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造就了格林柯爾帝國
短短幾年時間,顧雛軍就向世人展示了一段頗具傳奇色彩的事業發展史,并組建起了一個異常龐大的,橫跨家電、制冷和汽車三大產業的格林柯爾帝國。這曾一度讓很多人感到疑惑
文 本刊記者 呂斌
“等我老了,走到大街上,希望聽到有人指著自己喊:看,那個老頭就是冰箱大王!”這是顧雛軍時常做著的一個“冰箱大王夢”。
為了這個夢,顧雛軍一直努力奮斗著,當利用格林柯爾上市掘得第一桶金后,他就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盡可能的膨脹自己的資本規模,從而收購眾多的家電品牌、實現自己“成為家電巨頭”的夢想上。
接下來,顧雛軍旗下格林柯爾系的收購整合速度之快,讓整個資本市場和家電行業都瞠目結舌:廣東科龍、安徽美菱、揚州亞星、湖北襄軸、杭州西冷、上海上菱、吉林吉諾爾、江西齊洛瓦、河南冰熊……甚至準備洽購長虹。
“制冷奇才”的帝國
1989年,顧雛軍在英國成立了首家分銷公司——顧氏熱能技術(英國)有限公司。1992年,他又在加拿大成立格林柯爾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業務拓展至美國。顧雛軍正是以此獲得了初步的資本積累。
搞制冷出身的顧雛軍一直對家電行業有著很深的情結,不論是在國內創業還是在海外拼搏,他一直和這個行業在打交道,也一直抱有在這個行業做出一番事業的理想。
“當時的中國家電,行業生態已經破壞到了極點。那時的冰箱廠沒有三、四十萬以上的產量就不足于生存,市場競爭造成的價格戰已經導致了利潤低到無法再低。”一位原顧雛軍的特別助理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表示。
充分的市場化現狀決定了要進入這個行業,必須要有成熟的管理理念和足夠的資金。通過之前的一系列創業,顧雛軍雖然已經有了一部分原始積累,但對于目標遠大的他來說,還遠遠不夠。
因此,上市融資一直是顧雛軍的強烈愿望。在香港期間,顧雛軍頻繁和香港金融機構接觸,并整合了自己在內地最早的幾家公司中比較優質的資產,謀劃在香港上市。
2000年,由顧擁有的、分布于國內北京、海南、深圳、湖北的四家環保工程公司整合捆綁后,被注入在開曼群島注冊的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并于當年7月成功在香港創業板上市,顧雛軍以70%的控股比例成為最大股東。
至此,顧雛軍的資本“航母”終于浮出水面。
在香港創業板上市伊始,格林柯爾的市值就超過了43個億,而且創業板的股票是可以隨意流通的,顧雛軍在一夜之間已成為了億萬富豪。
在股價有所上升后,顧雛軍減持了一部分,從資本市場獲得了幾個億的現金。顧雛軍急于用這筆錢做些好的投資。他一直有在冰箱行業干一番事業的夢想,他覺得中國的冰箱行業資源需要大力整合,而整合現有資源,也有利于他盡快實現自己的“家電大王夢”。
恰在此時,一則消息傳出:科龍嚴重虧損,順德要賣。
2001年10月,顧雛軍旗下順德格林柯爾斥資3.48億元收購身為香港、深圳兩地上市公司、中國冰箱產業“四大天王”之一的科龍電器26.43%的股權,并成為科龍電器的第一大股東。顧雛軍也因此出任科龍電器的董事長。
作為顧雛軍收購的第一個目標,科龍也一直是他十分看重的一個品牌。在他的苦心經營下,科龍第二年就摘掉了ST的帽子,并實現利潤和利稅的大幅度增長。
接下來,盡管面臨各方對其公司業績、收購資金來源等問題的質疑,格林柯爾仍然迅速地完成了多筆大手筆的收購。
2003年5月,將格林柯爾以現金2.07億元的價格,收購了安徽美菱電器20.03%的股份,成為美菱電器最大的股東。至此,顧雛軍通過格林柯爾已將國內冰箱行業“四大天王”中的兩家——科龍、美菱收編麾下。
轉戰汽車業
把國內四大冰箱巨頭中的兩家收入麾下后,2003年揚州亞星的突然出現,使許多關注顧雛軍和格林柯爾的人很是驚訝:難道一直致力于家電行業的顧雛軍要突然轉戰汽車?
“其實并不突然,決定收購亞星之前,格林柯爾已經對客車行業研究很久了。”在接受《法人》記者采訪時,原顧雛軍的特別助理表示。
在次于揚州辦廠的過程中,他們和當地政府有了一些接觸,也接觸到了揚州當地的一家大型客車上市企業——亞星客車。
這個時候的揚州亞星客車,由于“機制不活”等原因,已經處于嚴重虧損狀態。亞星公司之前年生產3萬輛客車,到格林柯爾收購的時候只生產4000輛,實際上整個公司已經瀕臨垮掉。
就在格林柯爾在揚州建立冰箱生產廠的過程中,揚州市政府看重了這家企業的民營機制和成功整合科龍、美菱的案例。經過初步的接觸,雙方很快達成了收購協議。
顧雛軍認為,作為自動化程度比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大客車行業對民營企業來說,有相當的發展空間。
由此,格林柯爾的收購范圍第一次擴大到家電行業之外。
完成對亞星客車的收購后,顧雛軍又“偶遇“了另一個目標——位于湖北省襄樊市的一家上市公司——襄陽軸承。顧雛軍認為,作為汽車行業的配套產業,軸承這個行業在國內是“可以做的,有發展前景”。
2004年4月,通過揚州格林柯爾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顧雛軍以1.01億元的價格入主ST襄軸,持有其29.84%股權。
至此,顧雛軍旗下的格林柯爾已經擁有了5家上市公司。而且除此以外,格林柯爾還先后收購了吉林吉諾爾、江西齊洛瓦、河南冰熊在內的多家電器企業和生產線,顧雛軍因此也被眾多關注者稱為“資本狂人”。
空手套白狼?
其時,作為格林柯爾系的實際控制人,顧雛軍手中控制有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8056HK)、廣東科龍電器股份有限公司(0921HK000921.SZ)、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000521.SZ)、揚州亞星客車公司股份有限公司(600213.SH)和襄陽汽車軸承股份公司(000678.SZ)等5家上市公司,并控制著麾下格林柯爾系的制冷劑、冰箱和客車三大產業眾多公司。
縱觀格林柯爾的一系列收購,顧雛軍基本上只染指國有企業。在他看來:“國有企業好進入,如果我不要的話,浪費也是浪費了。”
然而,正是這些企業的“國有”身份,使得顧雛軍在后來飽受懷疑和指責。實際上,早在2001年顧雛軍斥資5.6億元收購科龍電器時,就有大批各界人士對他的公司業績、收購資金來源等提出質疑。而顧雛軍這位花白頭發、戴寬幅眼鏡的學者型商人,也被業內懷疑為“空手道高手”。
不過,顧雛軍毫不理會各方質疑的聲音,“我唯一不缺的就是錢”——這是被很多媒體廣泛轉載的顧的一句名言。
但在后來,始終擺脫不了市場質疑的顧雛軍和他的格林柯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沖擊。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學金融教授郎咸平以《格林柯爾:在“國退民進”的盛宴中狂歡》為題發表演講,指責顧雛軍在“國退民進”過程中席卷國家財富,強烈建議停止以民營化為導向的產權改革。
“郎顧之爭”的大幕由此拉開,顧雛軍也由此目標越來越大,行為越抹越黑,變成眾矢之的。在那些狂風暴雨式的質疑之下,格林柯爾神像上的油彩開始被迅速剝落。他頻繁的資本動作也引起了監管部門的注意。
2005年5月10日,科龍公司發布公告,稱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粵、蘇、鄂、皖四省證監局再對各轄區內的“格林柯爾系”上市公司展開檢查,此時的“格林柯爾系”已是風雨飄搖。
2005年7月29日,顧雛軍被警方采取強制措施。
2005年9月27日,科龍電器公告稱,青島海信空調有限公司受讓廣東格林柯爾持有的公司26221萬股(占總股份的26.43%)境內法人股,雙方已于9月9日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書》。
此后,美菱被長虹接手、亞星和襄軸也重歸當地政府。
2007年5月18日,格林柯爾科技控股有限公司(8056.HK)正式在香港退市,鼎盛一時的格林柯爾系完全瓦解,一度被稱為“資本玩家”的顧雛軍,其資產也隨同產業幻夢一起灰飛煙滅。
一個家電奇才倒下了,誰會是下一個顧雛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