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煜輝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資本市場主題投資還可以深化,核心還是“買改革”
■本報記者 閆立良
“6月末出現的‘錢荒’危機并不是央行制造的,它來自于經濟內生壓力。”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微博]認為,這種流動性內生壓力、宏觀面債務問題以及國際收支拐點都來自于同一個線索:生產力的衰退。他是在11月9日召開的“把脈新格局 探尋新機會”中國證券業高峰論壇上提出上述觀點的。
劉煜輝強調,造成目前流動性壓力較大的原因之一是審慎監管方面出現了漏洞。央行依靠宏觀政策釋放一定貨幣,只是把這種壓力短暫的蓋住,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壓力。如果真正要減杠桿,堵住這個漏洞的話,要靠加強審慎監管。
他指出,在央行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已經明顯表示出要去杠桿,到底執行到什么程度,將取決于今年12月份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明年工作的定調。現在如果不減杠桿,壓力不會減小,但如果減的話,有可能遇到政策失據的短期沖擊。
“中國經濟從三季度反彈以來,并沒有進入到總需求好轉的階段。”劉煜輝強調,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在于債務太高。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私有企業的杠桿倍數,無論是從歷史縱向來看還是橫向來看,與全球其他幾個經濟體的部分企業部門相比較,中國的企業部門杠桿都是非常高的,所以導致企業的融資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劉煜輝稱,企業的各方面成本都在上升,企業融資成本很高,人力成本以及原料成本都沒有降下來,在這種情況下,企業是不愿意增加庫存的。他強調,企業在這種情況下增加庫存,只有一種情況,市場總需求非常旺盛,在旺季的時候能夠提價,把成本轉移出去。但現在的經濟恰恰是還沒有進入到總需求好轉的階段。
對于未來資本市場的投資熱點,劉煜輝堅定認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主題投資還可以深化,核心還是“買改革”。他最看好的是國企改革。
劉煜輝分析稱,主題投資第一波是炒預期,市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解析,所有相關聯的概念都找出來進行炒作;主題投資第二波是改革案例出來之后,相關股票再漲一輪;主題投資第三波是改革落實一段時間之后,大家從預期回到傳統的估值體系,去看企業財務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投資邏輯就會從炒預期回到原來傳統的投資邏輯,去估測這個企業的未來市值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