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石家莊4月11日電(陳林 閆紅杰)“中國三大區域經濟中,目前只有京津冀發展失衡,存在巨大落差。”河北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經濟所所長薛維君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京津冀三地多年“轉”、“接”合作中沒有形成合力的癥結在于“北京的強勢”,基本阻斷三方在共同利益下進行市場對話的通道。
早在1982年,“首都圈”的概念就出現在《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方案》中。上世紀90年代初,繼珠三角和長三角兩大經濟圈劃定后,國家計劃委員會(現更名為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首次提出打造環渤海經濟圈的規劃,覆蓋京津冀等多地。本世紀初,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編制工作。2011年,“十二五”規劃明確提出打造“首都經濟圈”,推動“京津冀一體化”,意味著“首都經濟圈”上升為國家戰略。
30年來,中國改革者曾嘗試通過多種概念將京津冀緊密聯系一起,讓這個世所罕見的“一個首都、兩個直轄市、三個行政區”共同發展。呼吁聲音回蕩三十載,現實卻不及預期。
“河北渴望對接,但同兩個京、津直轄市來爭優質資源處于劣勢,一直扮演著‘小兄弟’的角色。”河北經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董葆茗直言道,京、津兩地官員和河北官員的行政級別有差異,三地官員在一起是不平等的,“河北更像是匯報工作”。
對此,薛維君分析說,“在京津冀這個三地四方(包括中央)的關系中,北京身份非常模糊,作為獨立行政體三地一樣,但作為首都所在地北京又有超越一般省級關系的權利。”
由于三地間糾葛于利益、規劃與未來間的博弈,京津冀一體化的美好愿景多年來成了“京津競爭、河北苦等”。
201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努力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數日后,李克強總理作任職以來首份政府工作報告時指出,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
“這是京津冀規劃幾十年來力度最大的一次,對河北是大機遇,河北渴望抓住。”董葆茗說,北京在產業結構上已超越天津、河北兩地,天津仍需高端項目支撐,河北過去受各方面因素影響,其發展在沿海省份相對滯后,“河北迫切希望破局尋求發展”。
3月26日,河北率先出臺《河北省委、省政府關于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河北將以建設京津冀城市群為載體,充分發揮保定和廊坊首都功能疏解及首都核心區生態建設的服務作用,進一步強化石家莊、唐山在京津冀區域中的兩翼輻射帶動功能,增強區域中心城市及新興中心城市多點支撐作用。
“河北應抓住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實現綠色崛起。”原河北省委書記葉連松說,河北要打造現代化交通網絡,實現“陸海空”全方位無縫對接,理性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
對此,董葆茗則不無憂慮道,從之前的“協調發展”到如今“一體化協同發展”,這是基于共同利益的更深層次的合作。但這一變革依舊面臨巨大利益掣肘,“若無高規格的領導協調機制,仍然很難推進。”
薛維君也認為,京津冀一體化和協同發展需要由超越三地外的強勢第三方即中央的強勢倒逼,才能解決。此外,面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關聯度正成為三地共識,他認為,可從解決環境問題先行切入。
此間的插曲是“保定被定位為‘政治副中心’”的爆炸性傳聞,讓這座“京師門戶”一躍成為當下中國最受關注的城市之一。盡管官方數度辟謠,卻沒有影響當地房價飆升,由此引發的樓市、股市等震動仍在持續。
對此,薛維君說,這是一個民間傳說,也代表美好愿望。在沒有官方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規劃出臺之前,所有都可認為是“民間傳說”,“但如果轉化為消費行為和投資行為,要警惕,有風險。”
“河北有自身優勢,京、津兩市作為點存在,河北作為面存在,是整個這一區域的背景。”薛維君說,河北有廣闊的空間土地和龐大人口、較強農業及相對發達的城市群體。他堅持認為,“河北是解決京津冀問題化解的平臺和出口”。(完)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