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瞬息萬變,投資難以決策?來#A股參謀部#超話聊一聊,[點擊進入超話]
在國內散發疫情、嚴重洪澇災害、大宗商品高位運行、煤電供應緊張、房地產融資政策收緊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三季度經濟同比增長4.9%,提前破5大超外界預期。10月份經濟運行有所好轉,呈現筑底回升態勢。
展望未來仍有諸多不確定因素。四季度以及明年一季度經濟運行如何,為外界所關注。
11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經濟學院、中誠信國際評級公司聯合主辦的中國宏觀經濟論壇(CMF)在京舉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論壇獲得的人民大學CMF報告顯示,預計四季度經濟增長3.9%,全年經濟同比增長8.1%,兩年平均增速為5.1%。2022年中國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會得到較大緩解,預計一季度經濟增長5.2%,二、三、四季度預計分別增長5.3%、5.7%、5.6%,全年GDP增速為5.5%,比潛在增速略高,經濟有望實現常態化。
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在上述論壇上表示,從目前經濟運行態勢來看,四季度經濟增速可能在4%以下,全年能實現8%-9%的增速,兩年平均增速在5.1%。如果2021年全年經濟的兩年平均增速高于5.1%,處在5.1%-5.5%的水平,以此為基礎可爭取明年不低于5%的增速。
四季度經濟增速可能“破4”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代表論壇發布CMF“中國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報告(2021-2022)”。
劉元春表示,去年四季度各團隊發表對今年經濟展望,多數認為中國經濟復蘇在今年年底會接近常態化,尤其是今年一季度經濟數據給予了大家這樣的樂觀預期。但事實是,二季度之后,中國經濟遭遇了逆風,呈現出復蘇波動的狀況。
2021年中國經濟季度增速呈現逐季回落態勢,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長18.3%,二季度為7.9%,三季度為4.9%。若兩年平均增速來看,一、二、三季度兩年平均增速分別為5%、5.5%、4.9%,復蘇態勢并未穩定向上,而是有所波動。
劉元春指出,下半年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加大,具有趨勢性特征。病毒的變異和疫情的反復、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煤電荒帶來的拉閘限電、芯片荒帶來汽車生產和銷售的下降、房地產市場大幅調整、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度短期集中釋放、宏觀政策常態化速度太快、“十三五”和“十四五”戰略換擋期的投資不足等,是導致下半年經濟加速下行的原因。需要對這些原因進行分層分類,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
“我們做過一個測算,光是進口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上揚,今年預計能夠達到1.4萬億元。目前為企業進行降低成本所采取的政策力度是不足的,因為今年對于中小企業及各類企業減稅讓利總量在7000億左右”,劉元春表示。
今年以來,大宗商品、能源漲價等,推動PPI不斷創新高,但需求疲弱影響CPI始終處于低位。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10月平均,CPI同比上漲0.7%,但PPI同比上漲7.3%,CPI和PPI剪刀差持續擴大。上游價格高企,卻難以傳導到消費終端,意味著生產企業需要消化這部分價差,企業利潤受到嚴重擠壓,中小微企業生存困難加大。
不僅是原材料成本上漲,供應鏈瓶頸也影響著中小企業的生產。由于海運瓶頸,不少中小企業有訂單卻不敢接,出現棄單現象。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已經引起高層關注。
11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李克強指出,上億市場主體是中國經濟韌性、潛力所在,有力托住了就業基本盤,宏觀政策要繼續圍繞市場主體展開。在延續制度性減稅、落實已定緩稅政策的同時,研究采取新的組合式、階段性減稅降費措施,完善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增值稅留抵退稅等政策,支持制造業企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紓困解難和創新升級。支持煤電企業的各項政策要確保落實到位,保證電力穩定供應。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經濟運行調節,緩解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向下游中小微企業傳導的壓力。
“重點領域金融風險短期集中釋放,超出了經濟復蘇階段的承受能力。一是地產企業違約出現明顯增長,二是債券市場違約狀況在過去五六年中持續上揚。今年城投債回購力度不到1萬億元,但明年回購規模將大幅上揚,這對資金層面帶來急劇壓力。在高債務和高還本付息率的條件下,貨幣政策對‘流動性充裕’的定性要有全面的思考”,劉元春指出。
劉元春還指出,今年一季度和三季度名義GDP增速分別是21.2%和13%多,名義GDP增速明顯高于社融增速,這種不匹配性表明整個金融存在偏緊的嫌疑。
明年經濟運行前低后高,一季度預計增長5.2%
影響2021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一些因素,依然會延續到2022年,經濟運行依然面臨較高不確定性。
“2021-2022年是中國從傳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大轉型、從簡單的開放戰略向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大轉型、綠色大轉型、房地產-地方財稅體系大轉型——這四大轉型全面啟動和全面疊加的年份。中長期結構調整將持續,與短期穩增長防風險可能產生沖突。如何在結構性政策與總量性政策,逆周期政策與跨周期政策中尋求到平衡,依然面臨較大的挑戰”,劉元春表示。
人民大學CMF報告指出,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十四五”規劃全面落實的一年,是新發展格局全面布局的一年,更是地方政府全面換屆后的一年,明年中國宏觀經濟將逆轉2021年復蘇乏力、增速回落的勢頭。在延續2021年宏觀經濟復蘇的基礎上,隨著宏觀經濟政策再定位、協調體系的再調整、“十四五”規劃的落實等作用,宏觀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將得到極大緩解。
人民大學CMF報告預計,2022年全年GDP同比增速預計達到5.5%左右,并呈現出前低后高運行態勢。預計2022年一季度經濟重回5%以上,四季度預計趨穩于5.6%,一、二、三、四季度預計分別增長5.2%、5.3%、5.7%、5.6%。
“2022年財政收入增速可能降到4.1%,考慮到賣地收入可能出現負增長,明年財政赤字率應該保持3%左右,根據實際情況可保持3%以上的水平”,劉元春指出。
2022年中國經濟運行,也面臨一些新的機遇和挑戰。明年西方國家疫情防控全面放開,可能會引發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再調整,對中國進出口會帶來巨大的不確定性。全球通貨膨脹的出現、美國量化寬松政策的陸續退出、美國三大新刺激政策的落地、美國財政赤字的持續擴大和全球金融市場的新動蕩,以及全球供應鏈在疫后的持續調整,將會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外部環境帶來正反兩方面的不確定沖擊。
劉元春表示,全球消費品價格的上揚,將提升中國貿易競爭力,但是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特別是能源價格的上漲,可能加劇成本沖擊,輸入性通脹壓力會加大。美國物價上漲和財政赤字加大,會增加對中國商品的需求,但是美國量化寬松的持續調整,可能帶來金融市場的震蕩和人民幣的過度升值。歐美疫情的全面開放,可能加速全球供應鏈產業鏈的調整,但是也有可能出現更嚴重的供應瓶頸問題。
劉世錦團隊對2021年中國經濟的預計與人民大學CMF團隊預計相當,但對于2022年的預計顯然沒有人大團隊那么樂觀。
“2021年年初政府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不低于6%,這個目標留有很大余地。正常情況下今年經濟增速處在8%-9%之間,兩年平均增速應該在5%-5.5%。人大報告預測2021年兩年平均是5.1%,我們大概也是這個估計。但是,能不能再稍高一點,比如5.1%-5.5%之間,以此為基礎明年再爭取不低于5%的增長速度”,劉世錦表示。
劉世錦表示,中國過去的高增長、近年的中速增長,比發達國家和世界上很多國家要高得多,這些都不是由于宏觀政策,而是來自結構性潛能。如果要對中國增長潛能做排序,結構性潛能是排第一位的,宏觀政策是第二位甚至是第三位。
劉世錦提出“1+3+2”結構性潛能框架。“1”是指以都市圈城市群為龍頭,為中國經濟下一步中高速增長打開經濟動能上和物理上的空間。“3”是指實體經濟需要補齊三大短板,分別是基礎產業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基礎研發能力不強。“2”是數字經濟和綠色發展。
劉世錦表示,減碳不能運動式。要實現雙碳目標,核心在于用綠色技術替代傳統技術,要減少碳排放,而不是降低生產速度和減少生產能力,更不是在不具備綠色技術供給的情況下人為打亂正常供求秩序。綠色轉型應該是“新的不來、舊的不去”,也就是中央反復強調的“先立后破”,這對連續性要求很高,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綠色轉型規律和市場規律。
“減碳的指標要很講究,不能錯位。設定實物量指標,比如某個行業的產量包括能耗投入品數量,很容易造成資源配置扭曲,按下葫蘆浮起瓢。所以,要慎用少用行政辦法,多用經濟性市場性辦法,比如放開煤炭價格來推動企業節能減排。”劉世錦指出。
責任編輯:王茂樺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