出口商品結構、合理保護和利用國內環境資源,但同時也對企業的資金周轉和出口市場的調整帶來一定壓力。四是,隨著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勢頭的加劇,國際貿易摩擦的壓力在不斷增大。 在上述情況下,微觀經濟主體應高度重視外部經濟環境變化對其經營決策的影響,更為積極地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挑戰,提高應對外部沖擊的能力。同時,積極轉換貿易發展模式,抓住機遇,變壓力為動力,促進整體競爭力明顯提高,進一步增強企業對外議價能力。此外,商業銀行可根據不同類型企業的需求設計更具針對性的金融產品,為外貿企業的平穩健康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金融環境。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