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三季度預測:高增長、高通脹前景顯現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31日 02:22 《財經》雜志網絡版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朗潤預測”顯示,2007年三季度GDP將增長11.8%,CPI上漲4.5% 【網絡版專稿/《財經》雜志實習記者 郝煜】“宏觀經濟學者們普遍調高了對三季度主要經濟指標的預測。”7月29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教授盧鋒在該中心主辦的“CCER中國經濟觀察”第十次報告會上說。 對CCER等13家中外研究機構的預測值進行加權平均得到的“朗潤預測”顯示,相比去年同期,2007年三季度GDP將增長11.8%,CPI上漲4.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7.2%,進出口分別增長18.2%和25.1%,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將上調至3.51%,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則會達到7.47%。 而此前,“朗潤預測”對二季度GDP增長率的估計為10.7%,CPI增長率為3.0%。相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二季度實際數據(GDP和CPI增長率分為11.9%和4.4%),預測值明顯要低得多。無疑,這對宏觀經濟分析者們關于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產生了不小影響。 CCER教授宋國青分析了2007年二季度的經濟情況。他認為,6月公布的城鎮固定投資增長率為28.5%,這本身已經是非常高的水平;而且2006年6月投資基數很高,28.5%的增幅是在此基礎上的增長,是“在房頂上跳高”。因此,投資增速過快問題依然嚴峻,加上貿易順差持續增長,消費也強勁擴張,總需求和價格所承受的壓力正在不斷積累。 宋國青特別強調了通貨膨脹的加速機制:隨著通脹率上升,如果央行不能及時提高利率緊縮貨幣,那么必將導致預期真實利率下降,導致對房地產、古董等保值資產的需求增加,從而使投資需求進一步增加,通脹率進一步上升。 對于當前存在的“通貨膨脹是釋放人民幣升值壓力的路徑之一”的看法,宋國青做了澄清。他認為,通貨膨脹和匯率升值沒有因果關系,不應該犧牲經濟穩定來達到升值目的;通貨膨脹是全局性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決策者應該更為關注。 除短期宏觀經濟形勢預測和討論外,與會專家對中國經濟近期的眾多問題都進行了分析。 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為“流動性過剩”提供了一個獨到注解。 他認為,從根本上講,貨幣是將“財富”賣掉的所得,資本是以產權契約、金融票據、證券契約等形式將“財富”資本化的所得,是資產和未來收入流的“產權證”。只不過,通過這些“產權證”,把本來就已存在但是“死”的東西和未來收入流變“活”了。在這個意義上,只要金融票據、證券、貨幣是相對于真實的價值而發行的,其在增加價值載體的流動性的同時,本身并不必然導致通貨膨脹或經濟危機。 陳志武由此認為,不能單純從貨幣供應占GDP之比判斷“錢”是太多還是太少,其關鍵應取決于通貨膨脹率的高低。這也正是各國中央銀行都以通貨膨脹為貨幣政策目標的原因所在。他表示,中國資本化水平還很低,所以資本化空間仍然很大。 但同時他也指出,土地和幾乎所有大型企業還屬國有,這會繼續抑制中國資本化的深化。特別是,中國如果想要最大限度地產生資本,產權保護、契約權利保護等法治架構必須改善。 CCER主任林毅夫探討了中國當前的經濟政策選擇。他認為,當前經濟運行出現的“三過”問題——投資增長過快、信貸投放過多、外貿順差過大——是結構問題,更是體制問題。扭曲和無效的金融體制、過低的資源產業稅費和無處不在的行政壟斷,正是經濟機構問題的深層次體制原因。 為解決這些問題,林毅夫認為,僅僅采用“揚湯止沸”的短期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是遠遠不夠的,更要“釜底抽薪”:政府應該控制資源密集型產業的準入、節能和環保等環節,調整稅費,加強監管;逐步改變歷史遺留下來的對外貿外資的傾斜政策;更要致力于解決地方干部監管和執法的激勵問題,協調中央與地方以及部門之間的利益。 盧鋒則剖析了中國近年來棉花進口急劇增長的形勢和關于“滑準稅”(一種對進口棉花低于國內保護價的部分征收的保護性關稅)的爭論。援引大量數據之后,盧鋒認為,棉花進口增長并沒有替代國內棉花生產而傷害國內棉農;相反地,隨著世界紡織品關稅水平越來越低,世界紡織品需求越來越大,國內棉花生產的生產率和凈利潤都呈上升趨勢,而五年間棉花進口的增長為中國創造了450萬個就業機會,其中絕大多數是城鄉勞動力轉移。 由此,盧鋒認為,旨在保護入世后中國棉花產業的“滑準稅”屬權益之計,已不合時宜,中國政府應在此問題上采取積極姿態,超越部門和地方利益看待這個問題,征收統一的低關稅,“這不但可以避免操作上的麻煩,還可以在多哈談判中爭取主動,為中國在其他領域謀求利益。”盧鋒說。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