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原中國糧油第一案:特殊油商王偉(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 16:13 財富時報
特殊油商王偉 目前,天津中盛的實際控制人王偉已被通緝,而其法定代表人、董事長陳寶和負責銷售、中轉業務的副總經理白長敏已在警方控制中。 據知情人士稱,陳寶系王偉的發小、同學;而白長敏早在王偉入主天津中盛前即在天津中盛供職。 依照香港中盛糧油(1194.hk)于2007年6月6日發布的公告,香港中盛糧油將天津中盛全部股權中的60%、25%及15%分別轉讓給上海譽宸、香港譽和及浙江協凱,總價達3200萬元。 至此,天津中盛實際已脫離了中盛集團公司,其實際控制人即為在江浙市場上“頗有名氣”的資本弄潮手——王偉。 以王偉在2007年入主天津中盛的時間長短看來,其在國內糧油市場還稱不上老手,但由于他深諳資本運作,很快引起了糧油圈里各方人士的關注,成為糧油圈里“玩油賺錢”的商人。 入主天津中盛之初,業內就已發現天津中盛經常采用“低賣高買”的手法進行短期融資,“今年開始,這種情況更加頻繁。”天津某油脂商稱。 而預售客戶油品一事早已不是新聞,若不是此次東窗事發,這種“玩油賺錢”的方式可能還會持續下去。業內都知道這種(短期融資)的生意長不了,早晚要出事。 “王偉很野。”在浙江投資圈內,王偉的投資風格頗有名氣。消息人士告訴記者,身處民間信貸盛行的江浙一帶,王偉早年曾經染指民間信貸(地下錢莊)業務,后投身房地產。將天津中盛收歸麾下后,其諳熟的民間信貸業務有了更加暢通的渠道:即通過短期獲得代理公司的墊付款和預售客戶儲油的貨款進行借貸業務,進而獲取暴利。 上海一家私募基金負責人告訴記者,天津中盛這次這么大的窟窿,可以初步判斷,因為是同一個實際控制人,因此之前的油和倉單可能都是虛擬的。“王偉只是把這個天津倉庫變成自己的融資工具。” 據了解,天津中盛預備售出之時,有意的買家包括國內大型油脂企業,甚至外資(合資)企業,但由于大規模企業往往“審核嚴格、經歷過程繁瑣”,終未能成功。最后,王偉以相對低價勝出,解決了香港中盛糧油的燃眉之急。 低成本的入主,再加上天津中盛本來不錯的物流、人員和經營資質,從此,天津中盛為王偉“玩油賺錢”提供了更直接的平臺。 很快地,業內就將天津中盛和浙江協凱定為利益一致的行動團體,“通過浙江協凱買油會更加謹慎,基本上輕易不會和它們做生意。”國內某油脂企業人士稱。“他們是不安全的供應商。” 不過,新班底下的天津中盛也有自己的“促銷”妙法,通常售價每噸比市場價低100元,由此吸引了不少中小客戶的眼球。而他們此舉的目的也很明顯,是為了套現,而不是經營糧油貿易。 由于需要持續資金流轉,天津中盛需要不斷地“預售”和“補貨”(進口),這對棕櫚油的進口形成了“持續需求”,也給了馬來西亞市場的棕櫚油價格莫大的提振,以至于讓圈內想穩步做油的中小企業很難在國際市場拿到更為滿意的價格。 行業人士稱,2007年國內油脂行業進口棕櫚油約為500萬噸,同期天津中盛全年進口量為30萬-40萬噸,約占行業整體份額的7%。如此計算,全年進口額則在30億元上下,如果采取“預售+促銷”的模式進行套現,再投入實際控制人慣用的資本領域,個中收益不言自明。 該人士簡單估算,即使只是10%的回報(民間短期融資成本會更高),也是個不小的數字。更何況2006年以來,在證券市場的牛市行情下,“這種形式獲得的絕對是暴利。” 中盛系疑惑 盡管從股權結構上看,天津中盛早已和香港中盛糧油毫無關系,但有意思的是,被王偉旗下公司收購后,天津中盛的名號卻并未變更且一直延用至事發。 作為國內精煉油的巨頭,中盛糧油在期貨市場上曾經頗有名氣。 中盛集團1998年成立,總部在香港。集團旗下有4個全資控股公司。產業涉及糧油生產加工、國際貿易、中轉倉儲、港口分銷等業務以及投資、IT、生物化工、汽車倉儲等多種領域。“未來5年內,中盛集團將成為以糧油產業為龍頭的多元化的國際集團。” 如果說到中盛集團以及中盛糧油的掌門人,就更不陌生了。現任集團總裁廉華,在2004年福布斯大陸富豪榜上,以0.79億美元資產排名第197位。 “廉華估計算是運氣最差的,當年要上市,上市了就得公告自己的期貨虧損,結果一下子就再起不來了。”一位對早期中盛糧油熟悉的期貨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沒有2004年10月12日在香港交易所上市,也許今天中盛糧油的日子會愜意許多。 但是,上市后一年,中盛糧油就因為在美國芝加哥(CBOT)大豆和豆油期貨合約上做錯方向而導致巨虧。據知情人士透露,中盛糧油在早年間風光時期賺了錢,也投資了一些固定資產,其中包括天津中盛。 由于投資了實業,這與中盛糧油早年的純貿易事務截然不同,固定資產的損耗和日常經營成本支出都加重了集團運營負擔。2006年,兩家地處鎮江和東莞的大型精煉廠相繼轉手他人,2007年,天津中盛亦被出售以緩解集團資金緊張局面。現在中盛糧油“只是個殼而已”,業內人士如此評價。 從2006年6月至2007年5月,香港中盛糧油一再披露,由于中國及國際食用油市場出現不利狀況,上市公司總資產產生重大損失。出售旗下資產,已成為集團公司套現的最有效方法。 此前,2006年3月和6月,香港中盛糧油分別向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出售了其核心資產——中盛糧油(東莞)和中盛糧油(鎮江)兩大精煉廠。 曾為香港中盛糧油的子公司,彼時的天津中盛主要經營食用油精煉及分提業務。出于集團需要,天津中盛最終難脫轉讓命運。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