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房產北京7月4日電(陳光義)昨日,北京迎來入夏以來首個高溫天氣藍色預警,而這一天北京的土地市場也達到沸點。
一日內共賣出四塊經營性用地,獲取66.9億元的土地出讓金。其中,最受矚目的豐臺區夏家胡同地塊被懋源17.7億加3.8萬平米公租房競得。此外,昌平沙河鎮高教園地塊被首次進京的恒大地產35.6億加26萬平米公租房斬獲;萬科與北京城建分別以9億、4.6億的價格將房山鎮長陽地塊、大興魏善莊地塊收入囊中。
專家分析,在財政收入增幅下降、地方債務還債高峰來臨和“錢荒”背景下,賣地收入依然是地方政府的最現實和快捷的“財源”。而當下的“溢價管制”,并不能穩住房價。
土地出讓的“北京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四宗地塊的溢價率并不高,分別為23.2%、16.67%、1.1%,1.1%。有關專家認為,這主要得益于土地出讓的“北京模式”。為防止出現高價地擾亂市場預期,北京對于居住用地采取了“限地價,競保障性住房面積”、“限房價,競地價”等出讓方式。
夏家胡同地塊在近30輪競價后到達“最高合理上限”(不觸及“50%溢價率紅線”)17.7億元后,便轉為競標公租房。而提高競拍底價,同樣被作為對“降溢價”的方式。
此前夏家胡同地塊的被暫停拍賣,而恢復出讓后,該地塊的相關控規指標并沒有變化或調整,交易起始價則在此前開發商報出的13.52億基礎上再加一個競價階梯至13.59億元。
而恒大所獲得沙河高教園地塊,乃北京首宗實行“限房價、競地價”政策進行公開拍賣的土地。該地塊扣除配建的260000平方米“公共租賃住房”以外,剩余居住部分全部用于建設“園區安置房”, 房屋銷售限價為14000元/平方米。
無疑,“溢價管制”為地方政府減輕保障房建設的壓力。但中國指數研究院[微博]研究員曹旭東認為,溢價管制實際上“限了地價、漲了房價”。表面上看這些土地的溢價率不高,但加上保障房配建,房企拿地總成本會大大增加,而這些成本最終都會轉到房價上。
這從另外一組數據亦可見端倪,懋源獲得的夏家胡同地塊剔除保障房部分,折合樓面價約4.6萬/平米,刷新了北京單價地王紀錄。因此業內預計其房價或至8萬/平米。
而對于“限房價、競地價”,由于北京市明確將該類房源納入限價房序列管理,但相關部門在出讓地塊前未出臺分配政策,被指為“少數人”的福利,加之尚未大范圍實踐,其對于穩定房價作用不大。
地價瘋漲的背后
北京市國土資源局數據顯示:截至6月30日,北京市推出的經營性用地面積相當于去年同期的378%。其中住宅用地同比去年增加297%。土地出讓成交額則同比大增390%,約649億元,。
事實上,全國土地出讓金收入已整體呈爆發式增長態勢。據K8土地網數據顯示,1-6月,全國百城土地出讓金為7629億元,同比增加47%,土地溢價率為16%。今年前五月,土地出讓金各月同比增幅均在三成以上;溢價率也高位運行,5月創新高,達21%。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綜合研究處處長趙路興表示,現階段流動性緊張,地方負債又高達臨界點,宏觀經濟壓力不斷加大,因此,部分地方政府不得不選擇可以補充財政資金的房地產市場,而土地卻又是其擁有的最大可利用資源。
而以土地出讓金作為償還地方債的主要來源,是地方政府公開的秘密。近日,審計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在抽樣審計的36個地方政府本級中,4個省、17個省會城市土地出讓收入占償還債務的54.64%,比2010年增長1183.97億元。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劉洪玉表示:“土地、金融、稅收和住房這四個方面是密切關聯、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所以在任何一個方面單獨突破,都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這似乎也表明,當前政府一方面以行政手段限制房價,一方面用大肆賣地撈金的做法,難以讓房價下跌。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3年6月,全國100個城市(新建)住宅平均價格為10258元/平方米,環比5月上漲0.77%,這已是連續第13個月環比上漲,漲幅比上月縮小0.04個百分點,其中71個城市環比上漲。
土地財政如飲鴆止渴
此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有報告指出,一些地方的土地收入占到了當地財政預算收入的60%甚至更多,地方財政已是名副其實的土地財政。在現有的法律框架內,地方政府得以大量低價征地,再通過控制供給,“饑渴式”的向市場投放。
這樣做的效果,一方面是炒高了地價和房價,二是聚斂了社會財富。失去“土地”這顆搖錢樹,地方政府的財政必將難以為繼,這也是為什么地價﹑房價在近些年屢受政策打壓,卻連攀高峰的最根本原因。
像北京這樣一個資源高度集中地城市,人均土地面積相對匱乏。有限的區域空間負擔著幾千萬人口,地方政府不得不通過“土地財政”獲利的收入,來加強保障房建設、發展交通和教育投入等,有專家斷言僅軌道交通一項,就足以讓地方政府要在“土地財政”之路上走很多年。
面對地方政府如此不遺余力地依賴于“土地財政”,相關職能部門應當也必須出臺更加強有力的政策措施,倒逼地方遠離“土地財政”,將精力放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上。此輪“錢荒”已警醒我們,沒有實體經濟做支撐,無論是債務還是資產,都將是泡沫泛濫,都會給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風險。(陳光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