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帥之后 三桶油如何合并重組?
“三桶油”在同日更換“掌門人”引發市場震動,擱淺多日的三大油企合并傳聞再次甚囂塵上。高層領導大調整,很可能是為中石油、中石化[微博]和中海油下一步改革鋪路。
不過石化雙雄在4月底就合并傳聞分別發布公告稱,未得到來自于任何政府部門有關上述傳聞的書面和口頭信息,多數市場人士均表示不看好中石油、中石化的合并。
一位接近中石化核心層的人士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從目前來看,“三桶油”整合的可能性非常小,在具體操作層面“整合成本與難度都很大”,即便整合,龐大的規模對于石油公司效益和海外競爭力的提升并不會產生實質性影響。
2014年,全球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中,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分別位居第3、第4和第79位,然而利潤卻遠遠落后于位居第五、六位的埃克森美孚和英國石油公司(BP)。
針對中國國家石油公司大而不強的現狀,中國石化勘探開發研究院的專家濟民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體現,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基本功能沒有得到有效發揮,表現在企業的經營行為對市場的變化不敏感,應急反應能力缺乏,導致規模膨脹效益不佳。
一直以來,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打破壟斷,促進競爭是石油石化行業的主流觀點。近年來,政府推動的油氣價改、頁巖氣等非常規能源引進民資,都意在實現市場化這一目標,尤其是美國頁巖氣革命,讓全球石油石化行業意識到能源市場主體多元化的巨大能量。
而中國民眾對于石油石化行業的壟斷性多有詬病。一旦中石油與中石化合并,中海油與中化合并,按照花旗銀行測算,將占據中國上游石油天然氣生產份額的77%、冶煉產品的79%、零售石油的90%以及將近100%的油氣管道。
屆時,中國陸上油氣市場將無人能與中石油、中石化合并后的新公司進行競爭,寡頭壟斷現象將更加突出。中國經濟學會理事、經濟學博士劉滿平在其《油企合并探究:“中石油+中石化”加劇壟斷是倒退》一文中表示,這“有悖市場化改革方向,是一種倒退”。
事實證明,中國石油企業在“走出去”的20多年歷程中,之所以出現諸多挫折,是因為“國家石油公司”這一標簽讓很多市場化國家心有芥蒂。
長期從事國際能源產業經濟、投資避險研究專家馮躍威告訴界面新聞記者,“三桶油”合并除了有違市場化這一方向之外,在具體操作上也很難實現。
自從1998年石油石化行業實現上下游、內外貿、產銷一體化改革以來,“三桶油”成為綜合性石油公司,涉及勘探、開發、儲運、煉化、管道和銷售產業鏈各環節,業務存在諸多重合之處,“資源和技術的互補性并不是很明顯”。
此外,如果合并,上百萬人的公司規模如何進行有效整合、如何對本就“虛胖”的國企進行診治、優化管理、分流與安置人員,這一系列問題將成為政府巨大的負擔。
【推薦閱讀】外媒:中國石油行業高管及專家反對油企合并
不過,在一切傳言都可能成為預言的年代,界面新聞記者采訪的專家并沒有完全否定“三桶油”合并的可能性。
部分人士認為在中國政府提倡企業“走出去”、提升國際競爭力的背景下,“三桶油”合并不無可能。中國南北車合并就是一個很好的注腳。
劉滿平提出,與其將三桶油進行簡單的合并,不如將其同類業務進行重組整合,成立專業化公司。石油石化行業中的管道業務具有自然壟斷特性,上游勘探、油服、銷售、工程等業務則具有競爭特點,可以將其重組整合,引進民資,將保證“國家能源安全”的責任交由市場,通過市場競爭保證石油安全供應。
馮躍威認為,如果合并的初衷在于提升國際競爭力,可以把國內、國外分開,將“三桶油”的海外業務進行整合,專門負責海外發展,國內則保證更多元化的市場主體。
據界面新聞記者了解,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發展確實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內耗,有時針對同一個區塊,各自的工程技術服務企業不僅要和國外石油公司競標,而且要與國內兄弟企業競標,有時彼此之間還會設置一些壁壘,給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帶來了諸多影響。
在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下挫、公司海外業務大幅下滑的情況下,中國的石油企業在海外如何將“五個手指頭”握成“一個拳頭”是目前亟需考慮的問題。一家石油工程技術服務企業高層領導曾透露,他們正在向集團公司提交如何打造“一個拳頭”的相關方案。
針對石油石化海外業務發展,濟民表示,國家石油公司應該學習埃克森美孚、殼牌、BP、雪佛、道達爾等公司,將資產購入與剝離作為今后海外業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歡迎關注新浪財經能源頻道官方微信“能見派”(微信號nengjianpai),閱讀更多精彩文章。掃描下方二維碼添加關注。能見派,關注高端與前沿,描繪美好能源未來。
已收藏!
您可通過新浪首頁(www.sina.com.cn)頂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過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