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基因:糧食安全的必然選擇
本刊記者 滿凱艷
2008年,全球糧價飆升。
糧食安全的重要性和敏感性,又一次牽動全球本已緊張的每一根神經,在擁有13億人口的中國更是如此。
作為解決農業問題新技術的轉基因技術,在這種背景下成為國人關注的熱點。
去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資深科學家們說,中國需要轉基因這樣重大的科技措施來解決糧食問題。
2008年7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據《科學》雜志披露說,這項投資將高達上百億人民幣。
隨后,國家于11月出臺《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其中又明確提出“啟動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
業內人士告訴《財經文摘》, 種種跡象表明,為應對糧食危機,中國政府將開始大力推進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換句話說,中國開始步入轉基因發展的快速路。
必然的戰略選擇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博士生導師黃大昉告訴《財經文摘》,《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和國家“十一五”計劃中已將“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列為關系國家未來科學發展、堪稱“重中之重”的16個重大科技專項之一,去年7月實際上是正式啟動。
據黃介紹,國家早就下了發展轉基因技術的決心。鄧小平曾經表示:“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黃表示,鄧小平所指的“尖端技術”就是轉基因技術。
黃所在的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科學技術研究所是中國政府支持轉基因技術的典型例證。作為中國第一個研究農業轉基因技術的專業機構,生物技術研究所自從1986年成立以來一直得到國家的穩定支持。
而中國第一種大面積商業化種植的轉基因作物——抗蟲棉,就是該所在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策引導和3億元投資下牽頭研發和推廣成功的。
據轉基因問題專家、曾參與《生物安全議定書》起草與談判的主要科學家薛達元的透露,此次轉基因重大專項計劃動用資金將近200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支持100多億元,其余由地方和社會投資。
中國政府一直沒有間斷過對轉基因的支持和投入,但是規模這么巨大在歷史上是第一次,有媒體甚至用引發人們遐想“百億轉基因”來評價轉基因重大專項的啟動。
許多人將國家重視轉基因的緣由歸結為國情。雖然常規技術仍有一定發展潛力,但是要進一步滿足13億口的需求、實現到2020年達到小康水平的目標以及建立現代農業,沒有新技術不行。而轉基因技術的增產潛力是巨大的,對環保和農民增收的貢獻是無可比擬的。
黃贊同這種觀點,但他進一步指出,技術的發展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出現于上世紀70年代的轉基因技術發展迅猛。《財經文摘》獲得的一份資料顯示,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的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0萬公頃發展到2007年的1.143億公頃,12年時間增長了67倍,推廣應用速度之快為近代農業科技發展史上所罕見。
不僅如此,轉基因的研究者們指出,到目前為止,還未看到像轉基因這樣對人類農業生產有巨大推動力的新技術。換言之,轉基因技術尚未有替代者。
黃指出,中國實際上是世界上最早進行轉基因作物大田試驗的國家,但是由于種種原因,后來的發展逐漸落后于美國,尤其是產業化落后。在全世界轉基因技術方興未艾的時期,中國需要加快前進步伐。
“轉基因已經成為中國必然的戰略選擇。”黃鄭重地告訴《財經文摘》。
硬幣的兩面
基因技術是對基因進行定向改造和重組轉移的現代生物技術,其益處似乎讓人耳熟能詳。轉基因作物可以提高傳統作物的抗蟲、抗病、抗除草劑等性能,從而減少了農藥和殺蟲劑的使用,對環境也是一種保護。
盡管目前通過直接改造產量控制相關基因的轉基因作物研究還未實現關鍵突破,但是提高抗蟲性能,也意味著產量的提高。
轉基因技術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容易找到例證。
英國Cropnosis咨詢公司評估指出,2007年轉基因作物的全球市場價值為69億美元。而來自中國的數據表明,到2007年,轉基因抗蟲棉產生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總計高達數百億元,僅2007年一年就高達近80億元。
中科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更是以多年的量化研究預測,到2010年,中國抗蟲棉和抗蟲水稻的產業化效益將分別達到10.97億美元和41.55億美元。
但是,關于安全性的話題,卻自轉基因技術誕生起就成為籠罩在上空的一道陰霾。無數爭論和辯駁,一直是轉基因技術的忠實伴隨者。
贊成者們提出,國內外數億人口食用多年,但未真正發現轉基因產品對身體健康產生損害。不僅如此,全球累計6.9億公頃種植轉基因作物,也未發現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而反對者則指出,觀測時間尚短,無法對其遺傳毒性作出定論,且針對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研究相對轉基因本身的研究,數據也少得多。
關于轉基因技術似乎尚未有定論。
黃告訴《財經文摘》,其實要分析什么是定論。世界各國未發現一例大面積應用轉基因作物出現問題的現象。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有定論。國家經過嚴格試驗、評估、審批的轉基因作物應該是安全的。
“任何技術都有風險,都有兩面性,需要從經濟效益、環境效應和公眾接受程度等多方面權衡利弊。轉基因存在風險,但其他技術也有局限性,諸如有機農業等常規技術往往措施有限,不能有效保證增產。我們的目標,是通過研究和管理,將風險降到最低。”黃表示。
據了解,中國農業科學工作者們下一步的主要目標,是將轉基因技術和常規的農業技術結合,不單獨依賴某一個,但是轉基因技術毋庸置疑是發展的重點。
換言之,要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轉基因技術不是唯一的選擇,但是由于其保證產量的突出作用,將是非常重要的選擇。
據悉,即使是中國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已經坦言,如果按常規方法,要實現大面積畝產900公斤目標已不太可能。“我們的‘常規武器’全身解數已經使得差不多了,第三期超級雜交稻的研發必須依靠轉基因手段。”
占領技術制高點
2008年下半年,伴隨著國內食用油壓榨企業不愿意采用國產大豆的抱怨,“全世界很多國家都種轉基因大豆,中國不種不行了”這種觀點一度成為熱點。
黃沉重地告訴《財經文摘》:“中國自己不種植轉基因大豆,用非轉基因這塊綠色壁壘,想把國外產的轉基因大豆擋在國門之外,但市場很快就被出油率高、價格便宜的轉基因大豆占領。大豆這一仗,我們徹底失敗了。”
據《財經文摘》了解,中國這個大豆原產地從2005年起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僅2007年就進口大豆3400萬噸,占全球進口量的二分之一,是國產大豆的總量一倍還多。
大豆的教訓與抗蟲棉花的成功成了鮮明對比。
轉基因抗蟲棉經農業部批準自1997年始在國內進入商業化生產,截至2007年底,中國通過國家審定的抗蟲棉品種60個,推廣應用面積已達380萬公頃,當年占國內抗蟲棉市場份額的92%。
值得一提的是,擁有我國Bt-Cry1A基因自主產權的創世紀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和印度Nath Seeds公司聯合開發的6個抗蟲棉雜交品種,已獲準在印度3個棉花產區商業化種植,成為我國抗蟲棉技術走出國門的重要標志。
大豆和棉花的不同遭遇讓中國的科學家們警醒。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朱禎曾經表示:“孟山都和杜邦先鋒公司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轉基因技術,占領技術制高點以后,就使得中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在一個階段很難逃脫別人的束縛,因為核心技術、技術路徑掌握在別人手里。所以,如果一個國家的戰略眼光還沒有一家跨國公司長遠,注定中國轉基因產業要受制于人。”
迄今為止,中國已經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矮牽牛花、楊樹和木瓜,但尚未批準任何主糧轉基因作物。而據預測,到2020年,世界整個耕地面積的80%都將種植轉基因作物。
因此,黃指出,一定要抓住機遇,推進本土轉基因技術的發展。雖然中國總體而言與西方有差距,但由于轉基因技術本身仍處于發展期,特別是在第二代轉基因技術的研究上,中外起點差不多,這就要比智慧,比速度。
一個基因,一個產業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20多年的努力,中國已初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品開發等較為完整的自主研發體系,轉基因作物育種的整體發展水平在發展中國家處于領先地位,某些項目已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但同其他新技術一樣,轉基因在中國也面臨產學研脫節的命運。
據悉,在發達國家,轉基因技術發展主要的推動力是企業,政府只負責基礎技術,后期如安全性評估、田間實驗、示范推廣,都由企業來負責,兩者的投入比例大約在1∶3左右。
黃表示,由于我國所處經濟發展階段,市場化基礎比較薄弱,涉農的大企業數量少,實力也弱,全靠政府投入。因此,高技術與大資本的結合仍處于初級階段。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財經文摘》,更難的是政府監管和宣傳引導。
該專家表示,轉基因專項由農業部負責實施,這需要從單純管理轉基因安全的職能轉變到加快推進轉基因作物的產業化,農業部將面臨重要挑戰。
不僅如此,中國在轉基因方面的宣傳教育還比較落后。一些人對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心存質疑,而更多的老百姓對轉基因食品沒有什么概念,超市里轉基因食品的標識,一般消費者也很難識別。
事實上,中國政府對轉基因食品的標識,2001年就已經有了法規。
“我們的標識制度,是在當時背景下出于‘知情權’的考慮,現在反倒成為廠家的銷售手段,政府并沒有規定不是轉基因也要標識,所以廠家一搞,就意味著轉基因可能有問題,造成了消費者認識的混亂。”黃提出。
上述專家則表示,標識制度有好的一面,但如果宣傳、監管制度跟不上,就會出現問題,反而成為轉基因技術發展的障礙。
據《財經文摘》了解,美國70%的食品中含有轉基因成分,但這些數量超過3000種的轉基因食品都沒有標識。根據美國建國后形成的“實質等同性”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美國政府認為,如果轉基因食品同非轉基因食品的質量和外觀一樣,也辨別不出存在有害的東西,那就沒必要標識。
然而,歐盟總體趨于保守,對轉基因食品有嚴格的標識和管理制度。黃認為,轉基因在歐盟不僅是技術問題,還跟政治、貿易相聯系。美國希望把食品出口到歐盟,但是歐盟出于保護本國農業的考慮,以轉基因為綠色壁壘,抵制美國的食品進口。歐盟本身比較富足,與中國的國情不同,不能簡單把歐盟情況搬到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