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上海自由貿易實驗區方案獲批后,近日有媒體稱,廈門有望入圍下一批自由貿易園區建設試點。
一時間,自貿園區成為中國經濟一大熱點,上海、天津和廈門將會形成“梅開三朵”之勢。但自貿區就是救市“良方”?
廈門:下一站?
據媒體報道,廈門自由貿易港方案首先以海滄保稅港區為試點,建設廈門對臺自由貿易園區。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廈門適宜的經濟規模、相對獨立的地理位置和對臺區位優勢讓其具備了設立自由貿易園區的條件。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范建軍昨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就直言不諱地表示,自由貿易園區的設立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出口,扭轉目前對外貿易的疲軟態勢。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談儒勇昨日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自由貿易區的設置,拋除了關稅的影響,有助于促進進出口的貿易平衡。這種平衡會起到兩方面的作用:首先,對于企業而言,有利于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從而優化國內制造業的結構,提升制造業的層次,促進企業的良性發展;其次,對于消費者而言,能夠讓本國居民不用踏出國門就享受到購買進口產品的便利,將消費能力轉移到國內,進一步擴大內需。
轉型“關鍵先生”?
自由貿易區日前頻繁“曝光”,被專家解讀為“事出有因”。有專家認為,轉變增長方式、調整外貿結構、促進對外合作應當成為下一步中國促進外貿發展的基本思路。事實上,自貿區的建設正是轉變這一態勢的努力。
最新出爐的外貿數據,給中國經濟“半年報”抹上黯淡的一筆。海關總署7月10日發布的數據顯示,繼5月小幅微增后,6月外貿數據繼續探頭向下,進出口總額紛紛下降,出現了16個月以來首次負增長。
專家認為,全年外貿將維持弱勢表現,但自由貿易區的設立被認為是改變此態勢的“靈丹妙藥”。
“自由貿易實驗區方案接連上馬,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轉型的努力在不斷進行。自由貿易實驗區的設立改變了過去政府主導的經濟轉型發展模式,放棄了過去單靠產業振興計劃等政策紅利來扶持經濟的做法。”談儒勇說。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正與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6個自貿區。除中國-冰島自貿協定已經簽署但并未正式實施之外,已經簽署并實施的共有10個自貿協定,貿易額涵蓋中國外貿總額的24%,正在商建的自貿區有5個。隨著天津、深圳、廈門等多個城市的加入,自貿區有望成為經濟結構轉型中的“關鍵先生”。
熱自貿的“冷思考”
盡管自由貿易區“呼聲”一片,不過,專家認為,自由貿易區的發展仍需要一些“冷”思考。
談儒勇首先提出疑問:申請和批準自由貿易實驗區本身就是一個政策主導的行為。發展領先的地區率先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較為落后的地區沒有相應的機會,這不利于區域間的平衡發展;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實質上是在分享“政策紅利”,有可能引起區域之間的惡性競爭。對于中央政府而言,一碗水很難端平。
范建軍為此也表達出了同樣的觀點。
“從國家角度來看這確實是一件好事,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對于外貿結構轉型以及中國經濟結構轉型都有促進作用,但從地區平衡的角度來看可能會加劇區域之間的差距,所以務必要注意發揮出‘以點帶面’的功效。‘有效率,更要兼顧公平’。”范建軍說。
此外,談儒勇認為,自由貿易實驗區的設立只是一個起步:“當前經濟不景氣,外貿受挫推動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應該做出三方面的努力:首先,應當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的建設,為吸引外資創造更好的物質環境;其次,應當創新國家間的經濟合作方式,提升自己的談判議價能力;最后,是為自由貿易創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包括企業保護、跨境結算等,用法律代替政策來進行規范。當前中國的出口結構不可持續,從短期來講,自由貿易實驗區的設立不會對當前的外貿結構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從長遠來看,試點區先試先行和配套政策的施行將會有助于改善外貿結構,從而對經濟結構轉型產生‘倒逼’作用。”
范建平則直接提議,“中國目前的外需潛力已經沒有12年前剛剛加入WTO時那么大。通過自貿區建設確實能夠進一步挖掘中國的外需潛力,但對于中國經濟而言,更重要的著眼點應該在擴大內需方面。畢竟我們發展經濟的著眼點還是改善老百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