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養老金正式實施,36個城市試點,23家銀行可以開戶,您會參與嗎?40家基金公司的129只產品,您中意哪只?歡迎參與調查! [點擊進入活動頁面]
來源:證券時報
|
陳嘉禾/制表 周靖宇/制圖 |
陳嘉禾
在股票類基金投資中,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我們思考。這就是基金在公布自己投資的信息時,很少會公布持有的所有證券的基本面情況。
當我們打開基金的年度報告時,可以找到很多關于基金投資的細節。這些細節包括基金持有股票的明細、當年的成交金額、付出傭金的數量、承接傭金的證券公司、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持有基金的份額,等等。
這些明細數據對我們理解一只基金的運作,有非常大的幫助,比只看基金凈值的高低要強很多。但是,在這些細節里,一個至關重要的細節往往被忽略了:這就是基金持有股票的基本面情況。
簡單來說,一只基金就相當于一家集團公司,持有了一堆上市公司的股票份額。把這些股票所對應的基本面數據進行加總,比如盈利、凈資產、股息等等信息,我們就可以得到集團公司的加總報表。
但是,這項數據在大多數情況下,卻是缺失的。我們往往只能看到基金持有股票的市值情況,但不知道每個股票對應的基本面情況如何。因此,我們也就不知道一只基金所對應的凈資產、凈利潤的情況如何。
在這種情況下,當兩只基金分別持有10億元市值的公司,但是一只基金持有的公司對應了1億元凈利潤,另一只僅對應了0.1億元凈利潤的時候,我們從基金所公布的數據來看,是看不出差異的,兩家基金公布的都是10億元市值。但是,兩只基金每年從股票身上獲得的分紅,卻不一樣。
在這種基本面信息缺失的情況下,基金投資就陷入了一個怪圈。一方面,大多數投資者都認為,投資基金應該遵循價值投資的理念。但是另一方面,我們從基金的報表里,卻只能找到股票的市值,而不是基本面財務數據的信息。
其實,從投資者的角度來說,盡管基金往往不公布持倉對應的基本面信息,但是因為基金會公布全部的持股明細(一般在半年報和年度報告中出現),因此只要自己稍微動動手,得到基金持倉的基本面信息,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
而且,在Excel等自動工具的幫助下,這種工作甚至可以在1秒鐘之內就可以完成,投資者只需要花點時間寫一個自動小表格就可以。
據我所知,有些堅信價值投資的基金經理,自己也會做這樣的事情,用一個自動數據表格,做到對自己所管理的基金所對應的基本面情況了如指掌。
那么,為什么基金的持股基本面信息對于價值投資來說非常重要,計算起來又很簡單,但是我們往往看不到基金主動公布基本面信息呢?其中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會計準則不要求
從會計準則的角度來說,基金是沒有理由主動計算持股的基本面信息的。
在如今的會計準則下,基金持有公司的股權如果數量不夠,不足以對企業產生影響,那么在記賬的時候,就只能按照公允價值(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市值),而不是企業基本面進行記賬。
因此,在編制標準化公告的時候,從會計的角度來說,基金應該按照公允價值(市值)記賬,公布持有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就不是必選項。
雖然在這種會計準則之下,會產生很大的問題:一家100倍PE(市盈率)的公司和一家5倍PE的公司,只要市值一樣,在報表里看起來就是一樣的。但是,從會計的角度來說,這樣做卻是最正確的選擇。
其實,在投資中,這種“會計上正確但是實際上有問題”的情況,是經常會出現的。比如,企業的利潤高漲但是應收賬款也暴增,企業的凈資產很多但是商譽也很多且沒有進行充分的減值,等等。在這里出現的“基金不公布基本面信息”,也是會計這個工具可能帶來的問題之一。
基金行業沒有傳統
在商業實踐中,最好的做法有時候并不一定是通行的選擇,歷史悠久的商業傳統也經常主宰當前的商業行為。
基金之所以不公布基本面信息,并不一定是因為認為這樣做沒有意義,而是因為“反正大家都不這么做,我也就不做了”。在基金行業信息公布的歷史上,既然沒有什么人公布基本面信息,后來的基金也就懶得進行計算。
其實,這種商業傳統導致的現狀還有很多例子。比如,中國的私募基金和美國的對沖基金,對業績提成的收費往往都是盈利部分的20%。
為什么不是19%,也不是21%?其實,19%和21%與22%,并沒有什么本質區別,20%這個數字大概正好就是取了個整數,然后大家約定俗成,就一直用這個數字罷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20%比21%似乎更容易計算,因此大家至少選擇了一種更加便捷的方式。但是,在有些時候,如果傳統選擇的是另一種更加復雜的方法,現實的商業世界也會一直堅持下去,而缺乏選擇相對便利方法的動機。
比如,在中國的歷史上,很長時間人們使用的稱量方法,都是16兩為1斤。這個計量方法,直到1959年國務院發布《關于統一計量制度的命令》,才改成了今天我們見到的10兩等于1斤。
從計算的角度來說,16兩1斤明顯沒有10兩1斤方便。而且,中國歷史上所用的大多也是十進制,比如保甲制度就約定“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十保為一鄉”。但是,為什么16兩1斤使用了那么長時間呢?
關于16兩為1斤的起源,歷史上眾說紛紜,比較通行的解釋是“北斗7星、南斗6星以及福、祿、壽3星,加在一起16,所以用16兩為1斤。”顯然。這么做并不是為了便利,而是為了一種傳統。
投資者需求不強
基金不愛公布基本面信息的第三個原因,來自于基金投資者的需求不強烈。有道是“有需求才有供給”,既然大家都對此沒有要求,基金也就懶得計算、公布這個麻煩的數據。
在現在的基金投資圈中,據我觀察,能仔細閱讀基金公告的投資者,實在少之又少。絕大多數投資者對基金的理解,只是一個炫酷的名字(比如增值、增長、成長等等),加上一個基金凈值,如此而已。
一些稍微進階的投資者,則會知道基金的基金經理是誰。但是,如果要說投資者對基金的了解有多深入,基本上就很少見到了。
不信,問問身邊的基金投資者,有誰看過基金最近發布的半年報和年報,有誰知道自己買的基金的前10大重倉股大致是哪些、這幾年重倉的股票又發生了哪些變動?恐怕100個基金投資者里,都沒有一兩個能答得上來。
基本面數據非常重要
總的來說,會計準則不要求、基金行業沒傳統、投資者沒需求,這三個原因共同導致了基金很少公布自己持倉的基本面信息。不過,對于有需要的投資者來說,計算這些基本面信息也非常容易,自己動動手就能獲得。
當然,從投資的角度來說,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基金投資股票所對應的基本面,和基金的市值一樣,都只能提供有限的參考。并不是說一只基金投資股票的綜合凈利潤、股息越高,基金就越好。同理,基金的凈值越高,也不一定意味著基金越好。
但是,從價值投資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把基金看成企業的組合,從企業價值增長的角度來看待基金,那么我們手上至少應該有一份簡單的合并報表。有了合并報表不一定能知道所有的事情,但是沒有報表,肯定有很多事情不知道。
沃倫·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從1965年到2018年,連續50多年在年報的開始部分,公布公司凈資產和股價的對照,這可以作為基金公布基本面信息的參考典范。伯克希爾·哈撒韋直到后來重倉投資沒有凈資產可以參考的蘋果公司以后,這種持續了50多年的做法才改變。
當然,巴菲特的伯克希爾·哈撒韋是公司形式,不過他做的其實也是基金組合的投資方法。對于聰明的投資者來說,在基金不公布基本面信息的時候,自己手動計算基本面數據,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對于聰明的基金來說,公布持倉的基本面信息,也更容易吸引聰明的投資者。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資官)
責任編輯:李桐
VIP課程推薦
APP專享直播
熱門推薦
收起24小時滾動播報最新的財經資訊和視頻,更多粉絲福利掃描二維碼關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