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TCL這樣的案例其實還有很多,但都體現了中國企業在相關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盲目向外擴張時所犯的錯誤
文 黃明
從幾年前TCL、聯想所進行的跨國并購,到如今國開行、平安保險和中國投資公司(簡稱中投公司)所做的海外投資,中國企業已經在制造業、資源類和金融業等多個領域展開了國際收購和投資。雖然中國公司海外投資的總額依然不高,但增長迅速,且正在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注意。
前車之鑒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紅利的結束,中國公司逐漸走向海外將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在這一過程中盡量地減小成本、增大收益則是需要把握的關鍵。當中國公司突然發現手中握有充裕的資金時,如何更高效率地使用這些資金就成了一個大問題。例如成立時間不久的中投公司,名義上擁有2000億美元的資本,即使在刨除一系列已經使用的資本之后,其剩余總額仍高達上千億美元。對外,這是中國人財富的體現,但假如處理不好,那么當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漸下降,而海外投資又無法匯回更多收益予以彌補之時,中國又如何去實現持續長久的經濟發展呢?
這方面的一個前車之鑒就是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在股市和樓市泡沫的激勵下,日本經濟一片繁榮,很多日本企業手中握有大量的現金,由此在自信心方面也產生了泡沫。當時在這種自信心泡沫的刺激下,日本企業在海外做了無數的收購,事實證明這其中大部分的收購都是非常失敗的。所以我覺得中國企業家在進行海外并購之前,要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一個非常懂收購的專家;收購完成后自己是否有能力去整合和管理一個跨國企業。假如中國的企業家可以把當前的這種自信心泡沫放一邊,然后認認真真地問自己上述地幾個問題,那么我相信他們的決策會是理性的。假如在經過這個過程后,企業家認為自己暫時還缺乏這方面的能力,那在走向海外的時候就要很謹慎了。
可惜,現在我們看到更多的是很多企業家既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也沒有太多的能力去整合和管理并購后的新企業,卻表現出極強的海外投資沖動。實際上,日本企業當年犯地很多錯誤我們現在都不斷的在犯。像TCL這樣的案例其實還有很多,但都體現了中國企業在相關能力不足的情況下,盲目向外擴張時所犯的錯誤。
國際化路徑
中國企業應該國際化,但主要應該是在職業化管理、研發創新、品牌建設和國際銷售渠道等方面國際化。那么中國企業是否應該通過收購海外企業迅速實現國際化呢?我個人認為,這在現階段對很多中國企業來說往往是下策,代價太高而且很難實現目的。
從個案上看,假如TCL沒有收購湯姆遜的彩電業務,沒有收購阿爾卡特的手機部門,那我敢肯定它在經營上不會出現后來那么大的困難。它會有雄厚的資金和良好的盈利,而且也許會在研發上投入更多的資源。
另外,在規模問題上,中國企業現在需要的不是更大的規模,而是更強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在研發品牌等方面的能力。假如說我們打不過國外企業,那不是因為我們規模不夠大,而是因為我們缺乏類似的核心競爭力。所以我們應該把有限的精力和資源放在這方面。
我個人比較主張中國公司向日本的豐田等企業學習,先靠自己的產品到海外去打市場,實現有機的增長,而不要輕易去收購一個企業。這方面中國公司可以多看看華為的例子,華為至今還沒有在海外收購過一個大型同類企業,而是靠自己的人去逐步建立銷售網絡,打開市場的,其海外擴張的成本與TCL和聯想相比要低很多。
國內經常把規模看做衡量企業的核心標準,中國公司也往往以進入財富500強為榮,但這其實是一個很陳舊的觀念。舉例來說,直到去年,美國的通用汽車在銷售額上仍然是全球第一,但其經營狀況步履維艱,而日本的豐田公司雖然在銷售額上落后于通用,但在經營業績上卻遠遠領先于通用汽車。這點在市值上有充分的體現,你看現在通用汽車的市值僅有60億美元,而豐田則有1400億美元。說到底,差距這么大的估值是因為大家認為通用汽車已經江河日下,而豐田卻在蒸蒸日上。從規模上看,我們甚至可以認為通用汽車的規模越大,就虧得越多,死得越快。所以規模絕對不是一個衡量企業素質的好標準,可惜這個問題我們說了這么多年,大家還是覺得越大越好。
學術界認為在并購中協同增值效應是存在的,但很小,而且其中的利益主要是被賣方獲取了,買方一般是吃虧的。所以當前一階段微軟宣布要收購雅虎的時候,微軟的股價是下跌的,而雅虎的股價是上漲的。
在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在進行大規模收購的時候,往往會在事前謹慎考察,嚴格考慮整合的困難。這里要注意,在整合的過程中,跨國、跨文化的整合是最難的,所以中資企業在收購海外的管理型企業時要非常小心。因為這些企業的價值很大程度上就是它的管理團隊,而中國企業的國際化程度還不高,我們的人力資源體制也還有比較大的局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即使購買了別人的企業,能夠留住人才并經營好這個企業嗎?假如不能,那這樣的收購在價值上就會大打折扣。有點遺憾的是,我現在似乎還沒有看到任何一家中國大陸企業有比較好的國際化整合和管理的能力。
慎言抄底
美國次級債發生后,歐美金融機構的價格普遍大跌,很多中國企業領導人認為,這是一個抄底的好機會。事實上,金融危機發生后,國際資本也想抄底,它們不是沒錢,而是在等機會。我們現在這樣出去抄底,可能不但抄不到底,還會抄到腰,因為我們的投資團隊對國際金融市場的判斷能力和經驗還比較有限,所以這時候大談抄底是有點盲目和危險的。事實也證明,國開行對巴克萊的投資以及平安對富通的投資目前都產生了很大的賬面虧損。
我認為,假如中國公司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其實有很多成本更低的方法,何必非要通過投資然后派駐董事的途徑呢?比如說,我們可以高薪將富通的一個資深副總裁請過來做高管,也可以請國際咨詢公司從外部幫助,這些方法都比現在的成本低,而且效果不一定差。說到人才方面,實質的困難還是在我們的企業管理體制。一方面是薪酬方面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國際市場人才需要適應我們的企業與機構的文化。
我個人認為,假如是完全為了追求回報率的投資,政府應該交給真正懂國際化投資的團隊去做,而不是讓官員去做,而且在人才的選聘機制上一定要市場化;假如是去海外收購一些戰略性的資產,比如礦產或者石油,那么這可以由國家或者國有企業去做,回報率也不一定是唯一的考慮,但這個范圍不要太大。
大事記
▲ 1、平安收購富通浮虧157億人民幣
中國平安保險于2007年底斥資18.1億歐元,在二級市場陸續買入比利時富通集團總計4.18%的股票,成為其最大的單一股東,后又增持至4.99%。2008年初,平安又宣布擬以21.5億歐元收購富通旗下資產管理公司50%的股權。
然而,受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風暴影響,富通集團遭遇巨大流動性壓力,富通股價大跌。短短幾個月,中國平安投資富通已浮虧了高達157億元人民幣。面對壓力,平安不得不宣布放棄收購富通的計劃。但2008年一年間,平安保險在投資富通上的賬面虧損已超過90%,平安為其“看走眼”付出了巨額代價。
▲ 2、上汽收購韓國雙龍汽車身陷罷工浪潮
作為國內車企海外并購第一案,上汽在2004年10月與韓國雙龍汽車達成收購協議。此后,上汽又在二級市場增持雙龍股份,取得絕對控股權。但是不久后,上汽就陷入了無休止的罷工風波中。
盡管上汽為了挽救雙龍進行了多種積極努力,但未能取得成效。無奈中,雙龍董事會于2009年1月8日決定向有關部門申請企業“回生”流程。這是各方為挽救雙龍所作的最后努力,但其結果也相當不樂觀。在韓國的法律體系中,回生程序僅次于破產,如果企業進入回生程序,那么股東的股權有可能部分或全部喪失,這也預示著上汽與雙龍的“聯姻”或將走向盡頭。
▲ 3、中投公司投資美國黑石30億美元縮水一半
2007年5月,正在籌劃中的中國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尚未正式成立,就開始了其第一筆投資,中投以每股29.605美元、總計約30億美元的價格購買了美國第二大私募基金公司—黑石公司近10%的股票。
然而,投資后的中投公司時運不佳,幾個月內,美國黑石股價不斷下跌,造成了中投公司這筆投資大幅縮水。截止2008年初,美國黑石公司的股價已跌至14.580美元,這恰好是中投當初購買價格29.605美元的一半左右,中投公司30億美元投資已經縮水過半。有專家分析指出,中投對于黑石的投資股份鎖定期為四年,四年之后的行情如何現在已很難預料。
▲ 4、中鋁公司介入兩拓合并案,入股力拓致80億美元虧損
2008年2月1日,中國鋁業公司突然介入必和必拓公司與力拓公司合并一案,中鋁于當天發布公告宣布,已通過新加坡全資子公司聯合美國鋁業公司獲得了力拓的英國上市公司12%的現有股份。
此次交易收購價約為每股60英鎊,總對價達到了140.5億美元,是中國企業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海外投資。由此,中鋁成為力拓公司的最大單一股東。以當時股價計算,必和必拓至少要將收購價格提高到每4股換1股,才能達到中鋁的收購價格。
接下來的幾個月,市場行情逐步惡化,巨大的財務風險和成本負擔致使必和必拓公司宣布放棄對力拓公司的收購。兩拓合并失敗消息一出,力拓股價便應聲而落,一度跌至15英鎊每股。這與中國鋁業公司60英鎊每股的買入價格相比已經跌去了45英鎊,跌幅達75%,中鋁公司浮虧已經超過8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