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成為產能調控眾矢之的,復雜的利益關系面前,去產能化難上加難,聯合重組箭在弦上
文_本刊記者 周夫榮 編輯_襲祥德
【《中國企業家》】7月的山東棗莊連天大雨滂沱,卻仍悶熱如火,四輛卡車停在中聯水泥熟料庫門口,司機們正等待水泥熟料裝車。用門可羅雀來形容眼前的場面并不過分,兩年前這里一天會有近200輛車排隊,2013年,這種場景再也沒有出現過。
產能過剩伴隨著市場疲軟,讓今年的水泥行業尤其難熬。“我們現在停了兩條線,這是整個公司水泥產能的一半。”棗莊中聯水泥副總經理葛全偉告訴《中國企業家》。
雖然利潤大幅下滑,但棗莊中聯的日子并不算最壞的。棗莊的水泥企業有幾十家,規模以上的就有近10家,全市水泥年產能3000萬噸左右,而當地的水泥需求量只有1000萬噸。
剩下的2000萬噸如何解決?由于各地水泥企業林立,水泥的銷售半徑非常短,地區產能很難通過賣到外地來消化。很多本已陷入虧損的企業只能硬著頭皮加入價格戰,缺乏競爭力的小企業甚至面臨倒閉。
“現在說白了就是低價求生,產量太多了,你不賣他賣。很可怕。”葛全偉說,過去好的時候水泥價格每噸350元以上,而現在市場價格每噸也就230元左右,已經接近成本價。
棗莊是全國水泥行業過剩狀況的一個縮影。目前,各省除西藏外基本都存在水泥產能過剩。市場萎縮,未來市場消化能力卻不可期。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對市場的形勢再清楚不過,中聯水泥即是建材集團旗下公司。宋志平告訴《中國企業家》,2012年,世界水泥總銷量是35億噸,中國占了22億噸,今年的產量大概是23億噸,過剩產能達到1/3,開工率嚴重不足。
隨之而來的是劍拔弩張的產能調控。5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宣布,將聯手淘汰落后產能,通過加強銀行審貸管理、實施差別電價、能源消耗總量限制等對企業投資和生產進行約束,抑制水泥、鋼鐵等行業的產能過剩。
但這并非易事。四年前,國務院即以38號文嚴控新增水泥產能,卻越調控產能越高。截至去年年底,我國新建124條水泥生產線,新增熟料產能1.6億噸,其背后夾雜的是中央、地方、行業、企業多重利益。
如今,當嚴控產能過剩大棒再次舉起,一貫重視速度和規模的水泥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背上又多了一根壓身稻草,水泥行業恐將迎來新一輪變局。
關門還是開門
“行業就這個樣子,誰都不退,也沒有人能夠說了算,所以大家就打吧,一直打下去。”宋志平告訴《中國企業家》,在很多人看來,治理產能過剩就像一個惡性循環。
原因很簡單,市場有需求,投資有沖動,而地方政府則需要企業創造稅收。對于今天水泥行業產能過剩格局的成因,宋志平舉了個例子:A縣投了一個水泥廠,B縣都在買A縣的水泥,也因此B縣沒有稅收,所以B縣也要建一個水泥廠,建兩個企業,銷量不都下降一半嗎?
“我們進行的是分灶吃飯,地方財政主要依靠工業稅收。就算下降一半多少也還有點稅收。”宋志平說,增加財政收入的需要促使地方投資熱情高漲,政府甚至靠土地免費、礦山免費、銀行擔保等措施吸引投資。
其實,水泥廠不能再建了這個道理,地方政府都懂。宋志平認為,關鍵問題是要對新建產能關門,不再審批任何一個水泥項目。過去,中央政府也多次強調嚴控產能,但都沒有堵住新建產能。
對水泥產業的審批立項有兩個途徑,一個在工信部,主要審批技改項目;在建的新項目由發改委審批。相比較來說,走工信部的途徑手續要簡單一些,而發改系統的手續繁瑣復雜,所以大概八成水泥項目審批都是工信部完成的。
另一方面,省級政府對于5000噸以下的水泥產能有審批權,有些地方政府不嚴格執行淘汰落后產能政策,不斷批新項目。中央與地方政府之間的博弈,特殊時期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松弛管理,導致過去4年間中國增加了8億噸水泥產能,而這恰恰就是現在過剩的水泥產量,“你建你的,我建我的,地方利益在推動,這是根本原因。”宋志平說。
圍繞過剩,過去意見并不一致,往往是中央講過剩,地方講不過剩,還強調各種理由,這一次中央治理產能過剩決心之大前所未有,許多大型水泥企業也期待嚴厲的“關門政策”推出。
本刊記者獲得的一份河北冀東水泥匯報材料指出,今年上半年由于市場疲軟,公司生產運營遇到了十幾年來極為嚴峻的考驗,1.2億噸的年產能,上半年僅完成水泥產量2769.13萬噸,完成熟料產量2309.54萬噸,同比降低2.52%,完成熟料銷量467.14萬噸,同比降低12.32%。
這種形勢下,冀東水泥呼吁在水泥新增產能的問題上,要實行關門政策,原則上不再審批建設新生產線。應以國家2009年38號文件為依據,對國家明令叫停新建項目后又違規建設的新增生產線進行清理。
但事實上,盡管兩部委正在醞釀很多限制和淘汰產能的政策,包括信貸、淘汰標準等,卻一直沒有明確水泥的“關門政策”。分析人士認為,水泥并非涉及國計民生的行業,應屬于自由競爭領域,恰恰需要公平競爭,需要放開資本進入,而不是限制進入或任由幾家大型企業割據市場。
安邦集團研究部副主管、跨行業資深研究員王凌也告訴《中國企業家》,從以往經驗來看,政府這次的組合拳效果應該不會太好,要避免政府以行政手段干涉資源配置。
“目前企業最為擔憂的是政策背后的東西:國家的調結構政策和金融手段會對企業產生何種影響,本地政府出臺什么政策彌補融資缺口也將決定地方企業的生死。”他說。
7月底,工信部公布了2013年淘汰落后產能名單,水泥行業淘汰名單涉及水泥企業140家,其中福建與河北占了大半壁江山,共有78家。此次需淘汰的水泥落后產能共計9297.4萬噸,比今年4月工信部公布的年度淘汰目標7345萬噸多出26.6%,力度顯然比以往大了許多。
聯合重組
今年5月,在產能過剩大背景下,棗莊市政府推動泉興中聯水泥斥資約30億元收購了棗莊最大的民營企業申豐水泥,申豐水泥還是山東省第三大水泥企業,這一收購客觀上強化了產業集中度,使泉興中聯成為當地水泥產業的龍頭。
泉興中聯由山東泉興水泥和中聯水泥組建,成為棗莊市政府推動當地水泥產業整合的重要平臺。有知情者透露,起初中聯水泥想控股,但棗莊市政府不愿放棄對地方企業的控制權,最終山東泉興水泥持有51%的股權,棗莊中聯水泥持有49%的股權,這是中聯水泥做出讓步的結果。
“像以前一樣惡性競爭大家都不掙錢,對整個企業發展也不利。”葛全偉說,中聯的退讓也是為了給市場緩一口氣,提高水泥市場價格,增加利潤空間。
“低谷的時候也是工業進行大規模的聯合重組的時機,全世界聯合重組都是在去產能化過程中實現的,因為上升的時候很難重組。”宋志平說,作為央企要執行國家的一些政策,增加產業集中度,解決產業過于分散和無序競爭。
中國建材集團一向以并購重組著稱。2012年5月,建材集團就在重慶通過收購當地幾家水泥企業成立了西南水泥,再往前推,則收購了南方150家企業,成立了南方水泥。如今,中國建材集團已經擁有北方水泥、西南水泥、中聯水泥、南方水泥四大水泥板塊,總產能達到5億噸,成為中國最大的水泥企業。
問題是,在幾家大型水泥企業看來,對新建產能不實行“關門政策”,它們的兼并和重組就無法有效進行,不斷有新公司、新項目投產,產業的集中度依然分散(中國建材、海螺水泥等前十家水泥企業占行業產能15%,而國外為60%-70%)。
盡管行政干預還未大規模發揮作用,市場調節已經在發生作用,許多小企業為了避免倒閉開始選擇加入大企業求生,棗莊中聯水泥也開始有小企業主動“求收購”。有意思的是,重組過程中,無論民企還是國企,都希望盡量減少行政干預,用市場的方式解決市場的問題。
宋志平說,他們做重組的時候,銀行是最積極的,認為建材集團不光救了民企,還救了銀行,如果再耗下去的話,小企業的本金馬上就受到威脅,或者還不上本了。
另一方面,“要想活得好,水泥巨頭最后必須聯合。”葛全偉說。國內產能較大的企業海螺水泥、冀東水泥、華新水泥、天瑞水泥、山水水泥等,相互之間市場區域都有交叉,在同一戰場各自為戰的后果就是打價格戰,幾敗俱傷。
為了維護共同利益,葛全偉認為最終幾大高手會相互妥協,在對方的“勢力范圍”內把主導權交給對方。“你的市場份額大的就是你的區域,你占主導,我的市場份額大的我就占主導。”
中國建材相應提出了“核心利潤區”的概念,從并不占優勢的市場撤出,將精力集中在幾個重點區域,這幾個區域往往沒有海螺、華興、冀東等“大家伙”,宋志平選擇在自己有很大控制力的勢力范圍內重點出擊,提高集中度。
面對產能過剩,宋志平表示現在就愿意“去產能化”,因為他從減少產量中見到過真金白銀的實惠。2010年冬天,全國范圍內實行過一陣對企業的拉閘限電,某省經信委拉了中聯水泥的電閘后,宋志平突然發現水泥價格漲起來了,出現了歷年來最高的價格,因此前年中聯水泥賺了很多錢。“所以后來我們調過頭來跟經委說,向我開炮,把我們的水泥閘都拉了吧。”
這次各部委聯合出手壓縮產能,宋志平說自己頗興奮,“這個對我們來講是非常好的事情。”他算了一筆賬,去年整合了西南水泥的大約1.5億噸水泥產能,占西南三省一市的48%,“今年西南我們會有很好的利潤。”
未來,最難熬的應該是中小企業,不難預測更多的地方水泥企業將投入大企業懷抱。行業興旺時看不出來,一旦市場不景氣,國企和私企抗壓能力的區別就顯現出來了。“今年的錢荒之下,銀行百分之百不敢給私企借貸,而國企隨便找另一個企業擔保,流動資金就解決了。”葛全偉說。
(本刊記者王瀛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