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楊 顥
國內純果汁市場的龍頭企業、香港聯交所上市公司、山東人朱新禮一手打造起來的民族品牌……所有由這一切堆砌出來的中國飲料行業“最后的貴族”的光環,隨著匯源被可口可樂的全資收購而迅速淡去。
收購消息傳出之后,一位法律界人士對記者如此感嘆:“又一個民族品牌淪陷了,新的收購,勢必帶來對整個競爭秩序的重構。”
事實上,這種“重構”的背景是,天府可樂、北冰洋、健力寶、樂百氏……一個個國人耳熟能詳的名字已經先后被外資收入囊中,國內飲料市場大半江山已改外姓。面對統一、康師傅營銷渠道的深入、“兩樂”多品牌擴張的成功,碩果僅存的本土飲料企業們步履維艱。
匯源不是第一個,當然也絕不是最后一個。
新格局
強者越強。這一點,在匯源被可口可樂收購之后更加表露無遺。
從1979年相繼進入中國開始,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便一直在碳酸飲料方面,牢牢地占據了絕對優勢。較早前的統計資料顯示,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的市場占有率分別達到57.6%和21.3%,二者之和接近80%。
而2005年至今,在碳酸飲料市場增長放緩之時,通過自主發展(美汁源)和收購匯源,可口可樂已在非碳酸占據有利位置。匯源曾預測,到2012年,果蔬汁飲料增長將快過碳酸飲料市場。
在低濃度果汁市場,可口可樂則憑借美汁源處于領先地位,而“百分百果汁”及“中濃度果蔬汁”這兩個細分領域,根據AC尼爾森報告,截至2007年底,匯源分別占據了42.6%和39.6%。其對手是,憑借2002年推出的“鮮橙多”迅速崛起的統一。
在這個新興領域,競爭遠遠比傳統碳酸業務來得更加激烈。
可口可樂公司先后推出美汁源及茶飲料;百事可樂已經耗資2.5億元,興建亞洲最大非碳酸飲料生產基地;康師傅也與日本伊藤忠結盟。而以娃哈哈、農夫山泉為代表的本土企業,也在積極開拓這方面市場。
無論是碳酸飲料還是非碳酸飲料,一個不可忽略的共同性在于,占據前三位的幾乎都是跨國巨頭,而且,集中化程度越來越高。在各排行榜中頻頻出現的身影,主要為四家:可口可樂、百事、康師傅和統一。
康師傅和統一率先進入茶飲料領域,在歷經了幾番大戰后,目前格局已經基本形成,統一、康師傅仍然占據龍頭地位,連同麒麟、三得利、雀巢等品牌,控制了國內茶飲料市場的很大份額。
瓶裝飲用水市場,似乎仍是本土品牌的領地。娃哈哈居首、農夫山泉、怡寶分別位居第二、第三,樂百氏第四。
但娃哈哈和樂百氏背后卻是,另一個在中國軟飲料市場舉足輕重的外資公司——法國達能。它的版圖中,包括了樂百氏、益力、梅林正廣和曾經的匯源。
小調查 |
相關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