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中國不得不做產業就做這樣的產業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6日 16:20  《競爭力》
中國不得不做產業就做這樣的產業

《競爭力》三聯·財經第7期封面文章:

  中國不得不做產業就做這樣的產業

  中國不得不!

  執筆人: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路風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蔡瑩瑩

  課題組成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博士生張佳康

  信息時代的數字化和移動化使平板顯示無處不在!

  以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Liquid crystal display,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俗稱液晶面板)為代表的平板顯示器,已經成為與半導體芯片一樣重要的基礎電子器件,廣泛地應用于從手機到電視機的各類產品中。

  中國在液晶平板顯示領域是落后者,當大尺寸液晶顯示器全面替換傳統CRT(顯像管)的時候,中國作為電視機和計算機的全球第一大生產國和液晶電視的主要市場,卻主要依賴進口來滿足對液晶顯示屏的需要。

  如果不能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中國龐大的電子信息產業就只能保持著低附加值組裝的性質。

  從2003 年起,若干中國企業進入了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并建設起5 代線。由于5 代以下世代生產線的產品不能滿足電視屏的需要,所以國內各方一直希望能夠引進6 代以上的“高世代”生產線。但是,直到2009 年夏天,國外企業一直封鎖技術,拒絕向中國轉讓高世代生產線。

  時至2009 年夏末,風云突變!國外企業一夜之間轉變態度,爭相要在華設廠。國內出現一股“液晶熱”,各地爭相上馬液晶面板生產線。據媒體報道,各地計劃準備上馬的7.5 代以上生產線一度達到8條,總投資預估超過2000 億元。可是,目前全球運行的7.5 代以上生產線總共也不過12 條。

  石破天驚,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戰略和政策問題仿佛從天而降,緊迫且突出地擺在國人面前。

  迄今為止,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尚無明確的長期戰略,更沒有舉國的共識。這是因為,中國在這個領域處于不發達狀態,國內產業界、政府和社會都不太熟悉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性質和特點。

  好在中央政府在2009 年初出臺的《電子信息產業振興規劃》中,己把平板顯示器列為支持重點,最高層已經意識到“突破新型顯示產業發展瓶頸”。然而,中國究竟如何發展這一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總體戰略思路上卻并未清晰。

  更可怕的是,由媒體所傳播的流行性思維仍然是傳統的引進生產線觀點。明顯誤導!

  這種狀況不能不令人擔憂:中國能否抓住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機遇。

  由此,討論并明確中國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原則,不僅事關一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問題,更關系中國高技術產業整體發展的迫切需要。

  本課題小組歷經18 個月的研究表明:2009 年夏末觸發“液晶熱”的直接原因,是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中國競爭性企業開始了基于自主能力的擴張。因此,研究“液晶熱”的關鍵不在于如何控制投資項目數量,而在于中國的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三高產業”的未來之路:國家如何以支持中國競爭性企業擴張的方式,把握這個對中國產業升級關系重大的歷史機遇。

  彩電工業創造性毀滅

  對于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戰略性,中國工業的決策者和社會公眾是從一場危機中警覺的。因為在5 年前,一度稱雄世界的中國彩電工業遭遇了一場技術替代危機。

  從1980 年代初到1990 年代中期,中國在CRT(顯像管)電視領域通過技術引進建立了“整機組裝—彩管—玻殼”的完整產業鏈。在此基礎上,較早實現了市場化競爭體制的中國彩電工業,利用廉價勞動力和龐大國內市場等優勢,發展出規模經濟,以價格優勢贏得國內市場,并進入國際市場,一度在產量和出口量上都名列世界第一。

  中國彩電工業發展史,曾經被廣泛認為是“以引進技術來發展工業”的一個成功范例,也似乎印證了“比較優勢論”的正確性。但是,這種“正確性”的“脆弱性”在于一個不可能存在的條件:技術不再變化。

  在進入21 世紀的短短幾年之后,中國彩電工業就遭遇到一場“創造性毀滅”所帶來的危機:以液晶面板為主的平板顯示器對CRT(顯像管)的技術替代。

  液晶平板顯示彩電,從2003 年起在國內市場上初露端倪,到2008 年在銷售量上決定性地超過CRT(顯像管)彩電。也就在5 年間,其替代速度之快令中國工業的決策者們措手不及!(見圖1)

中國不得不做產業就做這樣的產業

  更為嚴重的是,液晶平板顯示器對CRT(顯像管)的替代使中國彩電工業再次陷入對國外核心元器件的高度依賴:中國花了20 余年時間,將彩電工業價值鏈的95%在本土生成;但是,由于CRT(顯像管)被液晶平板顯示器所替代,中國彩電工業價值鏈的80%再度轉移到國外!

  技術替代顛覆中國彩電

  這場技術替代,使中國彩電工業在過去20 余年里發展起來的“優勢”,一夜頓失。其標志有二:一是中國彩電企業重新受制于國外液晶面板供應商,并因此被大幅壓低利潤。二是在CRT(顯像管)時代被中國企業壓低了市場份額的外國品牌彩電,進而憑借掌握核心技術的優勢再度擴大中國市場份額(見圖2)。

中國不得不做產業就做這樣的產業

  值得痛思的是,當液晶平板顯示器對CRT(顯像管)的替代已是“山雨欲來風滿樓”之際,中國工業的決策者們卻普遍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至少是低估了替代的速度。當外國企業紛紛處理掉CRT 電視的生產設備時,一些中國企業卻認為是“國際產業轉移”的大好機會,狂購生產線以擴大生產能力,導致始料不及的不利后果——

  2003 年底,國內最大的玻殼生產廠河南安彩集團斥資近5000 萬美元買下美國康寧公司余下的全部9 條玻殼生產線,這些生產線尚未安裝完,安彩就已經由于產品市場萎縮而巨虧。

  2004 年,TCL 集團收購歐洲湯姆遜的CRT(顯像管)彩電業務,導致集團數年的虧損。

  2004 年9 月,國內最大的彩管企業彩虹集團投資6 億多元引進日立技術,上馬超大屏幕彩管項目。這個不成功的項目是彩虹由盛及衰的轉折點,導致過重的資金負擔。

  2003 年前后,南京與飛利浦合資的華飛買下臺灣飛利浦的9 條舊線。但需求急劇下降,整個項目徹底荒廢。

  液晶平板顯示器替代CRT(顯像管)的風暴迅速摧毀中國彩色顯像管工業。中國建立的八大彩管廠——咸陽彩虹、北京松下(合資)、深圳賽格三星(合資)、深圳賽格日立(合資)、佛山湯姆遜(合資)、長沙LG(合資)、南京華飛(合資)、上海永新(合資),在平板顯示器的沖擊下,到2007 年走向消亡。

  2007 年7 月19 日,深圳賽格日立宣布全面停產。

  2007 年12 月,上海永新倒閉。

  2010 年1 月,華飛大部分廠房退出彩管生產,尋求招商合作。

  2009 年10 月,北京松下停產。

  2008 年10 月,湖南LG 曙光全面停產。

  2006 年第四季度,中國最早也是最大的彩色顯像管企業咸陽彩虹,再次出現虧損。面對嚴峻形勢,彩虹集團提出企業轉型。

  短短三四年時間,一個龐大的產業灰飛煙滅。更為悲慘的是合資企業在技術替代過程中的行為:外資先是把其在本國原有的彩管生產能力轉移到設在中國的合資企業,這讓不少中國人產生“國際產業轉移”的幻覺;繼而,在CRT(顯像管)市場萎縮下撤資而退,從未在新型顯示技術方面做過任何努力,留下的只是廢棄的廠房和下崗職工。

  深圳賽格三星的中方高管們早在2003 年就意識到CRT(顯像管)市場會被替代,便希望從合資韓方的三星康寧引進TFT 玻璃基板技術,但被拒絕。三星后來在大陸建液晶模組生產線時選擇單獨設立公司,沒有和賽格三星合作。但是,當三星關閉在新加坡的CRT(顯像管)工廠后,就把三星的全球CRT(顯像管)業務全部收縮到深圳賽格三星,直到擰干了毛巾的最后一滴水后撤資了事。

  只有松下這樣較有社會責任感的著名公司采取體面的做法:在松下彩管停產之后,松下提出與京東方在原廠址立一塊紀念碑,告訴后人雙方曾經在此合資。

  在中國的“八大彩管廠”中,惟一在新型顯示器領域還能做出努力的企業,恰恰是沒有合資的彩虹集團!

  “三段式”邏輯的悲殤

  技術變化本來是一種常態,是現代工業發展中不變的變化。個別企業因技術變化而發生興衰的現象也屢見不鮮,但在液晶平板顯示替代CRT(顯像管)的過程中,包括核心元器件工業在內的整個中國彩電工業卻完全沒有應對能力,淪落到必須再次依賴從國外“引進技術”才能維持生存的境地。

  如此規模的工業在如此短的時間內遭受如此沉重的打擊,堪稱“悲殤”!。

  這場技術替代危機,令我們不得不反思傳統的技術政策。改革開放30 年間,中國工業發展的技術政策形成了一個“三段式”邏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實現國產化→達到自主開發目的。

  經過30 年的實踐,“三段式”邏輯又形成“三范式”現象——

  1)中國企業成為外國技術供應企業的依附者——典型的是轎車工業。中國轎車工業從1980 年代中期走上合資道路,通過合資“引進”外國企業設計的車型,進行“國產化”生產。但是,盡管政策目標是要走向自主開發,可在組裝外國車型和自主開發之間始終橫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而且越來越大。只是在最近十年間,隨著市場開放而在“體制”之外出現了自主開發企業之后,中國轎車工業才出現了走上自主開發道路的可能性。

  2)中國企業成為“一時一地”的主要角色——典型的是彩電工業。與轎車工業不同,彩電工業較早地形成了競爭性的結構,致使那些能夠通過生產和管理上的創新而利用成本優勢和市場規模優勢的中國企業成長起來。除了海信之外,今天主導了這個工業的龍頭企業——長虹、康佳、創維、TCL、海爾等都不是1980 年代的所謂彩電“定點企業”。盡管這個工業一直在“核心技術”上沒有完全擺脫對國外的依賴,生產終端產品的中國企業也仍然在1990 年代中期之后贏得了市場的主要份額。但是,正如彩電工業遭遇替代危機的事實所表明的那樣,即使是在中國企業已經能夠占據主要角色的工業,一旦遇到重大的技術變化,它們仍會陷入困境,甚至回到原點。

  3)中國企業因“另類”而另辟蹊徑修成“意外之果”——比較罕見的是中國電信設備工業。中國電信業在改革開放之初處于非常落后的狀態,主管部門同樣遵循“三段式”邏輯,經歷了大規模進口國外程控交換機、合資生產以及模仿開發等階段。當這個工業仍然沿著“三段式”道路蹣跚時,業外的鄭州通信工程學院卻于1990 年代初開發出來中國第一個萬門程控交換機——04 機,并從1994 年開始大量進入市場。發人深醒的是,04 機不是“技術引進”的結果,而是計算機研發項目技術能力向通信技術的“溢出”。04 機的突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它直接導致“巨大中華”(巨龍、大唐、中興、華為)的崛起,打破了“三段式”路徑。

  中國工業發展的實踐充分證明了一個重大主題:主導中國產業技術政策思維30 年的“三段式”邏輯是錯誤的。

  首先“三段式”邏輯完全忽視了自主研發對于學習外來技術的關鍵作用。“三段式”邏輯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作為惟一的技術來源,不積極倡導和鼓勵自主開發,自以為可以通過購買和使用就會自動掌握“技術”。但30 年實踐證明,中國沒有一個工業能夠從“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國產化”的階段走到“自主開發”的階段。自主開發的能力只能在自主開發的實踐中生成和成長,不可能在使用外國技術的過程中獲得。

  其次,“三段式”邏輯完全忽視了技術變化的可能性和常態性。這種政策思維暗含著一個前提:外國的技術一定先進,而中國的技術一定落后。因此,“三段式”邏輯的全部內容就是以引進現有的外國技術作為發展工業的途徑,并以實現對這些技術的國產化作為政策目標,卻從來沒有給技術變化以及如何應對技術變化留下思考空間。這種思維從政策上就排除了中國工業通過技術創新進行競爭的選擇,而把價格和成本的競爭當作惟一的手段——靜態的“比較優勢”。

  然而,正如熊彼特的著名論斷所言:“在資本主義現實中,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競爭(即價格競爭)起作用,起作用的是來自新商品、新技術、新供應來源、新型組織的競爭(即創新競爭)。這種競爭比起另一種競爭更有效力,就像大炮狂轟與徒手推門之間相比……”因此,中國彩電工業遭遇技術替代危機的經驗,無非是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三段式”邏輯的荒謬。

  “三段式”邏輯是直線式思維,其要害在于把技術看作是可以在不同主體之間自由移動的物品,無視技術能力只能來自學習過程,由此排除了自主從事產品和工藝開發對于掌握技術并推動技術進步的關鍵作用,反而因為看不到自己能力成長的前景而產生了只能跟隨的宿命錯覺。

  三種極端流行的錯覺

  歷史教訓必須汲取,因為這對于中國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戰略是關鍵性的。必須指出的是,中國彩電工業遭遇的技術替代危機,已經使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重要性得到普遍共識。但是,決定中國液晶平板顯示產業這種高技術產業前途的重大戰略并未解決。時至今日,在關于如何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問題上,經過媒體放大并廣泛流行的看法仍然延續了“三段式”邏輯,具體表現形式如下——

  一種很流行的看法是把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希望寄托在國外轉讓生產線,甚至國外企業在華設廠上。這種看法與當年主張通過“引進技術”發展轎車和彩電工業的思路沒有什么本質不同,所以仍然不能解釋從購買生產線轉變成為主動參與技術進步的機制是什么。

  有一種看上去與上述流行看法截然相反的“激進”看法:因為境外企業不可能把最先進的技術轉讓給中國,所以引進(任何一代)生產線都必然意味著落后。這種“憤世嫉俗”的看法的荒誕在于,寄希望中國可以“無中生有”地突然出現世界領先的技術,而沒有指出在液晶平板顯示技術的源頭只能來自國外的條件下,中國發展這個產業的現實途徑是什么?

  還有一種看上去是“跨越式”的觀點:由于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已漸成熟,所以中國已經沒有趕上或超越的希望了,中國應該跨過TFT-LCD 的階段去發展更新的顯示技術,如LED 或OLED。其實,這種看法完全忽視了技術進步的產業基礎,忽視了缺少了TFT-LCD 產業基礎也不可能在更新的顯示技術獲得成功。其意想天開之處是,從零開始,不學走,先學跳,從零到二省略一。

  上述三種看法,殊途同歸于把技術等同于有形設備或產品,并因此而在思維中缺失了“能力”、“學習”、“知識積累”等對于技術進步的決定性因素,所以只不過是直線式思維的不同表現而已。

  面對液晶平板顯示產業這種技術進步速度極快的工業,如果在其發展上采取直線式思維,就會導致思維混亂。這些混亂在媒體的報道和評論中比比皆是。

  中國應該如何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政府如何做才能避免重蹈“三段式”邏輯的覆轍,并推動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更具體也更緊迫的問題是,政府如何才能把握住目前中國在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發展上出現的重大機遇?我們必須徹底弄明白三個主題,并以此作為制定發展戰略的綱領。

  從后進者成為競爭者

  第一個主題:作為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后進者,中國企業必須從學習吸收外國企業已有的技術為開端;但是,中國企業若想在這個產業中成功,就必須從接受外來技術的后進者成長為塑造技術進步軌道的競爭者,而決定這個轉化的關鍵是在學習的基礎上生成技術能力,并以進取性的投資戰略促進能力的不斷成長。

  中國作為后進者的事實,意味著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中國企業必須以接受外國已有技術為起點,其原因不僅在于技術“成熟度”,而在于左右市場需求的主導技術軌道和競爭標準(如價格、性能、質量等)已經形成,難以存在“另辟蹊徑”的市場空間。但是,如果中國企業僅僅停留在跟隨者的狀態,依靠外國企業轉讓生產線來實現技術升級,就不可能在這個高度全球化的產業中站住腳。因為在這個產業中,市場份額和利潤是由領先者所左右的,跟隨者只能處于邊緣地位,而且隨時可能被技術和市場的變化所淘汰。

  由此,進入這個產業的中國企業面臨的是一把利劍的鋒刃:要么最終擠入領先者的行列,要么最后被淘汰出局,沒有機會讓中國企業可以長期維持于中間狀態。不敗而勝的惟一出路是,學習外來技術形成自己能力,以不斷成長的能力去參與技術變化的進程。

  從后進者轉化為領先者是可能的!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發展史本身已經足以證明。因為發展這個產業的關鍵是掌握可以駕馭技術進步的能力,而不是擁有某一代生產線。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歷史規律已經顯而易見:除了作為產業化先驅的日本企業之外,所有成功的后進入者都是從掌握低于當時最先進水平的較低世代線為開端的。例如,韓國三星和LG 于1995 年以分別建成2 代線而進入該產業時,日本企業已經建成了當時代表最先進技術水平的3代線;當1990 年代末,臺灣企業通過以建設3 代和3.5 代線進入時,夏普和LG 已經建成4 代線。

  這個產業規律所反映的實質是,后進入者在進入這個產業之后站住腳并開始成長的最關鍵的因素,不是進入時的技術水平,而是對技術能力的掌握。

  一旦通過掌握較低世代線技術而建立起學習基礎,一個企業的技術進步速度就取決于能否始終貫徹一個進取性的投資戰略。在這種條件下,后進入者切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最初技術水平并非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決定性因素是技術能力以及由投資戰略所決定的技術能力成長速度。

  曾經在技術水平上落后的韓國L G 和三星,在2003 年以“反周期投資率先建設5 代線”為轉折點,一舉在各個方面超過了日本企業。即使是最初仰仗日本技術轉讓的臺灣企業,也因為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投資戰略而在規模上超過了日本液晶產業。

  中國企業的經驗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請看下文“京東方案例”)。當京東方于2003 年通過跨國并購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后,它沒有坐享被收購的韓國企業的利潤,而是利用收購來的技術資源在國內建起5 代線。京東方以北京5 代線為學習平臺,發展出來目前向高世代線挺進的能力基礎。

  發人深思的是,京東方曾經因為只擁有不能經濟切割電視用液晶面板的5 代線而飽受嘲笑。嘲笑者的理由無一例外地把希望寄托在外國企業能否轉讓高世代線上。但是,2009 年夏季,當中國媒體歡呼南京項目(夏普6 代線)是外國企業第一次向中國轉讓5 代以上的生產線時,京東方的6 代線已經開工數月。當眾人把建立珠三角液晶基地的關鍵看作是如何引進7.5 代線時,京東方的8 代線已經上馬。這個事實所證明的是,從較低世代線進入的京東方一旦掌握了技術能力,會以遠遠超過依賴引進的速度,推動中國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技術進步。

  從不存在“跨越式發展”

  第二個主題:中國高新技術發展的關鍵在于能否形成技術進步的產業基礎。具備“產業基礎”的標志是,中國能否在該領域成長起來向競爭性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而贏利的企業。因此,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機會,取決于是否在該領域出現具有競爭力的企業。

  由于技術進步的連續性、累積性和互補性,所以一個國家若想在相關領域僅有科研活動而不具備產業基礎,就無法獲得技術能力,也無法保持技術進步。

  近一段時期,韓國三星帶頭在中國市場上炒作LED 電視,其實不過是以LED 為背光源的TFTLCD電視——還是液晶電視。即使是業內公認最有潛力的新型OLED 顯示器,其70% 的技術與設備與TFT-LCD 相同。因此,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就是新型平板顯示技術的發展基礎,它的技術能力是研發這些更新型顯示器的知識和經驗基礎。沒有在TFTLCD領域的產業基礎,中國不可能在新型平板顯示器技術上趕上先進水平。

  產業基礎對于技術進步的重要性,還可以由液晶平板顯示產業與半導體工業的聯系所證明。事實上,TFT-LCD 中的TFT(薄膜晶體管)就是半導體產品(集成電路),所以液晶面板制造工藝的前半程是半導體的制造工藝。從工業史的角度看,平板顯示技術是綿延了半個多世紀的半導體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由于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的普遍應用,才產生了“顯示無處不在”的需要,也才因而產生了研發平板顯示技術的動力。

  中國大陸在發展平板顯示方面的落后與半導體工業的落后直接相關。那些以為可以跨過產生新技術的產業基礎去發展新技術的看法,無異于癡心妄想。在工業技術上,世界上從來就不存在“跨越式發展”。

  “產業基礎”的基本單位是企業。一個產業是由企業所組成的,而企業是通過向競爭性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而贏利的經濟組織。于是,一個國家在某個領域具有產業基礎的標志就是在該領域存在具有經濟生命力的本國企業,它們集體的能力構成這個國家在該領域的產業能力。

  “通過向競爭性市場提供產品和服務而贏利”的企業是競爭性企業。從這個概念引申出一個有關中國工業發展的重要命題:在技術上依附于外國企業的中國企業不可能成為競爭性企業。

  競爭性企業的經濟生命力,也就是競爭力,歸根結底來自能力。能力是經過學習過程而后天獲得的。對于后進的企業來說,從早期階段的低水平狀態成長到能夠與先進者競爭的狀態,則需要經歷高強度的技術學習,而支撐這種學習過程則往往不符合短期財務目標,所以需要進取性的戰略。后進國家企業能力成長的關鍵是,在進取性戰略下的高強度技術學習。

  在技術上依附于外國企業的中國企業之所以不可能成為競爭性企業,就是因為它們在戰略上是無法獨立的,因而其技術學習過程是受到控制的——中國工業發展的實踐為此提供了充足的經驗證據。

  以中國汽車工業為例,依賴合資的企業從來沒有自己的產品概念,它們所能做的不過是與外資分享一杯羹。

  再以中國彩電工業為例。中國彩電企業比汽車企業具有更多的競爭性和獨立性,但在一段時間內陷入了不求技術的價格戰,使得中國彩電企業仍然在整體上處于對外國技術的依賴狀態,嚴重限制了它們的戰略發展空間。

  相反,中國電信設備工業以04 機的突破為契機,早期技術水平并不高的中國企業紛紛走上自主開發的道路。20 年后的今天,這個產業中的主要企業如華為和中興,已經成為在全球電信設備工業中具有影響力的競爭性企業。

  無論是理論邏輯還是經驗證據,都可以回答中國能不能依靠“引進”生產線的方式來發展這個產業。目前中國在高世代線建設上采用這種方式時,國外企業一般都要控股。即使不控股,國外企業也會嚴格控制技術。這種模式最多是以生產現有產品來滿足市場的眼前需求和贏利,而新技術的研發只能依靠境外的外資母公司。若行此路,中國將不再有本國競爭性企業成長的市場空間。

  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只能依靠這樣的中國企業:它們雖然也不得不從學習或引進外國技術開始,但“引進”不過是實現戰略的一個必經階段。這樣的企業具有始終一貫的進取性戰略,一定把成為領先者作為戰略目標,一定把能力作為成長的手段。事實上,中國目前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機會,就是因為這樣的企業已經出現。

  中國競爭性企業決定了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機會,已經由2009 年夏末國內出現的“液晶熱”所證明。產生“液晶熱”的條件是,多年來堅持不轉讓技術的外國廠商突然松口,紛紛決定在華設廠,引起各地政府招商引資的熱潮。而外國廠商松口的真正原因,是一個中國本土企業京東方上馬了8.5 代線。這個事件意味著中國缺屏的不利局面將被根本扭轉,于是擔心失去在中國市場優勢地位的外國企業慌了神,紛紛要在中國設廠建線。這個事實本身就說明中國政府的政策重點應該是支持中國競爭性企業的成長。

  支撐中國競爭性企業

  第三個主題:對于技術和市場變化極快的高技術產業發展,政府的政策只有以競爭性企業作為立足點才能有效,所以中國政府推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支持本國競爭性企業的成長。

  正如中央政府在2008-2009 年的金融危機期間推出一系列產業振興規劃所證明的那樣,中國的經濟發展,離不開中央政府對于產業發展的政策,而振興產業的首要政策目標就是促進中國的產業升級,采取政策手段推動和幫助中國工業向高附加值的產業結構演進。

  但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工業發展的經驗同時證明由政府直接操作的項目,特別是在“三段式邏輯”下的引進項目,往往效果不佳。其原因在于這種項目往往忽略了企業是技術學習的主體,而且只有具有生產、營銷和服務等能力的企業才能實現技術進步的經濟價值。對于產業升級來說,改變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背后是技術能力的成長,而技術能力的成長是以競爭性企業為載體的。

  目前,中國在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方面之所以出現機會,是因為在這個領域出現了競爭性企業。觸發“液晶熱”的直接動力就是京東方這樣的中國競爭性企業依靠自主技術能力的擴張。

  對于后進企業而言,進入高技術產業面臨著外國企業的先行者優勢。這種優勢構成壁壘,加大了后進者的風險。因此,在存在這種壁壘的條件下,完全依靠自由市場機制的結果經常是,后進國家的企業回避進入這些關系國計民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因此,對于中國政府來說,支持競爭性企業成長的核心就是降低中國企業進行技術學習的成本。

  就目前中國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障礙而言,主要問題不是出在企業方面。中國至今缺乏支持中國企業進入這種技術進步速度極快、投資額巨大的高技術工業的政策和制度體系,而這些缺陷只能通過政府的行動才能加以解決。

  中國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發展的經驗所反映的一個重大問題是,中國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同時有賴于國家能力的建設。

  以更快進步改變游戲規則

  目前,國內關于如何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流行性看法,因為不了解這個產業的歷史,只能大而化之而充滿了似是而非。我們必須弄清這個產業的軌跡,才能理解這個產業的性質和規律。

  TFT-LCD 技術不是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了漫長的演進過程,其產業史分為兩大階段——研發階段和產業化競爭階段。

  在第一階段,TFT-LCD 技術都是由美國企業研發的,但由于這些美國大企業只盯著過于遠大的應用目標——“掛在墻上的電視”,而對那些本來能夠接納粗糙新技術的邊緣應用領域不屑一顧,致使遲遲得不到應用的新技術研發過程難以為繼。

  反而,從美國引進了基本技術的日本企業,因為將其應用在了諸如電子手表和計算器這樣“小打小鬧”的產品領域,才使一度瀕危的TFT-LCD 技術獲得了生命。

  在第二階段,隨著有關產品和制造的技術知識在日本的積累,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在日本崛起,但該工業的第一個“殺手”用戶——筆記本電腦工業,使其性質從一開始就成為全球化的。在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化競爭的初期階段,日本企業曾經傲視全球。

  然而,后進入的韓國企業(三星和LG)卻以超乎尋常的進取性投資戰略改變了游戲規則,它們以更快的技術進步速度把日本企業甩在了后面,最終把TFT-LCD 技術推進到曾被日本企業認為是遙遙無期的電視領域。

  同樣是依靠進取性的投資戰略,最初通過日本轉讓技術而進入該工業的臺灣企業也超過了日本企業。

  這段激蕩的工業史再次證明,對于創新者來說,任何新技術的成熟期都是漫長的,而不斷找到應用領域是使新技術發展過程得以持續的關鍵。對于產業后進者來說,對技術進步的遠見和進取性投資戰略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京東方擴張影響產業格局

  以中國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現狀為背景,我們有必要分析一個中國競爭性企業京東方的案例,因為京東方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機會。它是目前惟一能夠以自主技術能力進行擴張的中國企業,而它的擴張也確實影響了整個中國產業的格局。這個案例的重要性還在于,它可以幫助理解中國企業在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競爭中所遇到的戰略環境,從而為政府施政的重點提供方向標。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京東方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決定和行動是在中國的政府和工業界“覺醒”之前作出的,這個企業的液晶歷程足以折射出30 年來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跌宕起伏。由于這個企業的特殊地位,如果能夠理解京東方為何自行進入液晶平板顯示產業,它在擴張過程中遇到什么樣的瓶頸,我們就能理解中國發展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希望和障礙何在。更具深廣意義的是,京東方的液晶歷程是理解中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問題的一把鑰匙。

  從液晶平板顯示產業的縱向發展史和全球范圍競爭的角度,可以明確概括出其產業規律:技術能力以及推動技術能力成長的投資戰略,始終是決定競爭成敗的關鍵因素。由此,我們也不難得出一個結論:中國的產業升級和增長方式轉型要求政府的積極作用,要求采取有利于自主學習和創新的技術政策,采取以支持中國競爭性企業成長為核心的產業政策。

  (本文是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研究課題《消費電子產業發展趨勢和振興戰略研究》報告的部分成果。本刊為了便于讀者閱讀進行部分摘編) 

  組文報道:

  中國液晶平板顯示產業艱難起飛

  液晶顯示行業生存定律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留言板電話:4006900000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