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每隔幾年,產能過剩就會成為行業問題,成為政策調控的關注熱點。眾多行業中,鋼鐵、水泥、電解鋁甚至光伏行業,是這一輪產能過剩的代表。惡劣的外部形勢,不僅導致行業普遍虧損,許多企業更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為探究產能過剩的重重謎團與矛盾,本期《中國企業家》記者專訪了近年來崛起的民營鋁電巨頭——山東信發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學信,以及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一家民營,一家國有,兩家企業都曾經因產能問題受爭議,而現在卻都在為各自行業的產能過剩憂心。此外,還深入投資過熱時期開工建設的河北曹妃甸開發區,發現蕭條與荒涼代替了過去的建設熱潮后,區域經濟已經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創傷。
為此,我們將推出中國“去產能化之憂”系列報道:《信發鋁電再闖關》《瘋狂的水泥》《起落曹妃甸》。下文是去產能化之《信發鋁電再闖關》,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治理產能過剩要走出批評、警告、懲戒、整合、再擴張、再批評的死循環,以及始作俑者與埋單者不同的錯位,就需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市場化運作
文_本刊記者 襲祥德
【《中國企業家》】產能過剩是常態,亦是沉疴。金融危機引發新一輪投資過熱后,產能過剩、經濟下行相疊加所造成的碰撞愈加劇烈。
“我們的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向低速轉,這意味著我們一部分行業,包括裝備工業的一部分產能將會永久性過剩。”7月10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李佐軍在一次工程機械論壇上說,中國未來兩三年將要經歷一個比較痛苦的調整過程,要調結構、壓產能過剩,消化過去高增長帶來的一系列矛盾和問題。
眾多行業中,鋼鐵、水泥、電解鋁甚至光伏行業,是這一輪產能過剩的代表。惡劣的外部形勢,不僅導致行業普遍虧損,許多企業更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
產能過剩的第一推手往往是行政力量,他們在去產能化時又上下其手。對GDP和稅收的過度追求,讓地方政府成為許多過剩行業的“保護傘”,企業不僅難以退出市場,更不斷擴張以求安全。中聯水泥副總經理葛全偉告訴《中國企業家》,前幾年地方政府追求政績,只要有中小企業擴產均獲得支持,現在信貸收縮下中小企業又成為最先受沖擊的群體。
有時是體制。工信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副局長景曉波對記者說,前幾年,重機企業紛紛上馬萬噸水壓機,當時他就問企業負責人,“上這么多設備,你們的市場在哪?”而大家給出的理由是,你不上別人就上,將來可能就會被國資委末位重組。而現在,萬噸水壓機的產能過剩已經十分明顯,浪費了大量資源。
大量信貸資源投入到過剩行業,不僅造成了低效率和虧損,還給金融體系與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隱患。2013年,化解產能過剩成為中央政府堅決推進的一件大事,各種抑制產能過剩的政策也陸續出臺。
每隔幾年,產能過剩就會成為行業問題,成為政策調控的關注熱點。但這一次產能過剩又與往次不同。過去,產能過剩伴隨的往往是經濟過熱,短暫調控之后發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如今,與產能過剩相伴的卻是增速不斷減緩的中國經濟。當經濟不可能繼續高速增長,此前預設的許多產能建設便淪為“絕對過剩”。對此,國家提出的解決方案是“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盡管路徑明確,但去產能化實施起來并非坦途,中央政策、地方利益、行業發展、企業智慧,相互碰撞和妥協之后,去產能化將會是一出怎樣的戲碼?
對產能過剩,沒必要視為洪水猛獸,計劃經濟狀態下有,市場機制下也有。要走出批評、警告、懲戒、整合、再擴張、再批評的死循環,以及始作俑者與埋單者不同的錯位,就需將十二部委年初聯合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并重組的指導意見》落到實處,《意見》中強調:堅持市場化運作,以企業為主體,政府發揮政策引導作用。
為探究產能過剩的重重謎團與矛盾,本刊記者專訪了近年來崛起的民營鋁電巨頭——山東信發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學信,以及最大的水泥生產企業——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一家民營,一家國有,兩家企業都曾經因產能問題受爭議,而現在卻都在為各自行業的產能過剩憂心。本刊還深入投資過熱時期開工建設的河北曹妃甸開發區,發現蕭條與荒涼代替了過去的建設熱潮后,區域經濟已經留下了難以彌合的創傷。
信發鋁電再闖關
國家嚴控電解鋁產能,資金緊張卻仍逆勢擴張的信發鋁電,能否再次闖關成功?
文_本刊記者 周夫榮 編輯_襲祥德
【《中國企業家》】“我賺錢我干嘛不干?我憨啊?”被問及這一波產能過剩大潮下,信發鋁電是否會控制產能時,董事局主席張學信一臉自信地告訴《中國企業家》,自從成立了這家公司,“我從來就沒賠過錢。”
這個時候敢這么說的恐怕只有張學信,市場萎縮、利潤下滑,電解鋁行業的生存已經舉步維艱。
雖然近年來頻頻出臺政策控制電解鋁產能,可這個行業仍然走入越限越多的怪圈。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下發通知,提出將把電解鋁等行業產能過剩矛盾作為今年的工作重點。多個部委近階段也提出將完善“組合政策”,實施嚴格的金融政策對產能過剩進行抑制。
市場和資金雙重壓力下,電解鋁行業的關停之風吹遍大中小企業。今年一季度,曲靖鋁業關停電解鋁產能15萬噸,中鋁宣布暫時關停電解鋁產能38萬噸,鑫恒集團計劃減產12萬噸。關停背后是鋁電企業大規模嚴重虧損。
“這個行業的企業今年虧個百兒八十億很正常。”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一位副縣長告訴本刊記者。張學信也判斷,今年上半年,全國可能至少有1/3的電解鋁小企業倒閉。
即使這種形勢下,信發鋁電仍然在擴張。張學信稱,信發鋁電上半年利潤率達到15%。其提供的一份報告中稱,信發集團去年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463億元,同比增長33%,預計全年產值過千億。
當然,這些都只是這位鋁業大佬的“一面之詞”。本刊記者調查發現,國內電解鋁產能嚴重過剩和市場低迷,已經讓信發鋁業面臨極大的考驗,資金鏈十分緊張。
在茌平當地,信發集團總部的部分員工反映,他們的工資已經遲發三個月。8月5日,許多員工盼望已久的5月份工資才陸續發放,“即使是金融危機期間,信發鋁業也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信發鋁廠一位員工透露,去年底全國員工達6萬人的信發集團開始分流和裁員,至今仍在繼續。
多年來,信發鋁業的發展堪稱一個奇跡,擴張速度快且每次都能在國家調控中“幸免于難”,最終成長為一個擁有鋁土礦、氧化鋁、電解鋁、鋁材加工、發電廠等全產業鏈條的“鋁業帝國”。而從最初發展開始,信發也伴隨著集資、污染、未批先建等各種爭議。
不過,這一輪電解鋁產能調控,信發鋁業作為民營企業的虛弱表現得更加深重,其分布在全國四五個省的多個項目,數量驚人的員工,擴張野心及對資金的高度渴求,這一切與低迷的經濟、銀行對電解鋁行業的限貸相碰撞后,都讓這家企業龐大的身軀不停顫抖。
66歲的張學信最擅長的就是掌控局面,無論在媒體面前還是其它公開場合,信發的狀態一向是外松內緊,即使在最危急的時刻,張作為企業的領導人也能保持鎮定,并最終順利闖關。
這一次,面對中央堅定遏制電解鋁產能過剩的決心,已經逐步將權力讓渡給兒子的張學信,還能夠成功反周期,進而將他的“鋁業帝國”推向新高嗎?
走鋼絲
見到張學信的時候,他神態自若,看上去心情不錯。身旁是一位當地的副縣長,很長時間以來一直駐扎在信發集團辦公,扶持這家企業發展。信發集團在當地的地位之高可見一斑,每年貢獻當地超過80%的稅收。
信發鋁電前身是茌平熱電廠,張學信發家卻是靠電解鋁。1998年,當時還叫茌平熱電廠的這家企業投產運行一萬噸電解鋁項目,第二年就實現效益600萬元,1999年上馬7萬噸電解鋁生產線,2000年效益飛躍至2億元,張學信似乎找到了通往金庫的鑰匙,信發鋁電快速進入公眾眼簾。1998年到2004年7年間,信發集團的電解鋁生產從零躍居全國第一。
如今,張學信雖已年近古稀,說起話來仍聲如洪鐘。“汽車過剩不,多晶硅過剩不,家電過剩不,衣服過剩不?我聽說鞋廠生產的鞋平均一個人分七十八雙。還有沒過剩的行業嗎?”本刊記者問到他對于產能過剩的看法,卻似乎觸動了他內心的怒火。
在他看來,電解鋁行業的過剩,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央企壟斷,效率低下,而背后則是政府保護的結果,“為什么呢?優勝劣汰,我想買東西,我想買十個,你必須有十二個,我才能在十二個里淘汰兩個。”
張學信認為,壟斷企業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管理不行,二是機制不行。他舉例說,在某個地區的工廠,壟斷央企的干部比信發的員工還多,信發的職工1100人,對方的管理人員就1100人。在他看來,無論成本、創新、管理還是市場,民營企業都比央企做得好,但就是無法將央企排擠出市場,比如壟斷企業一困難了,國家就收下它的產品,卻不收民企的。
另外,對國有企業來說,很多資金來自廉價的銀行貸款,對于風險的把控并不如民營企業慎重,而在項目建設、資金籌集、準入門檻方面,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更存在許多不同。在許多民營企業看來,這意味著不公平。
“哪個行業沒有央企壟斷,哪個行業就是一個健康的行業。你看現在國家調控怎么不調控紡織品了,就是因為行業完全競爭。”張學信說,壟斷者自身的競爭力下降,整個行業的競爭力就下降。過去,中國鋁業占整個鋁市場的99.7%,到現在經過信發鋁業等民營企業的共同努力,基本上已經打破了這個局面。
面對目前電解鋁行業的產能過剩,張學信強調,對信發沒有任何影響,信發經營再差也比壟斷企業強,信發到現在為止“并沒有關停一噸產能”。
按照張學信的說法,信發集團不僅沒有關停產能,而且在逆勢擴張。他說,集團正在做未來五年的規劃,銷售收入要達到1500億元,稅收200億元。
目前,信發集團在山西投產和在建的項目就有2個:在孝義市,信發與當地政府簽署了總投資達800億元的鋁電綜合循環項目;在交口,信發集團接手了山西交口肥美鋁業項目,氧化鋁產能由80萬噸改造為120萬噸,還將建設二期120萬噸項目。
市場低迷時仍堅持擴張是張學信一貫的風格,他的自信在于低成本、管理和創新,但低迷時期的擴張也的確讓信發走上一條險途,尤其考驗他對資金鏈的控制。
據信發員工介紹,為了維持信發的擴張姿態,解決多年以來困擾信發的資金問題,2012年底信發集團內部曾大張旗鼓決策成立“信發銀行”。過去多年,信發集團以高回報向幾萬名員工吸收股份,借以籌得巨大的發展資金,但這樣的資金來源風險巨大,也無法長久維持。金融改革與開放讓張學信看到了解決這一問題的終極方式。
但成立銀行并非想象中那么順利,無論是政府審批、利率確定還是員工的信任都無法短時間內解決,據說“信發銀行”的計劃已經暫時擱置。
盡管如此,龐大的擴張與建設計劃還是在迅速消耗信發集團的現金流,而金融系統限制對電解鋁等高耗能企業的貸款支持則掐斷了信發的重要資金來源。“信發集團到現在還欠我們的工程款,他們資金鏈緊張周轉不過來。”一位為信發集團承建工程的供應商告訴《中國企業家》。
多年來,信發集團正是在這種隱秘而又封閉的世界中,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以巨大的膽量與野心尋求發展,成功闖過了一個又一個紅燈。
“國家叫我干我就干,不叫我干我就不干了。”張學信說,他一切都聽國家的。
趁勢轉型
采訪當天,張學信剛從山西基地回來,他瞅著信發工業園的煙囪,念叨著“技改還得加強啊”,他希望通過技改進一步降低成本,“給每個員工平均漲800-1000元工資。”
在部分員工看來,這可能是笑談。不過,信發集團最近幾年的確開始改變以往的一些打法,比如更加強調環保、節能和循環經濟,借此獲得更高層政府的支持。如今,新一輪產能過剩調控來襲,信發也在技術、設備升級方面加快了速度。
信發集團副總經理曹培省在他辦公室的白板上寫下一行小字:“上大壓小”,即把公司所有125兆瓦發電機組都換成600兆瓦,新上機組還配套建設了高標準的脫硫脫硝設備,這是近期他手頭上的第13項工作。雖然還沒通過審批,信發鋁電已經和東方鍋爐企業集團就這套設備簽了合同并付了定金。
曹培省是張學信從茌平縣政府部門挖過來的,信發鋁電不乏曹培省這樣既懂技術懂管理,又有豐富人脈的前政府官員。曹培省估算,依靠這套設備,信發鋁電生產每噸電解鋁可節約13000度電,按照茌平縣工業用電0.91元/度來算,每噸電解鋁可節省成本1183元。
據說第二天早上,剛從山西基地回到茌平的張學信就奔赴北京,為信發鋁電上600兆瓦機組事項跑關系。
張學信思維敏捷,反應很快。他說,帶領企業40多年,在節省成本方面他下了不少功夫,秘訣就是以最快的速度上最先進的設備。“我一點也不心疼錢,時間比金錢重要,做企業要做就做在前面。”張學信說,雖然使用時間短,但他可以利用該設備搶占市場先機并節約成本。甚至,節省成本的原動力促使他建起了一個全產業鏈的循環系統,而這才是信發的核心競爭力。
初入行時,山東鋁業曾經幫助零起步的信發鋁電上了電解鋁設備,可沒出半年張學信就把山東鋁業的設備拆了,換了當時在國內最先進的設備。這是信發集團自我革命的小片段。張學信稱,幾乎每年信發都會主動炸掉一些舊設備,換上新設備。
如今,信發正在以循環經濟推動企業整體轉型。比如,生產過程中的廢料,在曹培省眼里都是寶。信發鋁電利用堿生出來的氯氣造了PVC,其它重要的副產品有鉀肥和電石渣。信發鋁電還上了一個回收站,從中再次提取氧化鋁、氯酸鈉、氧化鈉這幾個產品。
曹培省的另一項工作是“去大壩工程”,一般來說,電解鋁加工廢料要放在大壩里,他計劃在兩年內通過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工藝把大壩內的赤泥全部消耗掉,從而不再租用土地建大壩,實現真正的零排放。現在,信發鋁電光交土地使用費至少每畝15萬元,算上地上附屬物、種子錢、肥料錢等,大概每畝地的費用在20萬元以上。赤泥綜合利用一個項目投入達16億,利潤卻僅有200萬。曹培省說,信發的目的不在于由此得利,而是把赤泥全部都消化掉。
被提取后的赤泥仍然有它的用處。今年6月份,信發鋁電把赤泥賣給一家企業,后者計劃利用赤泥中的10%熱量,把赤泥做成替代煤。如今合同已經簽訂,企業正在選地塊。
“我們通過循環經濟節約的資金有60多個億。”曹培省說,這已經超過總利潤的50%。
能否闖關
化解產能過剩政策風聲鶴唳,張學信卻毫不擔心,“有時候還不夠,下游企業還吃不飽呢。”他說,電解鋁產能過剩,但信發的產品由于成本低、質量好,并不過剩。
甚至在信發內部看來,產能過剩本身就是一場“陽謀”,國家有關部門在政策制定方面被壟斷央企所左右,而調控政策的結果是削弱了民營的競爭對手。
信發并不想被削弱,而是希望繼續壯大。信發發展史上,資金鏈緊張并不是第一次發生,目前信發工廠和生產處于正常狀態,并沒有生死存亡之憂,但持續的調控政策和市場低迷,未來會將信發引向何方卻未可知。
張學信必須又一次做出選擇,是繼續逆周期進行規模擴張,還是削減產能維持企業的穩定和安全?他顯然選擇了前者,“我的性格就是走別人沒走過的路。”張學信告訴《中國企業家》。
過去十年,民企決策的靈活性曾一次次讓信發鋁電險中取勝。國家控制電解鋁產能以來,張學信一直在做一個填空題,他先是依靠煤炭資源建立起電站,發展電解鋁需要氧化鋁,企業就上氧化鋁項目,發展氧化鋁需要堿,張學信想也沒想立即補上制堿項目,制堿需要鹽,張學信就買來鹽礦。由此,信發集團建立了一套全產業鏈運行模式,集發電、供熱、電解鋁、氧化鋁、碳素、氟化鹽、中高密度板、味精、鋁深加工等十大產業鏈條于一體。
信發鋁電、魏橋鋁業的存在與崛起給央企造成很大壓力。2012年,中國鋁業由于市場低迷虧損超過80億元。中鋁旗下的山西鋁廠經過20多年的發展形成220萬噸產能,取得全國最大氧化鋁廠的地位,而這一來之不易的地位卻在短短7年間被信發鋁電取代。背后反映的即是民營企業在生產效率、成本控制及管理方面的優勢。
不過,張學信也深知宏觀調控的利害與復雜,如果不迅速應對,企業同樣會面臨危險。如今,信發鋁電每個企業、每個車間、每個工序、每一個職位都在搞節約,每一周都會有一堆技改的單子堆到張學信和曹培省面前,有時候多達上百張。
盡管如此,民企和央企的差別還是讓張學信心中不爽。如給發電設備上脫硫裝置,國家會給央企每度電補貼1.7分錢,而民企就沒有這種優惠;脫硝的補貼費用每度電0.8分錢在民企行列中同樣缺席。
對于如何判斷產能過剩,國際上有一個標準,設備利用率85%以下就算過剩,但在中國設備利用率是75%左右,相當于是嚴重過剩。張學信認為,下游汽車、房地產行業需求量減少是今年電解鋁過剩問題突出的重要原因,中國電解鋁行業持續多年的非理性擴張也是造成過剩問題凸顯的重要因素。
但是,這種產能過剩必須靠市場來調節。“應該讓市場對企業進行自然淘汰。”張學信主張,國家的宏觀調控應該著眼于提高行業入門門檻,如在能耗、投資等方面設限,而非直接淘汰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