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統籌城鄉:86億農貿市場的啟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09:45 中國經濟時報
-統籌城鄉看重慶(一) -本報記者童辰王小妝懷宗根林 2007年6月,成都和重慶同時獲批成為統籌城鄉試驗區。 在統籌城鄉問題上,最難的是什么呢?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2006年,由于百年不遇的旱災和同期城市居民收入的快速提高,重慶城鄉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65∶1擴大到了4∶1,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而2007年,又遭遇115年不遇的暴雨。 如何縮短差距?我們帶著這個問題,發現了一個年成交額超過86億、全國第三西部第一的農貿市場。這個農貿市場現在的名字叫重慶觀農貿農產品物流中心,位于重慶市江北區盤溪鎮——城鄉結合部。 從周華其的蔬菜基地說起 周華其14歲開始賣菜,19歲到觀農貿,逐漸成為蔬菜銷售大戶。 他最早在湖北利川建立基地:統一與農戶簽訂協議,周華其為農民提供種子和肥料、農藥,保證農戶每畝地每年有1000元的收入(周稱這是人工費)。為了防止簽約農民將菜私自賣給其他小販,周華其收菜之后先記賬季末統一結算。農戶如果缺錢可以向周借,但是如果查到農民將菜私自賣給其他收購小販,“以前的(菜)錢一律作廢”。 這種模式成功了,據周華其的朋友說,在利川,連小孩都認得他。 2006年4月,看到家鄉父老還是很窮,他在家鄉渝北區石船鎮搞了一個130畝的蔬菜基地。2007年7月5日,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走訪了當地農民和基地的工人。 土地是從農民手中直接租賃的。價格,一畝水田每年給農民700斤稻子的錢,一畝地給600斤玉米的錢,隨行就市。目前在基地干活的有30人左右,按天算工錢,男工一天20元,女工一天15元。 這已經比外出打工有吸引力了,不少以前在外打工的農民現在也回家學著他種菜,雖不是在他的基地工作,但是他們種的菜,周華其同樣收購,一起運到觀農貿。 周華其的基地預計總投入150萬元,已經投入了50萬,包括修了一條幾公里長的公路,蓄水池、水渠等農業基礎設施。 觀農貿農產品物流中心黨委書記冉隆興告訴本報記者,像這樣依托觀農貿建立起來的蔬菜基地,在周邊省市一共有100多個。這些基地,不但改善了農村道路等基礎設施,盤活了農民撂荒的土地,給農村帶去了新的技術、信息,還起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一個86億的農產品交易平臺 86億,是觀農貿的官方口徑,觀農貿蔬菜批發市場的經理汪有良告訴記者,一般都估計得比較保守。而據媒體報道,到2006年,每天的交易額都突破了3000萬元,那應該是一個過百億的規模。 每天,來自16個省70多個縣的幾千噸蔬菜、15萬公斤魚和其他1000多種農產品從千村萬戶匯聚到觀農貿,走向成千上萬城市家庭的餐桌上。 一個地處西部的區辦農貿市場,能成長到百億規模,排全國第三,說明了什么呢? 說明它的收費是低廉的。“非常低,”冉隆興同意記者的判斷。 安全是有保障的。“對。這方面我們背靠政府,有強大的協調能力。” 假貨是比較少的。談起這個,冉隆興很有感觸地說了這樣一段話: 食品安全是個系統工程,如果你完全把它壓在地區農產品批發市場,可能也不是非常合理。但你是一個集聚的地方,我們盡可能發揮我們的作用。 第一,我們較早建立了自己的檢測中心,實行了無公害蔬菜準入制。凡是進入市場交易的蔬菜,一律要求對方提供在當地農產品檢測部門檢測的證明,這樣,就免檢入場。否則,一律強制檢測。 第二,在農產品批發市場大樓這邊,我們專門搞了一套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貨從什么地方來的?銷到哪個地方去?出了問題可以追溯。” 我們還要凈化市場。首先是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我們提出“做大做強觀農貿共產黨員爭先鋒”,這叫黨建工作品牌。客商當中有黨員,經商的先鋒模范作用是什么?我們認為就是“不賣假貨,誠信經營”。 有個賣竹筍的,他的攤位比較偏,但是他有個黨員的牌牌,賣相就比誰都好。 2003年后,由黨員們倡議,客商工會參與并組織,發動不是黨員的客商,開展了“誠信承諾示范戶”評選活動,一年一評,不搞終身制。今年我們表彰了30個。效果非常明顯:賣假貨的沒有市場了。一旦有賣假貨的,我們都會很快知道。 輻射與帶動 按照重慶市的部署,觀農貿所在的江北區與三峽庫區移民最后的堡壘開縣結成幫扶對子。冉隆興說,在江北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觀農貿一口氣援建了三個重點項目:一是支持1萬畝無公害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的建設發展。二是支持開縣在觀農貿設立優質“錦橙”銷售專區。三是支持開縣名優食品“伊妹”牌方便米飯在觀農貿建立總代理批發專銷點。 最難的是萬畝蔬菜基地。觀農貿的政策是,開縣進入市場的蔬菜水果等農產品,市場交易費的80%返還,用于蔬菜基地建設;另外的20%用作蔬菜種植獎勵基金。此外,連續5年每年給予10萬元的無償援助,用于基地購買化肥農藥等。觀農貿還在開縣嘗試市場+基地+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營銷模式,定期免費向開縣基地提供市場信息。 “從長遠看,觀農貿并不吃虧。”冉隆興告訴本報記者,為了開縣蔬菜能就近出售,降低成本,觀農貿提前啟動了在重慶布點的計劃,原布局的幾個二級市場中,萬州市場提前誕生了。6月27日,本報記者目睹了觀農貿萬州市場的簽約。合作方是一家務實的當地房地產企業,本來就擁有萬州最大的水果市場和大量可供用作市場的房產。這個交易面積11萬平方米的市場總共可吸納2000名移民就業。 按照觀農貿的規劃,很快,一個專門為庫區服務的“三峽名優特農產品展銷中心”也將在地處江北區盤溪的觀農貿市場群中開業。 大旱中體現出的城鄉互動 一談到統籌城鄉,很容易想到城市反哺農村。觀農貿提醒我們,從和諧社會到城市的米袋子、菜籃子,農村和城市是互動的。 “2006年重慶遭遇百年不遇的旱災,市里面蔬菜價格上漲,市民有些怨氣——三番五次打電話來問怎么價格那么高。”觀農貿把2006年和2005年同一個月份的銷售情況做了對比,從量來講,沒有變,而且有些品種的價格還降了,缺的主要是葉類菜。于是,觀農貿一方面緊急組織貨源,同時采取了一些優惠的政策,提出拿200萬元來平衡市場。通過媒體對外發布信息,凡市外面的葉類蔬菜進入盤溪市場交易,一律免費入場,不收錢。第二天又在報紙上發布通告,綠葉類的蔬菜如因為天氣原因爛在路上,觀農貿負責賠償,賠償的標準是進貨價格加上運輸成本。 政策一出,很快扭轉了葉類菜缺少的狀況。 逐利是商人的天性,對于農產品來講,特別是糧食、蔬菜,源頭一有風吹草動,在銷售終端就會被加倍放大,甚至引起擠兌風潮。“有時候批發環節只漲了幾分幾厘,零售環節就敢漲幾毛一塊。一問都說是進貨漲了。”對于這種情況,觀農貿的辦法就是通過當地媒體發布批發價格信息。 政府作用 “觀農貿發展到今天,由小到大(七個專業批發市場),由弱變強,榮譽也不少。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政府掌控了市場資源。”冉隆興說。 觀農貿人談到他們的發展,總要提到兩次搬遷,三次整合。每次搬遷或整合,觀農貿都向前邁了一個臺階;每次搬遷整合,又都是在江北區委、區政府的直接主導下進行的。尤其是2005年,在冉隆興們看來,是觀農貿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定位“觀農貿農產品物流中心”;編制“觀農貿十一五建設發展規劃”,并納入《江北區經濟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已經基本沒有閑置土地的江北區,拿出了兩平方公里1000多畝土地,作為觀農貿的發展用地。“土地全是劃撥地。沒有政府這些資源,觀農貿怎么可能發展得起來?在他看來,也只有政府作后盾,才可以給客商農戶提供低成本的交易平臺和安全保障。 可以用來佐證冉隆興們這一觀點的,還有一條,一個幾十億元規模的大市場,成功搬遷只用了33天。 下一步要做三件事 觀農貿農產品物流中心主任曾憲路告訴本報記者,他們下一步的指導思想是,要主動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觀農貿2006年在重慶市江北區五保鎮進行了這樣的探索:由觀農貿先期拿出一些資金來引導客商建立基地。一年來效果不錯,今年準備將規模擴大到2000畝,植入到援建開縣1萬畝蔬菜基地的建設中。 觀農貿近期要做三件事: 一是加快農產品物流信息化建設。建立并實現生產者、銷售者計算機聯網,信息共享,對物流各環節進行實時跟蹤、有效控制與全程管理。并逐步搞好農產品信息處理與發布工作以及市場信息咨詢服務,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的盲目性。 二是創新組織形式,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當前,農產品生產主體多樣,組織形式較為復雜,農民的小規模生產與龍頭企業的規模化經營并存。在觀農貿從事經營的客商大戶較多,觀農貿要設法更好地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 三是提供多項特別的服務。比如通過行業協會組織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面對面進行指導,推廣先進的裁培技術和優良的品種,提供農藥殘留檢測等,增強農產品的競爭力,提高農民收入。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