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降價了,為什么大家還是不買車?

汽車降價了,為什么大家還是不買車?
2023年03月22日 18:05 《財經》雜志

  文|《財經》記者 郭懷毅 王靜儀 郭宇 李皙寅 實習生 董澤軍

  編輯|王靜儀

  汽車價格戰發酵半個月后,全國汽車銷量不增反降,兩個行業協會先后發文,批評局部降價擾亂市場。

  3月22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撰文指出,促銷多為老款庫存車型,夸大降價宣傳對消費者產生誤導。地方政府在穩增長、促消費的過程中,方式方法要得當。此輪降價的炒作應盡快降溫,使行業回歸正常運行狀態,確保全年行業健康平穩發展。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在3月17日表示:武漢市、區政府聯合車企大力度促銷,只補貼本地生產汽車品牌,這一做法有失公允,還導致其他地區消費者持幣待購,汽車4S店成交量顯著下降。

  3月初的湖北,政府和企業一起下場,東風系車型推出大幅購車補貼,其中東風雪鐵龍C6車型降幅甚至高達9萬元;此后,東風本田、上汽通用、一汽奧迪、廣汽本田等多個傳統燃油車品牌相繼推出優惠,一場全國范圍的汽車價格戰正式打響。

  價格戰有立竿見影的效果。上險量數據顯示,湖北省的東風本田、東風日產、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東風風神車型銷量均出現幾倍的增長,品牌聲量也有明顯提升。

  但《財經》記者在走訪和調查中發現,價格戰有限時、限地、限量等多重限制,優惠幅度大的多是滯銷車型。部分車企和經銷商通過夸大折扣、贈品促銷、饑餓營銷等手段,更讓價格戰虛實難辨。

  “價格戰很難避免。”一位接近政策制定者的權威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國家長期要擴大內需、促汽車銷量,但短期目標需要由地方落實,就只能采取限地、限時、限產品的補貼方式,根本上是統一大市場和短期目標的矛盾。

  事實正如這位權威人士所分析,雖然湖北汽車銷量被政企補貼明顯拉動,但其他省份的潛在購車人可能選擇持幣待購,加劇供需失衡。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李顏偉援引數據對《財經》記者表示,上周(3月6日-3月12日)全國乘用車銷量僅為31萬輛,低于上上周(2月27日-3月5日)的35萬輛,消費者持幣待購情緒明顯。

  為了解決地區不平衡,不少車企人士和專家希望出臺全國統一的汽車消費拉動政策。此前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士華對《財經》記者表示,企業應該著眼長遠,推出符合產業發展潮流的產品,去進行健康的市場競爭。

  陸續有車企開始發出“不降價”的聲音。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保時捷、奧迪、蔚來都明確表示不降價;理想、零跑、哪吒則推出了90天保價的承諾——在燃油車領域,老牌豪華品牌的市場需求依舊穩固;在新能源車領域,大多數車企都在快速增長,矛盾還集中在交車速度太慢、不能快速交車上。

  價格戰的主體是合資品牌燃油車,近年受自主品牌崛起、電動化轉型等兩大因素擠壓,陷入結構性的困境,燃油車銷量普遍下滑,在新能源方面建樹不多。一些銷量不佳的品牌已陸續退出中國。

  “燃油車降價潮會在近一兩周退卻。它來得越兇猛,退卻得越快?!蔽祦礓N售運營助理副總裁浦洋認為,這對整個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來說,可能是一次催化劑,推動燃油車向電動車的轉型。

  虛虛實實價格戰

  2023年的春天,全國汽車市場一片沸騰。從湖北開始,一場轟轟烈烈的價格戰蔓延到全國。

  “店里的人太多了,進去以后根本就找不到銷售人員,也沒有人理你。給我的感覺就是,店里的人不是在買車,而是在搶車。”探訪了東風雪鐵龍4S店后,湖北武漢的消費者卓先生對《財經》記者感嘆道。

  據《財經》記者統計,共有18家品牌先后推出了面向全國消費者的補貼,吉利和長安投入的兵力最多,各有14款車型參與補貼。其中長安推行車價直降,降價幅度在11.4%-38.9%間浮動,且熱銷車型CS75PLUS也在補貼之列。

  除了武漢,合肥、深圳等地方政府補貼也不同程度地加入進來。3月10日,深圳市龍崗區宣布實施新一輪購車補貼,單臺車最高補貼1.5萬元,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消費者先到先得,3月31日截止。

  “20萬的C6老氣橫秋,12萬的C6成熟穩重”。要論這波降價潮中最出圈的車型,非 “法國總統座駕”東風雪鐵龍C6莫屬。這款原先指導價21.19萬元的B+級車,單車補貼金額最高可達9萬元,相當于購車直享六折優惠。

  若以降價幅度排座次,六折的C6只能屈居第四。

  據《財經》記者統計,奇瑞旗下捷途品牌推出的惠民特供車型一馬當先,8.69萬元的指導價攔腰砍至4.4萬元,降幅近五成。車名中的“特供”二字名副其實,但能否“惠民”尚需市場檢驗。根據現有優惠信息,該車在線上暫無銷售數據,疑為特供經銷商的線下限量款。

  除了捷途,降幅排名前5的車型全部來自東風系。其中東風雪鐵龍C3-XR排第二,掛著11.39萬元的指導價,如今裸車5.79萬元即可開回家,降幅為49.2%。東風富康推出的e愛麗舍緊隨其后,近14萬元的指導價補貼后僅需8萬元,降幅同樣超四成。此外還有東風富康ES600,指導價15.38萬元降至9.38萬元——這意味著,要想擠進降幅榜前五,六折成了最低門檻。

  降幅雖誘人,但這些車型“恰巧”都是銷量不佳的非熱門款。東風雪鐵龍C3-XR今年頭兩個月一共售出107輛;東風富康e愛麗舍上月售出163輛;C6去年全年共售出3082輛,月均不過300輛;東風富康ES600的銷量則從去年10月的2372輛,急跌至上月的47輛。

  熱門車型雖也加入了價格戰中,降幅普遍偏小。2022年轎車銷量冠軍東風日產軒逸,僅在湖北省參與補貼,最高可由指導價11.9萬元降至10.4萬元,降幅為12.6%;SUV銷冠比亞迪宋PLUS更有底氣,最高由指導價15.48萬元降至14.79萬元,降價不到1萬元,降幅不足5%。

  要想買到這些滯銷車型,甚至也不容易。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對《財經》記者表示,價格戰存在夸大刺激措施力度的情況,現實中,刺激措施可能附帶許多條件,或者有量的限制。

  限時、限地、再限量,是擺在消費者面前的三座大山。30多家推出購車優惠的車企中,絕大多數僅在本月生效;各地的補貼價格各不相同,比如東風本田在湖北、貴州、川渝、上海和云南五地開展促銷活動,主銷車型UR-V的差價大到2.8萬元,占車價15%;車企參與折扣的車型數量也不一,有的僅一款,有的則多達14款。

  價格戰中總不乏夸大折扣、贈品促銷、饑餓營銷等虛虛實實的營銷手段。比如豐田某經銷商打出了“買一贈一”的標語,買bZ4X送威馳。據調查,bZ4X電動SUV此前已優惠5萬元,此番操作相當于恢復原價后再送消費者一輛威馳,且優惠車型只有兩輛。在實際購車時,門檻可能被進一步提高——以東風雪鐵龍C6為例,消費者需要墊付9萬元補貼、4.5萬元保證金、15.9萬元購車款,合計先行支付29.4萬元,等待后續補貼和保證金的返還,才能買到這款實際約15萬元的車型。

  燃油車動輒打折幾萬元,賺足眼球,新能源汽車的降價策略普遍更為溫和:一種是推出諸如“三年0息”的分期金融政策,由金融合作伙伴來補貼這部分支出;另一種是推出價格更低,配置更簡單的入門版車型,相當于“變相降價”。

  比如廣汽埃安近期推出了售價更低的AION Y Younger車型,11.98萬元的起售價,讓它成為市面上最便宜的純電緊湊級SUV;即便是2022年銷量第一的比亞迪,新推出的秦PLUS DM-i冠軍版車型,價格也比此前明顯下降,首次下探至10萬元以內。

  “這場價格戰的營銷和公關意義大過實際意義?!崩铑亗フJ為,真正的降價幅度有限,大家現在都在利用消費者的關注進行自身營銷,無論是廠家還是經銷商,都會利用這次機會留住客戶資料。

  即使沒有降價的品牌都感受到了熱情——浦洋對《財經》記者透露,3月11日的周末很有代表性,蔚來的進店量和試駕量都超過了過去12周的新高。汽車之家研究院副院長范鑫說,汽車之家的日活上漲了三成。

  價格戰緣何而起

  “從業20年,第一次看到車市如此癲狂?!?/p>

  談及本輪價格戰時,長安阿維塔科技副總裁和首席營銷官李鵬程感慨:合資燃油車市場,猶如一群人聚餐,心態最好、酒量最好又沒喝多的人,最先撒了酒瘋掀了桌子。

  突然,是業內對這場價格戰的共識。多家車企內部人士和行業專家對《財經》記者表示,特斯拉在2022年底開啟的多輪降價是導火索,車企對市場過度樂觀導致新車庫存高企,燃油車購置稅減免政策在2023年初的退出,三個原因促成了價格戰。

  《財經》記者在多方采訪中發現,雖然3月的燃油車降價潮引起了輿論普遍關注,真正導火索其實是特斯拉在2022年底開啟的多輪降價。特斯拉的降價擠壓了新能源汽車企業,問界、小鵬等多家車企也降價跟進,幾個月后,波及到了燃油車市場。

  2022年10月開始,特斯拉多次下調國產Model 3和Model Y的官方指導價;2023開年,再次大幅降價2.9萬元-4.8萬元。目前,這兩款產品的起售價分別只有22.99萬元和26.19萬元,是國產化以來的最低點和次低點。

  在鞏旻看來,雖然特斯拉率先開啟降價,對新能源車企和傳統車企的影響并不相同——新能源車企是被動反擊,不少電動車還推出了底價回購政策;燃油車主要是消化庫存,面臨結構性的轉型。

  當前的中國車市,新能源汽車增長迅猛,消費主力依舊集中在燃油車市場。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汽車總銷量2686.4萬輛,其中燃油車超2000萬輛,占比達到74.6%。

  今年以來,以燃油車為重心的部分傳統車企對汽車消費過于樂觀,但市場卻并未出現明顯起色,這就讓經銷商出現了庫存高企的局面。

  “年初的時候,大家本來以為疫情影響消退,汽車消費會出現復蘇,所以很多車企都給自己定了一個很高的目標,可沒想到預期落空了。”一家合資車企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

  《財經》記者統計,在已經公布2023年銷量目標的車企中,廣汽集團的預期漲幅最低,但也達到了10%。最高的為比亞迪,預計可實現銷量翻倍。上汽集團作為中國銷量最高的車企,預計在2023年實現銷量600萬輛,同比增長13%。至于本輪價格戰中最受關注的企業,東風公司為自己定下的漲幅目標高達42%。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數據,今年2月中國汽車經銷商庫存預警指數為58.1%,同比上升2個百分點。庫存預警指數越高,反應出市場的需求越低,庫存壓力越大,經營壓力和風險越大。

  在價格戰爆發前,甚至有車企已經停下了生產的步伐。有媒體報道稱,2月份東風本田工廠停產放假了一周多。據《財經》記者了解,除東風本田外,還有合資車企被迫停產且時間更長。

  此外,2022年購置稅減免政策,導致消費者需求被提前釋放,后續生產大于需求,庫存增加,也是價格戰的直接原因。

  2022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供應鏈擾亂的影響,中國車市在連續多月下滑。為提振消費,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在年中發布公告,對2022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購置的、且單車價格(不含增值稅)不超過30萬元的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減半征收車輛購置稅。換言之,購置稅將從10%降至5%,購車人最高可減免1.5萬元。    

  受益于購置稅減半政策,中國車市在2022年實現銷量2686.4萬輛,同比增長2.1%。陳士華對《財經》記者表示,購置稅減半政策極大地激發了市場活力,讓中國汽車產業迅速走出了低谷。

  但是這一政策并未延續到2023年,這也導致一些購車需求在2022年被提前透支。鞏旻認為,如果購置稅政策能有半年的過渡期,從5%漲至7.5%過渡一下,車市下滑的曲線也許能平滑一些,“價格戰是受到政策真空期的影響?!?/p>

  7月份即將到來的“國六B”排放標準切換,也讓超齡車去庫存成為情理之中,以往“國五”升級“國六”時也出現過類似的庫存車傾銷情況。不過,范鑫認為這一政策的影響稍弱,因為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早就提前推行國六B了,如今主要輪到了其他城市。

  “新能源2月開始降價潮流,3月燃油車卷入,各地促銷戰帶來車市混亂,預計3月新能源市場消費者傾向于觀望。”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隨著國六A清庫存的壓力,各地政府、各車企廠家大力度的促銷,火爆的背后是需求的集中釋放為代價,對后續汽車市場的正常秩序帶來壓力。

  幾大因素影響下,一場席卷全國,讓大部分車企都卷入其中的價格戰不期而至。

  價格戰,誰最受傷?

  “全年車市的終端售價可能頗為混亂,生存下去成為各家車企最緊要的目標?!逼嚠a業KaaS平臺-廣州威爾森的一位分析師告訴《財經》記者,燃油車的處境將更加艱難。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和燃油車市呈現出銷量此消彼長的態勢。中汽協數據顯示,2019年到2022年,燃油車銷量從2456萬輛降至2000萬輛,同期新能源車銷量從120萬輛增長到680萬輛。但中國汽車市場的總銷量并沒有顯著提高,2019年為2576萬輛,2022年為2686萬輛,增長4%。

  進入2023年,這一趨勢更明顯,1月和2月整體乘用車銷量為268.3萬輛,相比去年同期的333.6萬輛,下降了19.6%;其中燃油車的降幅更猛,從271.1萬輛下滑到191.2萬輛,跌幅為29.5%;新能源汽車則逆勢上升,從62.4萬輛上漲到77.1萬輛,增幅為23.5%。

  在此背景下,合資與自主品牌的攻守之勢逆轉。以往在燃油車市場,合資車企是主力玩家;但伴隨新能源汽車銷量的迅猛增長,自主品牌搭上了新品類的快車道,占據了這一市場里的絕大部分份額。自主品牌在燃油市場的份額是30%,在新能源車的份額是90%。

  多年來市占率的下滑讓合資車企如芒在背,如今面臨價格戰,更是集體陷入困境。一位合資車企內部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年初,公司內部在糾結——是保經營利潤還是保銷量?現在看來,兩個可能都保不住。

  “降價潮是發展的必然,當電動車和燃油車充分競爭的時候必然會出現。今年開年乘用車市場同比下滑,新能源市場仍在增長,燃油車自然要通過降價來獲取市場份額?!逼盅蟊硎尽?/p>

  除了銷量和利潤,價格戰還沖擊了合資品牌經營多年的品牌價值,使其未來產品很難再正價銷售,對于已經在中國市場品牌生命步入晚期的車企來說,處境將更加艱難。近年來,一些邊緣合資車企,如東風雷諾、廣汽謳歌和廣汽菲克已經敗走中國,三菱、斯柯達和英菲尼迪等品牌也被傳即將退出中國市場。

  合資車企集體降價,或許可以能短暫改善其生存環境。如此一來,自主品牌面臨是否跟進的抉擇,畢竟相較之下,自主品牌的車價更低、利潤空間更薄。

  “不跟肯定死,跟還有一線生機和希望?!?span id=stock_sh601633>長城汽車首席增長官李瑞峰向《財經》記者表示,不管對手出什么牌,歐拉、坦克、哈弗和魏品牌都會直接迎戰,推出產品極具競爭力、價格極具誘惑力的車型。

  除了長城,自主品牌中的吉利、長安和奇瑞也以重兵投入價格戰。據《財經》記者統計,在18家推出了面向全國消費者補貼的車企中,吉利和長安的車型最多,各有14款車型,其次是奇瑞,有11款車型。長安汽車選擇車價直降,降價幅度在11.4%-38.9%間,且熱銷車型CS75PLUS也在補貼之列。

  不論是否加入,自主品牌似乎都不懼價格戰的影響。

  “這次降價潮在合資或外資品牌圈更為猛烈,而中國品牌是從市場的夾縫中爬出來的,從不缺乏價格優勢。”吉利汽車集團高級副總裁林杰對《財經》記者表示。

  自主品牌除了本身就擁有的價格優勢之外,時間似乎也站在了這一邊。2022年,中國品牌乘用車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一度突破50%。根據高工智能汽車研究院監測數據,2022年中國市場(不含進出口)合資/外資品牌乘用車合計交付量同比下滑8.52%。

  在鞏旻看來,中長期來看,中國汽車產業面臨電動替代燃油、自主替代合資的兩個結構性轉變。對于合資品牌來說,中國從增長最快、利潤最高的市場,一下子變成競爭最激烈、最難賺錢的市場。伴隨著自主品牌和電動化的崛起,“現在是處于新舊交接的歷史時刻了。”

  “對合資車企來說,2023年可能真的就是先保命,再續命了。”一位德系合資車企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從今年1至3月的情況來看,今年一定是非常慘烈的一年,“即使對于銷量最高的企業來說,也只是慘勝?!?/p>

  如何越過價格戰“陷阱”

  價格戰帶來了什么?一個樸素的邏輯是:車價便宜了,來買車的人多了,汽車銷量上去了。

  以目前備受輿論關注的東風系和湖北地區觀察來看,這個邏輯確實成立。

  上險數據顯示,2023年第10周(3月6日至3月12日),湖北省的東風本田、東風日產、東風標致、東風雪鐵龍、東風風神車型銷量均出現成倍增長。比如東風標致和東風雪鐵龍,在2023年第9周(2月27日至3月5日)的兩者銷量分別為66輛和49輛,但一周后,兩者銷量分別為354輛和351輛,環比增長了約六倍。

  但放眼全國,價格戰的邏輯失效,甚至不增反降。

  “上周(3月6日至3月12日)全國乘用車銷量僅為31萬輛,低于上上周(2月27日至3月5日)的35萬輛,消費者持幣待購情緒加劇?!崩铑亗ケ硎荆毖a貼帶來的負面效應正進一步擴大。

  潛在購車者存在普遍的持幣待購情緒。同樣的品牌,在湖北省銷量增加,在其他地區可能銷量減少,甚至還可能影響相關的品牌。李顏偉認為,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刺激汽車市場,效率不佳,容易導致價格混亂,進一步加劇供需失衡。

  銷量數據顯示,受惠于湖北當地補貼影響,東風本田在湖北銷量上漲,但在其他省份銷量下滑;本田在中國有兩家合資車企,當東風本田打起價格戰,廣汽本田的銷量則在其他省份出現下滑。

  此外,價格戰的負面影響也體現在股價上,過去一周,車企股價普遍下跌10%-20%。

  “過去兩三年,燃油車新車優惠一直都很大,但大家以前不會印海報,自己承認優惠幅度很大,因為得保護品牌?!倍周嚻脚_第一車網CEO趙云對《財經》記者感慨,這次是把臺面下的事情搞到了臺面上,東風之后,別的廠商也被迫跟進,生怕失去市場機會。

  價格混亂、供需失衡只是價格戰后遺癥的一方面,更長遠的影響或許無法避免。

  比如2023年全年車市整體銷量下滑,伴隨降價刺激而來的消費熱情會在上半年逐漸退燒,本應是汽車銷量旺季的“金九銀十”,也會因為提前透支導致消費羸弱,使整體銷量進一步下跌。

  比如加速行業洗牌。打不起價格戰或者盲目跟進降價卻無成本優勢的會逐漸淘汰;在新能源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傳統車企也需要加速轉型,新能源汽車份額會進一步提升。

  “我覺得這是一場死亡行軍,原來利潤較好的車企肯定會活得更辛苦,邊緣品牌可能真的是生死之間了。”前述德系合資車企內部人士表示。

  比如燃油車價格會整體下降。范鑫認為,價格戰一開就很難輕易停止。緊湊型、中型的油車還有些降價空間——都是規模效應省出來的錢。等到價格重新平衡時,汽油車價格可能整體會下一個臺階。相比之下,本就盈利單薄的電動汽車沒有太多降價空間。

  對策當然有,主要聚焦在車企保價、以全國政策取代地方政策,覆蓋全國汽車市場。

  李顏偉建議,此時車企應該聯手推出保價聲明,如果未來一個月降價給予補貼。“另外,國家層面盡快出臺刺激政策取代地方的刺激政策,最好是在今年二季度實施。”

  據《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保時捷、奧迪、蔚來已經官方宣布不降價;理想、零跑、哪吒推出了90天保價承諾。

  考慮到中國經濟的預期增長目標,以及汽車對提振消費的重大作用,前述威爾森分析師預計,相比于其他財政上的放水方式,刺激汽車消費更為保守、穩妥,預計有望出臺盡快消費扶持政策。

  蔚來希望能夠通過直營的手段,提高運營效率,提升性價比。在浦洋看來,這是在消費者的意識發生改變的時候,真正能夠加快周期過渡、穿越長周期的手段。埃安選擇加碼科技投入,以便在穿越周期后,提升自身競爭力。

  冷靜來看,價格戰絕非長久之計,低價值的價格戰,對品牌的盈利性、溢價率等長期經營不利,最終受傷害的一定是消費者。在林杰看來,只有在價格優勢的基礎上,打贏技術戰、打贏品質戰、打贏服務戰、打贏道德戰,實現全面“價值向上和品牌向上”,企業才能可持續發展。

  打鐵還需自身硬。任何一家企業都活在周期當中,周期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利用好了能助推企業發展,利用不好更可能帶來生存危機。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VIP課程推薦

加載中...

APP專享直播

1/10

熱門推薦

收起
新浪財經公眾號
新浪財經公眾號

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

7X24小時

  • 03-24 南芯科技 688484 --
  • 03-24 科源制藥 301281 --
  • 03-24 國泰環保 301203 --
  • 03-23 中科磁業 301141 41.2
  • 03-22 日聯科技 688531 152.38
  • 產品入口: 新浪財經APP-股票-免費問股
    新浪首頁 語音播報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