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價策略實施后,聯邦快遞的銷售人員發現,大部分客戶對高價并不認可。現階段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的特點是,市場幾乎不分層次,所謂的高端市場非常有限。由于大量低成本的民營快遞活躍在市場上,絕大部分客戶已經習慣于使用低價格的快遞服務。在服務質量和時效能得到基本保證的前提下,價格成為快遞客戶最重要的決策因素。
意識到自己最初的定位和實際的市場狀況存有差距后,聯邦快遞展現了跨國公司靈活務實的一面。去年10年、今年年初和今年6月,聯邦快遞接連實施了三輪降價,尤以第三輪降價最為猛烈,很多線路的降價幅度超過40%。
目前,聯邦快遞國內快遞業務的價格已經低于郵政EMS,與民營快遞不相上下。例如,其“次早達”服務上海到北京1千克起價為21.6元,“次日達”18元,與去年6月份的資費相比降價幅度超過70%。郵政EMS上海到北京 “次早達”1千克貨物收費約30元,民營天天快遞公司的價格為15元。
市場人士稱,近期在華北、華東等地,聯邦快遞向部分大客戶進一步加大了優惠力度——在今年6月份最新價格基礎上再打7-7.5折。
欲虧三年
聯邦快遞一年前初入中國國內快遞市場時的失誤和當下的“成功”都顯示出,價格法術在中國市場格外有效,尤其是在成本高漲、同質化競爭的下游行業。
在龐大而復雜的中國國內快遞市場,價格是最有力的競爭手段。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原副會長李力謀指出,任何公司都講究節約,它們愿意選擇物美價廉的快遞服務,大部分公司對價格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快件的遞送速度。
過去的10多年中,民營快遞依靠低價侵吞了郵政EMS的大部分空間。現在,作為外資快遞公司的先鋒,以往極少低價競爭的聯邦快遞率先掀起了新一輪價格戰。
聯邦快遞中國區國內限時業務副總裁陳信孝表示:“通過提供更加優惠的價格,我們希望有更多的中國客戶能夠使用我們的服務,從而優化他們的供應鏈。”
陳信孝和總裁陳嘉良是推動聯邦快遞中國國內業務的兩個關鍵人物,他們分別來自臺灣和香港,以“深諳本地區復雜性”和低調務實著稱。本報曾多次聯系聯邦快遞試圖采訪上述兩位,但對方以處在緘默期為由拒絕接受采訪。
聯邦快遞的“優惠價格”,被業界認為是低于成本的價格,目的是搶占市場。據原聯邦快遞華東地區擔任操作總監、現任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的徐勇分析,聯邦快遞的人工成本和操作成本是民營快遞的3-5倍,加上前期的大量硬件投入,其國內快件業務無法盈利。
業內人士提供的數據稱,聯邦快遞每個省際快件的成本約為60元,以目前20元左右的收費、每天5萬票貨計算,每月的虧損額超過5000萬元。
包括聯邦快遞在內,全球的快遞和物流企業都面臨著成本高漲、增長放緩的共同挑戰。2009財年第一季度,聯邦快遞利潤銳減22%,為開源節流,該公司決定從明年1月開始,將美國國內和美國出口快件的費用提高6.9%。
在中國國內快遞市場,聯邦快遞的價格不升反降,并由此導致短期虧損。知情人士稱,聯邦快遞美國總部已經同意,允許其在中國國內快遞市場最多虧損三年。
2007年,聯邦快遞中國國內快遞業務的收入為1.35億元人民幣,僅占其2008財年20.75億美元運營收入的0.9%,即便大面積虧損,也不會對公司業績產生根本性影響。這也是總部同意其在中國放手一搏的原因之一,它看重的是市場份額,以及未來的增長空間。
按正常的規律,在虧損期內,隨著降價所引發的貨量提升,聯邦快遞的規模效應開始顯現,虧損會有所減少。這部分虧損,短期內可以通過利潤豐厚的國際快遞業務彌補,長期則可通過適度提價來實現扭虧為盈。
在中國市場,價格作為聯邦快遞控制業務規模和利潤水平的杠桿,多有應用。
徐勇分析說,聯邦快遞初入中國國內快遞市場時采用高價策略,一個重要原因是有意控制規模,因為如果規模過大而又不熟悉市場,服務品質便難以保證。隨著設施、流程的完善和對國內市場的熟悉,現有的軟硬件可以接納更多的貨量,同時在業績上也需要通過擴大規模來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時,聯邦快遞又一次使用價格杠桿,通過逐步降價來做大規模。
在國外,聯邦快遞同樣采用價格手段調控自己的業務規模。該公司去年7月將柴油燃料附加費降低25%后,其在貨運市場的份額獲得提升。聯邦快遞貨運部總裁道格拉斯·鄧肯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說,隨著人們認識到聯邦快遞的降價是長期的,這一舉措最終證明是贏得新業務的有力工具。
徐勇說,跨國快遞公司一般都是采用“先質后量”的打法,而很多中國企業恰好相反,通常是先不遺余力擴大規模,之后遇到問題時才被動地提升品質。
行業恐慌
聯邦快遞發起的凌厲降價攻勢,讓那些規模更大的老牌對手驚詫而又恐懼。
郵政EMS總經理袁國利對本報坦陳,聯邦快遞的價格對EMS形成了很大壓力。由于成本上漲,市場本應適當提價,但聯邦快遞卻讓價格走向了相反方向。
國內最大的民營快遞企業順豐速運一位高層說,如果聯邦快遞的低價策略長期實行,5年內國內快遞市場將發生重大變化,外資快遞公司將取代本土企業,主導國內快遞市場。
今年上半年,順豐速運虧損2000萬元,這在該公司15年歷史上是第一次出現。
2007年,中國快遞市場的產值約400億元,郵政EMS和順豐速運的收入分別超過90億元和40億元,遠超聯邦快遞1.35億元的國內快遞營業額。
短期來看,聯邦快遞大幅降價帶給對手們的沖擊,主要是沉重的心理壓力,而不是市場份額的迅速流失。他們擔心以聯邦快遞為先鋒的外資企業主導國內快遞市場后,郵政EMS和民營快遞公司會遭遇生存危機。
尤其是對于力量單薄的民營快遞而言,聯邦快遞的降價讓身處困境的它們更加恐慌,部分原因是在聯邦快遞的低價政策和“拉攏”下,已經有一些重要的大客戶流向了后者。
業界更大的擔心是,聯邦快遞通過虧損擴張獲得國內快遞市場主導權后,會像其在墨西哥和埃及市場那樣坐地起價,將整個行業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中國國際貨代協會快遞專業委員會一位人士透露,近期已收到多家會員企業對聯邦快遞的投訴,呼吁協會進行協調。同時,郵政EMS和一些民營快遞的高層也打破沉默,多次對“行業破壞者”聯邦快遞提出強烈批評。
7月25日,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到郵政EMS和順豐速運進行了速遞行業重點企業調研,內容之一便是聽取企業對聯邦快遞降價的意見。會上有企業主張,政府應對聯邦快遞的低價傾銷行為進行調查。
此前,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于7月2日啟動了物流行業產業損害預警機制。商務部2006年開展的《外資進入中國物流業的影響及其政策建議》課題研究建議,政府有必要進行物流業的進入規制,一方面防止外資企業壟斷某些領域,獲得超額壟斷利潤;另一方面防止外資企業通過掠奪性定價,摧毀中小物流企業。
據了解,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正在對快遞企業反映的問題進行調查核實,并向商務部和發改委有關部門提交了調查報告和情況反映,目前正在研究對策措施。未經證實的消息稱,國務院高層日前做出批示,要求政府部門進行深入調查研究,并進一步鼓勵扶持國有和民營快遞企業發展。
格局漸變
隨著外資、EMS和大型民營快遞企業的加緊進攻,聯邦快遞降價所推倒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開始出現:那些規模小、競爭力弱的民營快遞公司在嚴酷環境和激烈競爭的雙重擠壓下,正在被迫退出市場。
據了解,即便是曾經小有名氣的民營一統快遞、翔盛快遞,近期也已處于破產邊緣,而更多的作坊式民營快遞,已經無力面對高漲的成本和萎縮的市場。
一旦價格戰打響,大型民營快遞恐怕也難以長期堅持,因為它們既無政策支持,也沒有資金支撐。現在,它們已經想到了最壞的結局。
面對聯邦快遞的大幅降價,國有、外資和民營快遞企業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暫不跟進,盡管它們的提價計劃也已擱置。
“我們不會以降價來贏得客戶,除非市場確有需要。”德國DHL快遞大中華區總裁許克威9月8日接受本報采訪時說,中國的國內快遞市場存在不成熟的地方,DHL會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而不是盲目地采用降價措施。
“如果大家都盲目降價,會導致市場混亂,誰也不會在‘戰爭’中獲勝。”他說。
郵政EMS和部分民營快遞的高層也對本報表示,不會降價爭搶市場,而是要進一步提高服務質量,以留住現有的客戶。
事實上,這些公司不愿降價,并不是因為沒有降價空間。上海一家民營快遞公司的高層表示,與利潤微薄的同城快遞業務相比,省際快遞目前仍有不錯的利潤空間。它們在價格上按兵不動,主要是擔心卷入無休止的價格戰而讓自己難以為繼。
目前整個行業還沒有拉開價格戰的大幕。但誰也無法確定在聯邦快遞的攻擊性降價面前就能沉得住氣。
不過,德國DHL、美國UPS和荷蘭TNT這三家聯邦快遞在全球范圍內最主要的競爭對手,都在殊途同歸地加大開拓中國國內快遞市場的力度。DHL正在醞釀收購民營快遞公司,UPS投資1.8億美元在深圳建設亞洲航空轉運中心,TNT則收購了民營公路貨運企業黑龍江華宇物流有限公司,并計劃利用后者的公路網絡提供定時遞送服務。
在價格之外,聯邦快遞的對手們正在想盡辦法拓展自己的空間。EMS于8月1日推出了北京和天津兩地指定區域間上午寄、下午到的“京津當日遞”業務,盡管其價格仍高于聯邦快遞;順豐速運以前主要開展“24小時以內,20元以上”的快遞業務,但近期也已開始承攬 “24小時以上,20元以下”的業務。
“我們要增強抵抗能力,即便是‘死’,也要‘死’到最后。”一位民營快遞公司的高層人士說。
小調查
|
|
相關報道:
來源:經濟觀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