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手記
民營企業家的煩惱
文 本刊記者 呂斌
在中國,企業家出事兒的概率離奇的高。往往昨天還是萬人敬仰的成功人士,今天便淪為階下囚,反差之大、變化之快,令人難以接受。
細數這些“出事”的富豪名單,郁知非、黃光裕、顧雛軍、周正毅、戴國芳、仰融、袁寶璟……無不是各行各業的領軍人物,他們在創造了非凡財富的同時,也曾經是無數創業者的楷模。
錢有了,名也有了,他們還需要什么?
看看他們最后的結局,這個問題似乎很難回答。在企業家們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時、當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優勢為所欲為時,往往很難控制住自己不斷膨脹的欲望。
家電業做大了,便覬覦房地產;實業做大了,就覬覦資本市場;企業界做大了,又開始覬覦官場……正是這些不斷膨脹的欲望與野心,為他們的“落馬”埋下了伏筆。
當年,鐵本的戴國芳曾被稱為“民營鋼鐵大王”。然而,時運不佳的他不幸撞在了宏觀調控的槍口上,鐵本龐大的違規貸款、混亂的內部管理成為了監管層重點關注的目標。
再看三任首富黃光裕,其家電業的渠道霸權早已被外界所詬病。而他個人的性格則被盛傳為囂張、暴戾,甚至被指有類黑社會行徑。所謂槍打出頭鳥,成為首富的黃光裕無時無刻不被外界注視,從做實業到做資本,他的任何舉動都會被拿來炒作一番。最終,國美電器的發展勢頭依然良好,而資本市場的糟糕狀況則可能把他拖下水去。
而“隱藏富豪”袁寶璟直到涉案后媒體傳出其要將位于印尼海域的一口價值500億人民幣油井的股權無償捐獻給國家時,人們才知道,這位民營富豪的資本積累已經達到如此程度。當然,錢無法買命,遇到問題時就雇兇殺人——這位富豪在面對司法的權威時,顯得過于有些肆無忌憚。
曾幾何時,“家電大王”顧雛軍被譽為商界奇才,在最高峰時,他掌控著四家上市企業,擁有科隆、美菱、杭州西冷、上海上菱、吉林吉諾爾、江西齊洛瓦、河南冰熊等眾多家電品牌。
然而,資本收購方面的違規操作使得他旗下這些公司成為了他倒臺的直接因素。由于資金有限卻急速擴張,格林柯爾在完成了前幾次收購后就嚴重現金不足。而家電行業的利潤率偏低,現金回收速度慢。
性急的顧雛軍等不了自己的帝國緩慢發展。于是,挪用自己所掌控的這些上市公司的資金成為了他后期收購的主要資金來源。
縱觀近年來落馬的民營企業家,他們的罪名無非是“挪用上市公司資金”、“虛開增值稅發票”、“操縱市場”之類,其手段和方式并無過人之處。
一般來講,這些行為是中國企業界普遍存在的,只不過他們比較倒霉而已。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什么這些常規違法行為較為普遍而且長期存在?監管部門顯然難擇其咎。長期以來,中國法治的不健全、監管的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違法成本過低的局面。
一個健全的市場是需要法治來維護的,成就富豪群體的社會原因是中國處于一個復雜的社會轉型期,規則的不透明和監管缺失為不少膽大的商人留下了制度漏洞。由此看來,在指責這些民營企業家踐踏法律的同時,我們也要反思,我們的監管如何才能切實有效?游戲規則如何進一步健全?如何才能避免這樣的情況再次發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