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路徑導航欄
跳轉到正文內容

綠色和平:解決危機不能求諸于轉基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9日 11:30  《財經文摘》
綠色和平:解決危機不能求諸于轉基因
《財經文摘》2009年第1期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綠色和平:解決危機不能求諸于轉基因

  本刊記者 齊介侖

  在接受本刊采訪時,綠色和平以國際糧食大亨孟山都為例,列舉了轉基因食品在試驗中的種種危害。綠色和平認為,解決糧食的問題不需要依賴轉基因技術,我們還有其他選擇。事實上,如果有可以替代的途徑,政府也就不需要花大力氣研究轉基因技術。中長期內,采用轉基因技術平穩度過糧食供給矛盾的高風險期已經成為中國政府面臨的一件大事。

  隨著糧食危機可能性的進一步顯化,對轉基因食品的爭論也越來越激烈。就在三四年前,對轉基因食品的憂慮曾引起媒體對轉基因糧食的大討論。作為全球最大的環保機構,國際綠色和平組織始終站在反對迅速推廣轉基因作物種植和食用的第一線。綠色和平為什么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并一如既往地行動下去呢?本刊記者采訪了綠色和平中國項目總監盧思騁先生。

  安全性尚待評估

  《財經文摘》:全球糧食危機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仍將加劇,對于國內不少技術派提出的以轉基因技術提高糧食產量,以解決拉美、非洲及亞洲貧國對糧食渴求的建議,諸多人士抱持謹慎懷疑的態度。依據綠色和平的觀察,目前轉基因技術在中國及在全球的發展狀態是怎樣的,綠色和平對此的關注始于何時,緣何對此抱以關注,綠色和平在轉基因技術層面在全球及在中國分別做了哪些工作,遇到了哪些障礙,存在哪些工作上的困難?

  盧思騁:根據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國際服務組織(ISAAA)的數據,全球到2007年,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達到1.143億公頃,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達23個,其中美國以5770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一。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和中國也是轉基因作物的種植大國。

  中國批準的轉基因作物有矮牽牛、番木瓜和棉花,但目前大面積種植的只有轉基因棉花,已超過棉花種植面積的90%,而主要的糧食作物如水稻,玉米和小麥都沒有批準進行商業化種植。但是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仍可能接觸到由進口轉基因大豆加工成的食用油和其他加工食品。2008年7月份,中國國務院原則通過了達200億的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其中有20%左右將投入到對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研究中。

  綠色和平對轉基因的關注始于1991年,主要原因是,由于當時轉基因技術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但對該技術對環境和健康的安全評估卻一直非常匱乏,特別是長期安全性問題一直沒有得到重視。

  綠色和平的工作推動了許多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與公眾,特別是普通消費者對轉基因技術和轉基因作物的理解。我們的工作包括與不同領域的科學家合作研究轉基因的安全性問題,關注最新科研進展并將信息傳達給公眾。同時,綠色和平一直推動與所有人生活息息相關的食品生產企業向消費者承諾不使用含有轉基因成分的原料,并且編輯小冊子免費向公眾發放,也在網站上持續更新這份《避免轉基因食品指南》。這本小冊子不僅僅能夠讓所有普通人有明白選擇非轉基因食品的機會,也是一個普及轉基因知識的小工具。

  有人對綠色和平的工作不理解,指責綠色和平偽環保或不科學。實際上,綠色和平并不完全反對轉基因的研究,但我們的觀點是,應該在預防原則的指導下研究轉基因,在轉基因作物對環境和健康有潛在負面影響的情況下,不應該大規模地釋放到環境中,更不應該運用到食品生產與加工中。在轉基因的科研中,也應該重視對安全性的研究。綠色和平相信,類似轉基因這樣的問題,要是等所有危害都顯現出來再去處理,一是為時太晚,二來,基本上不可能完全清除危害。既然現在我們有更好的選擇,為什么一定要用我們的生存環境和人體的健康去冒險呢?目前世界上掌握轉基因技術專利和種子專利的跨國生物技術公司有多個,包括孟山都、先正達、拜耳等幾個主要企業,他們一直在致力推動轉基因技術在全球的擴張。

  憂慮轉基因

  《財經文摘》:通過多年來對該領域的關注,綠色和平對于轉基因技術的負面作用有怎樣的綜合評價?其對生態平衡、人體健康及環境安全分別存在哪些值得憂慮的問題?

  盧思騁:轉基因技術指的是將一個基因從一個生物體中分離出來,通過修飾后導入到另一個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達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轉基因技術打破了物種之間的界限,比如研究人員可以將魚體內的某個產生防凍作用的基因植入番茄之內,人為制造出新品種的耐寒番茄。含有轉基因生物成分的食品就是轉基因食品。因此,轉基因生物是實驗室中創造出來的生命,過去億萬年來從未在地球出現過,將來也不可能通過自然進化的過程出現。

  對于轉基因食品的長期安全性,國際上并沒有定論,但轉基因食品對健康至少可能有以下幾種影響:第一,轉基因食品可能產生過敏反應。在自然條件下存在許多過敏原,轉基因作物通常插入特定的基因片斷以表達特定的蛋白,而所表達蛋白若是已知過敏原,則有可能引起過敏人群的不良反應。第二,轉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毒性。已有的研究表明,喂養轉基因食品后的動物出現肝和腎的毒性反應。第三,抗生素標記基因可能使人和動物產生抗藥性。抗生素標記基因有可能轉移到腸道微生物上皮細胞中,從而降低抗生素在臨床治療中的有效性。

  世界范圍內,第一個轉基因食品1994年才出現,隨著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研究的進一步深入,一些長期安全方面的問題也逐漸顯現。2008年11月14日,美國化學學會《農業與食品化學》雜志發表了意大利國家食品和營養研究所研究人員的最新研究,研究表明轉基因玉米對免疫系統有影響。2008年11月11日,奧地利維也納獸醫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進食轉基因玉米后引起小白鼠的生育能力下降。2007年3月,法國科學家Gilles-Eric Seralini教授與其團隊檢查了孟山都公司為了獲得歐盟上市批文所做的安全測試數據,發現飼喂了MON863轉基因玉米的實驗鼠肝和腎有毒性反應。他們的研究駁斥了孟山都公司對400個實驗鼠90天試驗的研究報告,從而證實MON863轉基因玉米有害。

  轉基因食品可能對健康有長期影響,轉基因作物對環境同樣有威脅。這些環境危害已有部分在實驗室水平得以證實或發生了實例。首先來看轉基因作物——超級雜草。由于導入新的外源基因,轉基因作物獲得或增強了生存競爭和繁殖能力,使其在長勢、越冬性、耐受性、種子產量等方面,都強于親本或野生種。在自然條件下,栽培作物種內,栽培作物與其近緣野生種間,栽培作物和雜草之間都有可能發生基因漂流,可能會污染野生品種。轉基因作物作為外來品種進入自然生態系統,往往具有較強的“選擇優勢”,可能會影響植物基因庫的遺傳結構,淘汰原來棲息地上的物種及其他遺傳資源,致使物種呈單一化趨勢,造成生物數量劇減,甚至會使原有物種滅絕,導致生物多樣性的喪失。轉基因抗蟲作物的抗蟲基因不僅直接作用于目標害蟲,對非目標害蟲也可能直接或間接地產生傷害,進而對生物多樣性產生影響。

  轉基因作物是活生生的生物體,一旦被釋放到環境中,很容易發生污染事件。一旦發生污染事件,轉基因食品會殘留在食物鏈很長的時間,很難完全清除出食物鏈。

  糧食危機?

  《財經文摘》:對于所謂糧食危機,綠色和平有怎樣的具體感受及建議?

  盧思騁:其實,世界上生產的糧食是可以養活所有人的,但由于分配不均而產生了饑餓和貧困。2008年的糧食危機更是因為一些國家將糧食生產用地用于種植玉米以生產生物能源,從而減少了糧食產量。轉基因技術從其面世時就鼓吹這個技術能提高產量,但到目前為止,幾乎所有市場上的轉基因作物都是抗蟲或者抗除草劑的,對產量沒有任何直接幫助。其實,農業生產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提高產量需要從多方面入手。

  綠色和平一直認為,解決糧食的問題不需要依賴轉基因技術,我們有其他的選擇,如生態農業。避免轉基因的風險首先需要政府相關部門加大對轉基因作物安全研究的投入,特別是長期安全性的研究。在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無法得到保障的情況下,不應該批準商業化種植,特別是像水稻這樣重要的糧食作物。

  轉基因作物不是糧食危機的解決方案,相反,根據以往的經驗,因為種植轉基因作物的農民需要額外支付一筆轉基因專利費用,農民的種植成本會因此上升,轉基因作物反而有可能讓糧食價格進一步升高,使已經存在的糧食危機更嚴重。

  國外的案例告訴我們,轉基因種子價格昂貴。舉例來說,2005年菲律賓孟山都轉基因Bt玉米種的價格大約是常規雜交玉米種子價格的2-3倍,美國轉基因棉花種子的價格是普通棉花種子的2-4倍,而且種植轉基因作物的農民不可以保留種子,必須每個種植季節購買新的轉基因種子,這無疑增加了農民種植糧食的成本。而且現有的轉基因作物并沒有直接針對產量性狀改良的品種,所以轉基因作物能夠使糧食增產并解決糧食危機的說法實際上并不成立。

  關于轉基因作物的科學技術尚不成熟,種植轉基因作物仍然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統計數字顯示轉基因作物產量不穩定。轉基因技術不是解決糧食危機的方法。

  中國現在大面積種植的轉基因作物只有轉基因棉花,但是也進口不少轉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用于加工原料。國家質檢總局公布的《食品標識管理規定》于2008年9月1日正式實施,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加上了實施轉基因食品標識管理的內容,這是轉基因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內容。該規定的實施主要說明目前轉基因食品安全性評價體系尚不完善,轉基因食品的安全問題還沒有定論。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擁有安全權、知情權和選擇權。人們食用轉基因食品的時間還比較短,對食品安全基因跟蹤研究還是極為必要。

  由于轉基因本身的技術特點,插入基因的位置存在不確定性,所以轉基因的產品可能會在不同程度上改變其生物特性。因此,轉基因產品的成分可能會改變,而這些改變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表明,嬰兒出現食品過敏反應的頻率明顯高于成年人,而且食品營養成分的改變對于嬰兒的可能傷害更大。

  根據綠色和平與第三世界網絡的調查,包括孟山都在內的一些生物技術巨頭掌握了絕大多數與轉基因技術相關的專利,盡管在不同國家專利保護的范圍有所差別,但是即使在類似阿根廷這樣對于專利權保護程度很低的國家,孟山都也成功地從種植轉基因大豆的農民手中獲得了利益。根據綠色和平的調查,我國目前正在申請商業化審批的3種轉基因水稻品種,實際上都涉及了諸家國際生物技術公司擁有專利的轉基因技術達5-12項之多。這意味著一旦通過對這些轉基因水稻品種的商業化審批,我國對自己最重要的主糧的控制權將有可能受制于人,可能對中國的糧食自主權產生深遠影響。綠色和平一直強調,水稻對于中國的重要性不可取代,在對于相關專利所帶來的風險未得到徹底的分析之前,任何轉基因水稻品種的商業化審批必須慎之又慎。

  孟山都:生物技術可促進農業發展

  本刊記者 符佳林

  盡管受到諸多質疑,作為全球最大的轉基因種子生產商——孟山都公司始終對轉基因技術“情有獨衷”,并為自己做了辯解。

  2007年,全球糧食危機令世界人民惶恐不已。糧食安全受到關注,自然會掀起有關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又一輪熱議。作為全球生物技術行業的領軍企業,美國孟山都公司再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是否該大力推廣轉基因技術?轉基因作物的安全程度到底如何?帶著諸多疑問,本刊記者采訪了孟山都公司副總裁、孟山都大中國區總裁麥克凡( Mike Frank)。

  《財經文摘》:現在有一種觀點稱:上世紀80年代之前,阿根廷的糧食供應一向是自給自足,但是因為使用了轉基因技術,又由于孟山都的專利壟斷,現在阿根廷農業經濟徹底受控于外國權勢集團。您認同這種觀點嗎?

  麥克凡:全球商業種子市場有超過1000家獨立的種子公司提供種子業務。生物技術種子市場僅占全球商業種子市場的10%-14%,占全球市場不到5%。因此,孟山都所銷售的種子還不到全球種子銷售量的5%。因此,通過銷售轉基因種子獲得壟斷地位是不可能的。

  《財經文摘》:孟山都的轉基因種子主要流向哪些國家?

  麥克凡:到2007年,轉基因作物在全球23個國家都有種植,包括歐洲、美洲和亞洲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美國的種植面積是5770萬公頃,居世界第一位,其次是阿根廷、巴西、加拿大。

  《財經文摘》:孟山都公司每年向中國大陸大約出售多少種子?

  麥克凡:目前,孟山都在中國銷售的種子包括雜交玉米種子,轉基因棉花種子, 蔬菜種子(非轉基因)。雜交玉米種子主要在山東和廣西兩省銷售種植。種子通過當地的經銷商直接賣給農民和農戶。

  《財經文摘》:針對轉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質疑仍然大量存在,您如何看待這種質疑?

  麥克凡:孟山都一直以來倡議通過生物技術提高農業生產。我們相信生物技術可以幫助提高產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從現在起40年以后,世界將需要滿足額外30億人口的糧食、纖維和能源需求。包括生物技術在內的先進技術將成為幫助農民滿足這些需求的重要因素。

  先進的農業技術正在全球廣泛推廣。世界各地的科學和法規權威機構,如聯合國衛生組織,英國皇家科學院食品與農業組織,美國營養學院,法國醫學院等機構,明確表明了他們的觀點,即通過全面的食品安全檢測和環境安全評價,生物技術食品是安全的。

  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韓國、澳大利亞、阿根廷、墨西哥、俄羅斯和其他很多國家的法規監管部門也做出結論,植物生物技術產品與常規非生物技術產品一樣安全,可用于食品和飼料。

  《財經文摘》:在恩道爾所著的《糧食危機》一書中,將轉基因糧食稱為“生物武器”,實在讓人不寒而栗,您如何看待這一觀點?

  麥克凡:一直以來,生物技術是具有爭議性的話題。一些書籍和文獻經常使用一些誤導的和聳人聽聞的詞匯,或斷章取義的方法來描述生物技術和孟山都公司。

  農業生物技術的反對者不是引用一些未經證實的安全問題,就是提出一些非技術層面的政治、經濟或民族情感的問題引起公眾的關注。

  孟山都堅信生物技術帶來的好處以及未來的發展潛力。在所有生物技術產品獲得商業化之前,我們都進行全面的安全檢測和安全法規評價,以及數年的系統測試,以確保作為食品飼料的安全性和環境安全性,確保我們的產品和技術為農民,為消費者帶來真正的價值和利益。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響或涉及到的板塊個股: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Powered By Google 訂制滾動快訊,換一種方式看新聞

網友評論 更多評論

登錄名: 密碼: 匿名發表
flash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