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人民文學》:以文學的方式記錄中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0月29日 17:49  《傳媒》雜志

  《人民文學》:以文學的方式記錄中國

  本刊記者  楊春蘭

  《人民文學》,一個令中國文學界人士喜歡和追求的名字。喜歡,是因為它與共和國同歲,見證了共和國的成長與辛酸,60年來一直堅持“通過各種文學形式,反映新中國的成長”,“創造富有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人民文學》”;追求,是因為一旦成為它的作者或被它培養的作者,其在文學界的成功就近在咫尺。建國60周年之際,我們再度打開《人民文學》,感受這份文學界的“國刊”60年的成長歷程。

  成長的軌跡

  文學界的人習慣于把《人民文學》稱之為文學界的“國刊”,說它是文學“國刊”,既源于《人民文學》誕生的背景,也因為《人民文學》對中國文學的貢獻和責任。

  1949年10月25日,在新中國宣告成立25天后,一本由毛澤東建議、郭沫若提寫刊名的文學刊物——《人民文學》在京創刊,創刊號上刊登了毛澤東的坐姿照片,背面即是毛澤東親筆為《人民文學》提寫的“希望有更多的好作品出世”。時任中國作協主席、《人民文學》雜志主編的茅盾在創刊詞中為《人民文學》圈定了發展宗旨:“通過各種文學形式,反映新中國的成長”,“創造富有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人民文學》”。

  在回溯《人民文學》的發展足跡時,人們總是習慣于把《人民文學》分為“文革”前17年和“文革”后、改革開放直到現在兩個階段。中間“文革”十年,中國文學停頓,《人民文學》也停刊。但《人民文學》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一條主線,即用文學的形式在記錄中國。

  文學藝術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自然也是記錄和思考生活的一種方式。在《人民文學》創刊后的17個年頭里,刊發了數百萬字反映部隊生活、革命戰爭和生活的文藝作品,時至今日仍讓人記憶猶新的作品有劉白羽創作的反映部隊生活的《火光在前》、康濯和馬烽創作的反映農村生活的《買牛記》和《村仇》。然而,1963年秋后,“左”傾思潮重新加劇,《人民文學》再次受到很大限制。雖通過開辟《新花朵》、《故事會》等欄目,在發現與培養文學新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1964年后的版面上卻難于列出引人注目之作。“文化大革命”期間,《人民文學》被迫停刊。

  在第二個階段,《人民文學》開啟了中國傷痕文學和反思文學的大門,其中劉心武的小說《班主任》和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等記錄了10年文化大革命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傷害,同時也在反思我們的社會。1978年1月號,《人民文學》發表徐遲的《歌德巴赫猜想》,在公眾中有力地確立了知識分子的正面形象和科學的聲望;此后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人民文學》又通過徐星、劉索拉、莫言等人的作品開啟并推動了先鋒文學的發展。此時的《人民文學》才算真正意義上回到其辦刊宗旨上。1978年至1982年,在連續五次的全國優秀短篇小說評獎中,《人民文學》所發作品占獲獎數量的第一位;在 1977~1980年和 1981~1982年兩屆全國優秀報告文學評獎中,《人民文學》所發表的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人妖之間》、《船長》等都榜上有名。

  有一種堅守叫責任

  或許,《人民文學》自創刊之日起就擔當了一份責任——對一個民族文學事業的責任。作為中國作協的機關刊物,《人民文學》自然擔負著緊密聯系和廣泛團結全國作家、發現和重點扶持文學新人的使命,承擔著推舉和展示中國當代文學創作最新成果、以高質量并有特色的作品滿足人民群眾諸多方面精神需求的任務。第一任主編茅盾在發刊詞里這樣寫道:“通過各種文學樣式,反映新中國的成長,表現和贊揚人民大眾在革命斗爭和生產建設中的偉大業績,創造富有思想內容和藝術價值,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人民文學》,以發揮其教育人民的偉大效能。”

  基于這種責任,《人民文學》60年來一直在為中國的文學事業貢獻力量。在《人民文學》編輯部內部,每個編輯都負責一定的片區,對自己所負責片區的作者情況了如指掌,如果在一段時間沒有好作品面世,編輯會自我譴責。這種做法,用最通俗的方式解讀,就是區域內沒有好作品,不是作者的責任,而是編輯的責任。在現任主編李敬澤看來,《人民文學》的編輯們承載的是中國文學的責任。對于發現的好作品,哪怕是一個好的創意,編輯部都不會放過。作家劉心武發表《班主任》時還是一個業余作者,在討論稿子的修改意見時,時任主編張光年對此給予了肯定,他認為小說的題材抓得好,但矛盾要寫得尖銳,不痛不癢不好。劉心武汲取了張光年的意見,對原稿進行了修改。后經編輯兩次修改,刊發在1977年的1月號,開啟了一個文學時代的大幕。

  對作品如此,對作者更是不遺余力。《人民文學》對作者有一個“養”的策略。對于尚不成熟的作者,編輯會和他保持聯系,并盡最大可能提供幫助。作家畢飛宇就是《人民文學》“養”的結果。在作者看來,有《人民文學》的關注和幫助,其本身就是一種幸運。然而,對于“養”作者的策略,李敬澤卻認為,這個“養”不是誰養誰,說的是一種眼光和耐心,就像看見一棵小樹,然后耐心地守著它,等它長大。“實際上,我們的主要工作就是這個,就是對真正的才華的發現、鼓勵、等待。有時,大家看到有的作家出名了、成功了,但你不知道,我們的編輯在此之前已經和他有長期的交往,甚至是從他完全無名、自發來稿時開始。這種眼光、耐心和責任感,說起來沒有那么華麗,沒有那么時髦,但我認為,一代一代的編輯把它堅持下來,這就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

  《人民文學》對責任的堅守還體現在他對文學熱點事件的關注和聚焦以及對新一代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在經歷了2006年眾多詩歌事件之后,特別是所謂的“梨花體”、“口水詩”的爭論,以及后來發生的“裸體朗誦”、“疊羅漢事件”之后,詩歌的命運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在這種背景下,2007年3月,《人民文學》推出“詩特大號”,這一期專號上發表了75位詩人的近400首詩作。同時,編者在這期的《留言》欄目中還寫道,“真正寫出好詩的是深入詩內部的默默耕耘者,由于專注而凝神,已無暇顧及其他。恰恰是這些‘非著名’詩人延續了詩的優良傳統,并開拓出中國新詩更為廣闊的疆域。”評價以一種文學責任的方式對詩作者給予肯定,同時也指出文學不是浮燥的產物,它需要作者對生活有著深厚的理解和感悟。此后的11月號又推出了青年作家專號,這期專號上,既有“70后”的實力派青年作家魏微、徐則臣、田耳等的中短篇小說力作,又有備受關注的“80后”作家安意如、笛安、“打工詩人”鄭小瓊等人的新作。李敬澤當時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本期專號陣容強大,作品質量齊整,既有對文學傳統的致敬和發揚,又有對現代意蘊的挖掘和創新。”2009年,《人民文學》第600期被冠名為“新銳專號”,大部分作品出自“80后”作家之手,其中包括郭敬明的長篇小說《小時代2.0之虛銅時代》節選,呂魁的《莫塔》、王甜的《集訓》和馬小淘的《春夕》。短篇小說分別是呂偉的《狼煙》、趙松的《鄰居•象》和朱岳的《敬香哀勢守•迷宮制造大師》。散文和詩歌的作者則包括了蔣方舟、蘇瓷瓷、顧湘、三米深、春樹等。在談到新銳專號時,李敬澤說:“雖然‘80后’作家的身上有不少弱點,但是我最看重的、也是他們最大的價值所在,是年輕作家對人生、世界的獨到看法。”

  應該承認,正是因為這些專號的存在,使得在當時還存在爭議的作品得以面世,一些無名的作者伴隨這些專號而走向前臺,為人們所熟知。或許,這正是《人民文學》推出專號的目的和用意。用李敬澤的話說,這也是體現了《人民文學》的一種責任意識。

  在新形勢下選擇創新

  辦一本雜志就像辦一個企業一樣,它的發展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必然的聯系。《人民文學》也不例外。按照傳統的消費理論,當一個地區人均GDP達到或超過3000美元的時候,文化消費會迅速增加。但是,這對于純粹的文學刊物而言似乎并不有效。現狀是,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純文學類的文化產品消費卻在減少,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媒介多元化,二是價值觀多元化,三是生活節奏加快,四是敘事方式在發生變化。作為代表中國文學最高層次的刊物,同樣面臨著這些問題,特別是目前辦刊經費一直靠自籌的《人民文學》,更需要想辦法改變。畢竟,沒有讀者就沒有了市場,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人民文學》選擇了一條堅持宗旨,不斷創新的道路。它堅持反映生活,記錄中國的成長,但同時也在積極探索如何適應新媒介形式。在百度里輸入“人民文學”的字樣,排在第一位的是《人民文學》網站,這個網站呈現在網民面前的既不是單純的《人民文學》電子版,也不是簡單的形象網站,而是《人民文學》開拓網絡市場的平臺。眾所周知,網絡一代多半是“70后”和“80后”,這一群體受到新興思潮的影響,自我表達欲較強,其行為特征并不像祖輩們一樣,“一杯茶一本書一天生活”,而是習慣于一種快速方便的閱讀。《人民文學》面向這個群體,出售網絡閱讀卡,購卡獲得閱讀權。同時,讀者還可以通過這個網站實現零購、訂閱《人民文學》印刷版。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民文學》的網上書店更像是培養受眾的一條路子。網絡人群喜歡淺閱讀,而文學作品,特別是像《人民文學》所載的內容,需要讀者參與到媒介之中,參與到作者的思維之中,并與其產生共鳴才能達到物我同一的美學境界。所以,《人民文學》通過網上展示、推薦閱讀,其實質就是力圖通過這種方式吸引一部分網民放下鼠標、鍵盤,端起茶杯,拿起書本去品書中之味。但對于新生代而言,這是需要時間的。這一點在商震接受媒體采訪時得到了印證,他坦言:“我特別擔心讀者群的斷檔問題。現在《人民文學》的印發量有四萬七千多份,但35歲以上的自費訂閱讀者不足百分之五。十幾年前,我們有100多萬份的發行量。但現在不是一個人人捧讀文學的年代,《人民文學》的目的是把最好的作品送到想讀文學作品的讀者手中,給那些應該看到《人民文學》的人看。”基于這一點,《人民文學》首先要培養的就是年齡在30歲左右的這一群人,因為他們在不久的將來,必將成為這個社會的中堅,只有培養和抓住他們,《人民文學》這棵老樹才能新芽不斷、枝繁葉茂。


    新浪聲明:此消息系轉載自新浪合作媒體,新浪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登錄名: 密碼: 快速注冊新用戶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