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豬令背后:無奈的選擇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5日 12:07 南都周刊
無奈的選擇 對常大安們來說,養豬在10年前看上去是一個大有可為的行業。 道滘鎮曾經是東莞的農業重鎮之一。“道滘鎮是著名的魚米之鄉,已有660年悠久歷史。由于水道縱橫,地勢平坦,十分適合發展畜牧業和漁業。”道滘鎮黨委組織人事辦主任盧澤新介紹說。 1982年,道滘鎮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承包時間短則三五年,長則十五年。有的農戶承包了魚塘,干起了以前在公社大隊里最熟悉的養殖。番鬼鴨、生豬、塘魚曾經是道滘養殖業的拳頭產品,暢銷省內乃至香港。 1990年代興起的“魚塘+養豬場”的模式,標志著道滘鎮的養豬業逐步走上專業化的道路。大批農民在那時加入養豬的行列,常大安在1998年末開設了眼前的豬場。 初期投入60萬元,常大安三年就回本,他趕上了養豬的好時機。2000年前后,東莞各鎮相繼提出發展“三高農業”(高產量,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道滘鎮的養豬戶皆可申請無息或低息貸款,常當時獲得的貸款就接近10萬。規模最大的時候,常承包了四個魚塘用來養豬。 但是,豬場規模日漸萎縮,到現在他只剩下一個魚塘大的豬場了。這與他所擁有的農田的情況類似。在1990年代初,常家4口人總共分得8畝地;經歷南丫村幾次大規模征地后,到了1998年,只剩下4分地。 豬場萎縮了,農田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簇新的工廠。 “你看這里,以前全都是農田和池塘,現在都被征去了。一直干放著,多可惜。”順著常大安的手指看去,是長洲上一大片滿目瘡痍的空地。半人高的蘆葦有被燒過的痕跡,大群綠頭蒼蠅停在被工廠遺棄的塑料邊料、鞋墊和文具殼上,懶得動彈。更遠一點的,是正在排放黑煙的化工燃料廠。 眼下,長洲已被工廠重重圍困。要是沒有人帶路,順著在南丫村的水泥馬路走,你只能看到漂亮的街心花園廣場和現代化廠房。隱藏在鞋廠背后的泥濘小路,是通往長洲眾多豬場的唯一通道。即便如此,長洲還是顯得日益空曠,越來越多的池塘被填埋,挖土機在邊緣日夜施工,工地上掛著“廠房招租”的牌子。 環保死任務 2007年12月7日,東莞市委宣傳部和市經貿局在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召開記者會,說明禁豬的來龍去脈。“禁豬”的首要原因是污染。 根據東莞市市長李毓全的說法,東莞現有75萬頭生豬帶來的污染排放量,相當于450萬人口的污染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達到1.8萬噸/年,若要有效削減,相當于要新建一座日處理13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才能有效凈化處理。75萬頭生豬每日造成130多萬噸的污水,按照現在每噸8毛的污水處理費計算,一天需要105萬污水處理費,一年就是4.1億元,平均下來,每頭生豬需要547元。但現在的情況是,一頭豬純賺547元也不容易。李毓全認為,從生產發展來看,養豬并不劃算。 而東莞市一位副市長也表示,大量、分散、簡陋的畜禽養殖場,不僅嚴重污染地表水源、污染空氣環境,而且六成養殖場采用潲水養殖,易發食品安全的事件。 常大安有時候看著長洲對岸紙廠流出的污水,也會感到困惑,“說到污染,豬糞會比那些黑水重?我們魚塘里接的都是雨水,不敢從旁邊東江接水啊!那些水黑黑臭臭,一放進來魚全死了。” “工業污染是最重要的污染源,這個我們并不否認,但這不代表我們要放棄整治污染嚴重的養豬業。”東莞市政府表態。 “國家給的明確任務是到2010年,東莞的COD(化學需氧量,衡量水污染的主要標準之一)總量控制在10萬噸以內,任務非常艱巨。”東莞市環保局局長袁紹東稱,2005年,東莞的COD是11.6萬噸;2006年僅削減了0.1萬噸。今年的任務是削減0.8萬噸,“但現在僅有的75萬頭生豬污水排放量折合COD就達1.8萬噸。”袁紹東稱,“這是死任務,無論如何要完成,如果完不成的話,就不要報批項目了。” 東莞環保局口中的“死任務”,有一個正規的名稱:區域限批。 區域限批是2007年初國家環保總局推出的政策,若該地區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包括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超過了核定的總量,那么上級環保部門就不允許再有新的項目在此區域興建。東莞環保局新聞發言人曾說,如果一個地方被實施了“區域限批”,那么該地區的經濟將很難得到發展。 業內人士把區域限批稱為“連坐”,并認為這是目前環保總局能動用的最大限度的行政手段。 在區域限批政策的強大壓力下,日薄西山的養豬業再度被推上清理行列。 2006年,東莞GDP為2624.63億元,其中農業生產總產值僅為22.75億元,占總額的0.87%。道滘鎮情況大致相同,農業占全鎮GDP不足1%。道滘鎮官員表示,“雖然我們鎮上目前只有600多家企業,比不上長平或虎門的1000多家,但我們決心發展房地產和旅游業。農業將逐步退出,我們在鎮最北面的小河村留了塊地做農業園,種花卉。” “種花卉?哈哈哈!”常大安知道了這個消息后干笑三聲。“他們說什么就是什么吧!”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