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保”三角呼之欲出
京津冀一體化保定占盡天時地利
本報記者 楊仕省 北京報道
近日,一則“保定被定為北京政治副中心”的傳言甚囂塵上。一時間,有辟謠的,有出來否認的,也有直呼“是真的就好了”的,但不論怎樣,保定都無疑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受益者。
“首都經濟圈規劃很快就要出臺了。”3月21日,河北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張建國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條件都成熟。而北京市發改委給記者的答復則是“上半年出臺”。
雖然“北京政治副中心初定保定”難言真假,但把北京的一些功能分散給河北和天津卻是大勢所趨。
“在未來的京津冀一體化中,北京、河北、天津三方究竟會是怎樣的一個定位,目前難以定論。”安邦咨詢高級研究員唐黎明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他認為,如何突破既得利益者的束縛,切實將規劃落到實處,是下一步應該考慮的關鍵問題。
保定得天獨厚
針對北京政治副中心初定保定的消息,相關方很快就給予否定。但不能否認的是,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成為國家戰略,作為京畿重地的保定,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相比之下,保定的區域優勢更得天獨厚。”3月10日,保定市政府新聞發言人、市政府秘書長劉峰答記者問時表示。據其介紹,保定與北京、天津處于等邊三角形地帶,保定又處于北京到石家莊的中間點,區域優勢明顯。
自改革開放以來,河北省一直把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發展作為全省重大的發展戰略問題來研究推動,從實施“兩環”戰略到“對接京津”,再到“建設環首都綠色經濟圈”,謀劃了很多大的思路和舉措,但始終停留在被動承接的狀態。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北京、天津兩個大城市呈現出人口高度集中、產業高度密集、功能高度集聚、空間嚴重不足、生態日趨惡化等突出問題。
如今,京津冀協同發展迫在眉睫,保定作為大北京經濟圈的重要成員,在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方面,有著其他地區無法比擬的優勢。為此,保定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的對接京津領導小組,確定了一名市級領導長駐北京。
保定規劃思路比較明確,推動“一是河北白洋淀科技城;二是京南現代產業基地,以保北低碳新城為核心的汽車、新能源、智能電網等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建設;三是首都服務功能承接區;四是現代快速交通體系”。
而決策層最近也頻頻對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做出重要批示。
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北京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2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提出了7點要求7個著力。隨后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形成新的區域經濟增長極。“這些標志著構筑京津保三角的條件已經成熟。”劉峰表示。
承接雙轉移
目前保定“政治副中心”的概念還并不清晰,相對明確的是“功能轉移和產業轉移”。
“京津冀一體化,或重構中國城鎮化戰略。”3月19日,國家發改委徐憲平副主任解讀《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時表示。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沈建光也撰文稱,京津冀大首都經濟圈上升至國家戰略后,將徹底打破京津冀行政體制的制度性障礙,有望打造一個區域協調發展的新樣本。
“把一個面積21.6萬平方公里、人口超億、三地唇齒相依卻行政各設、經濟落差明顯的區域,打造成一個同頻共振、活力四射的新的發展增長極,意義深刻。”張建國表示,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的大背景下,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整合行政、科技、信息、國際化資源等方面需強化頂層設計。
面對未來,他建議,京津冀應從以下幾點協同發力:高端信息化的公共基礎設施發力;在建立京津冀大數據體系上協同發力;共同打造京津冀自由貿易區,合作開發園區;共建京津冀農業物聯網發力;在組建跨界產業聯盟上發力。
因此,選擇京津冀作為突破口需要更大的魄力。這種魄力體現在,作為首都的北京一貫享有著集中的教育、醫療、文化、行政資源,遠非天津、河北兩地可以比擬,真正做到協調發展不僅要遇到硬件上的制約,更會遭受既得利益者的束縛,這是城鎮化改革最有難度的領域。
有專家認為,此次決策層表態對待京津冀經濟圈需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慣性思維,可見決心非常堅定。
如何打破既有利益
而京津冀一體化并非首次提及。以往也有一些相關政策出臺,如京津城際鐵路,包括廊坊大學城建立等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成效不佳主要在于制度性障礙難以破除,資源分配不均難題未能破解。”唐黎明認為。而針對正在編制的首都經濟圈規劃,頂層設計方面出臺規劃是否會成立跨區域的協調部門,目前仍未可知。
“河北特別希望與北京實現對接。”張建國說,最關鍵還是要實現城市配套、行政管理的對接。然而,直至今日,除了帶動了河北三河、燕郊等地區房地產開發的發展外,河北的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困境。
此前,對房地產開發效益的帶動更為直接。當時,萬科、五礦和合生等眾多房地產企業已聞風而動,紛紛進駐香河、燕郊和廊坊等地區,但隨之而來的就是房價飆升。
“原因很簡單,就是背后的利益博弈非常激烈。”在某論壇上,發改委系統一位官員曾向本報記者坦言。過去10年間,京津冀三地始終在行政體制的怪圈中打轉,舉步維艱。
事實上,京津冀都市圈這僅21萬平方公里的范圍內,公共資源相差十分懸殊。比如,教育資源方面,目前全國211重點大學中,北京占據24所,約占全國五分之一,而天津僅有3所高校入列,河北僅有1所;醫療資源方面,河北、天津更是難以企及,全國百名最佳醫院中北京獨占26個,天津僅有3個,河北則沒有入列。此外,中央企業更是高度集中于北京。
“正是由于資源過于集中,北京一直不愿意放棄既有的利益。”唐黎明認為,這導致三方陷入互相博弈的階段。
2011年,以北京為核心的首都經濟圈的再次提出,重新引發了三方利益的爭奪。“過去在對接政策上光有雷聲未見雨點,最終變成了‘只見房產,未見產業’的怪象。”唐黎明說。
“首都經濟圈規劃提了很久,推進的確較慢。”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分析稱,這是地方GDP考核在作怪,導致三地定位難以協調。“區域之間的協調往往存在利益的重新分配。”19日,肖金成對記者表示。
“河北不能只做首都的‘菜籃子’,也需要發展產業。”張建國認為,盡管河北是最積極的一方,但過去都很被動,因為區域間的合作,體制性的制約因素如何消除才是關鍵。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