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支持城鎮化要講市場紀律
專家強調具體規劃不能忽略利率和投資效率
眼下,“新型城鎮化”被市場預期為中國下一步改革的重大紅利。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僅僅棋至中盤,要深入推進,不僅面對著戶籍制度的歷史難題,還須破解城鎮化對資金巨大需求的壓力。難題擺在眼前,金融業應該如何以市場化的方式支持城鎮化?昨天陸家嘴論壇的專題會場一就把焦點放在了這個話題上。
城鎮化核心是“市民化”
“有別于過去的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實際上要以市民化為核心。”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就開門見山地表示,盡管以常住人口為統計的目前中國的城鎮化水平已經到了52%,但今后難免要迎接戶籍制度的考驗,只有從農村轉入城鎮居住的人群能夠“市民化”,才是真正的成功。“在這個背景下,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間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改革,要形成一元化的政府財力作為公共資源來促進市民化、城鎮化,同時必須處理好怎么樣高績效水平地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問題。”
中國人保財險[微博]執行副總裁降彩石也亮出了他對新型城鎮化內涵的五方面理解:一是對基礎設施的建設會進行大量的投入;二是基本公共服務會使農村的人口與城市的人口公共服務更加均等化;三是能夠推動可促進產業的升級;四是推動城鄉一體化,帶動城鄉居民共同進入現代化社會;五是居民幸福指數的提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微博]則簡明扼要地指出,如果未來是新型城鎮化,其演進路徑可能跟原來有很大差異,涵蓋財稅、土地、戶籍等領域。
引入市場“無形之手”
試想一下,未來中國還有4億人口要進入城鎮居住,完成市民化,那總體投入將達到多少?有人按照人均15萬元的標準,匡算出了60萬億元這個數字。賈康表示,這個數量級應該差不多,融資上的壓力相當大。
對此,花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微博]直言,由于投資效率比較低加上不斷提高的杠桿率,以現有的融資模式難以支持新型城鎮化的展開,“因此,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怎么樣把資金配置到杠桿率比較低,投資效率比較高的部門。”
巴曙松在發言中反復強調了“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作用,他認為要在金融支持城鎮化里面引入市場化的約束機制、市場化的創新機制以及市場化的需求匹配機制。這就意味著金融支持城鎮化要講市場紀律,不能一說城鎮化規劃就能把錢拿過來,忽略了利率和投資效率。
賈康表示,要深入推進城鎮化,也不能只讓財政資金充當后盾,還是要以更有效的方式和機制提供支持。他介紹了近年來頗為流行的“PPP”模式,即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字母縮寫,即指政府與私人、組織,為了合作建設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或是為了提供某種公共物品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彼此之間形成一種伙伴式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簽署合同來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以確保合作的順利完成,最終使合作各方達到比預期單獨行動更為有利的結果。
打開“大門”創新管理
全國城鎮化程度差異這么大,想做具體的金融規劃,就要針對不同地區城鎮化的進展水平,統計出初步的融資方案。哪里去找這樣一個萬能的課題組,清晰地知道每個地方各種融資需要呢?巴曙松表示,城鎮化融資過程中需要市場化的需求匹配機制。不妨通過放松管制,放寬金融機構的準入和產品的管制,包括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的資金運用范圍,去匹配這個需求。
從市場化的角度來看,新型城鎮化有哪些融資渠道呢?沈明高表示,首先是發債券,中國可以考慮發行城市化相關的中長期債券,向國內開放的同時,也可以向國外投資者開放。其次就是“PPP”模式,或者說以股權的形式向國內的私營企業開放一些基礎的項目,特別是服務業,比如說醫療、金融、教育等等未來城鎮化發展需要的行業,可以用股權融資的形式直接開放,也就是說直接將一部分產品項目私有化。
賈康指出,打開城鎮化的大門,讓民間資本參與進來,不僅只是帶來資金,而是要引入更多的專業知識,升華到管理創新,“當然,民資追求的是投資回報,從而形成內生的良性循環。”
本報記者 唐瑋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