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財經 > 產經 > 聚焦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 > 正文
油價風險
此次成品油定價直接參考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取消了中準價,以“最高零售價”代替。在這個框架下,目前的成品油價改機制在實施上,還存在一定的油價風險。
例如,在國際原油價格較低的水平時,以最高零售價格限制市場,讓成品油價格隨著原油價格波動,這很容易做到。但是當國際油價突破每桶80美元、100美元甚至150美元以上,在這個階段,國內成品油價格將如何跟蹤國際油價?
國家發改委一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當前方案稿中有這樣的話:只有當國際油價在80美元/桶以下,才能自由調價,當國際油價超過80美元/桶時,就放棄當前的價格改革方案。
“事實上,在當今的國際環境下,國際油價突破80美元/桶是十分有可能的”,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專家曹曉日希認為,即便國際油價漲上去了,這個方案還應該堅持實行下去。對于負面影響,可以通過其他方法來調節。
他建議:“對于普通消費者的負擔,可以通過補貼方式來調節,通過區別消費群體進行補貼。對于大排量的私家車,可以不用考慮;對于生產經營企業考慮補貼,比如對交通運輸業進行適當補貼。對于農、林、牧等行業繼續補貼。另外,也可以通過立法來修改稅率,當油價太高時,可以適當降低稅率,或者對征稅范圍進行區別,對大排量私家車征稅,對生產運輸行業減稅等,這個在生產環節無法區別,但在消費環節通過終端加油站就能實現。”
另外,油價波動對國內企業成品油進口上造成很大挑戰。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認為,油價波動對企業進口和庫存有挑戰,如果預測不準,可能造成高價進口低價賣出,造成虧損。
調價頻率
隨著國際油價的起落,以后我國油價調整頻率必然會加快,更容易隨行就市。因為新政策的可操作性要高于過去的體制,靈活性更大。
國家發改委一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方案規定是有固定的時間調整成品油價格,按照20天進行一次調整。這是因為我國的跟蹤能力存在制約。
“像歐美等國家隨時調價,我們很難做到,但如果調價的時間間隔太長,調價就沒有意義了。根據固定的間隔時間進行調整,投機者通過預期來進行買進賣出,對國內成品油價格會形成沖擊。”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級顧問周鳳起表示。
專家認為,我們不要期望國內油價能與國際油價直接掛鉤,因為目前國內外石油運輸、煉制等成本不同,而國內所用石油,只有半數是來自國外,而且來源不同,有期貨和現貨兩大類。即使在國內,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巨頭的核算方式也不同,這些都是阻礙國內外油價同步調整的客觀問題。因此,國內外油價的接軌,依然還存在一個漸進的過程。
周鳳起表示,我國成品油隨時跟蹤國際油價很難,但可采取有限度的跟蹤,這也是過渡時期的辦法。
曹曉日希建議:“成品油價格調整不應當有固定的頻率,可以隨著市場的變化,一個月或者半個月,甚至10天進行一次調價,調價可以更頻繁一些,但是不固定調價日期。調價時,可采取政府公布指導價的方式。”
未來方向
新方案所呈現出的基調與此前業內一直呼吁的放開價格不同,也與10年前確定的直接接軌的市場化目標出現了明顯的偏離。
諸多因素讓成品油價格改革變得更加復雜。以目前國內承受能力,一旦與國際完全接軌,油價波動帶來的影響就會非常大,而如果完全不接軌,原油市場接軌帶來的問題就無法理順。畢竟,中國當前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已經接近50%。
要想合理獲得國際資源,價格方面必須和國際直接接軌。但是成品油完全接軌不能太直接,需要緩沖一下。總體上定價機制是符合市場的,油價也會忽高忽低,這是必然的。
中國石油和化工協會副秘書長馮世良認為,現在推出來的成品油定價機制的市場化,不是成品油和原油價格水平的接軌,而是定價機制的市場化。
雖然當前無法實現一次性的調價及與國際直接接軌,因為國家仍會考慮宏觀環境和下游承受能力。但價格改革是長期目標,直接接軌的完全市場化目標仍是我們長期努力的方向。
業內專家建議,中國成品油價格不應比照美國,而應向歐洲、亞洲等石油資源短缺的國家看齊。而在此背景下出臺的以調控為主,同時考慮原油進口成本的定價模式,下一步將主導中國成品油價格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