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國資主業攻略(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5月13日 14:33 上海國資
輕工控股的浮沉 《上海國資》記者 武孝武 輕工控股從擁有眾多明星企業到最后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旗下的眾多企業分屬不同行業,無法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主業 實際上,上海國資突出主業早有端倪,輕工控股集團的重組即是一例。 輕工控股成立于1995年12月,由原上海輕工業局和原上海第二輕工業局合一改制而來,是經上海市政府批準上海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授權的國有資產運營機構。公司注冊資本為38億元人民幣,被授權管理的國有資產總額達115億元人民幣。下屬32個公司(集團)、直屬企業,由各子公司投資及由控股公司投資委托子公司管理的企業有572家,研究所、學校、培訓中心8所,其中中外合資合作企業達179家。 輕工控股擁有一大批名優產品和著名商標,在國家認定的196個“中國馳名商標”中,上海有30個,上海輕工占了15個。還有 41個商標被評為“上海市著名商標”,有60個產品被評為2001年度“上海市名牌推薦產品”。包括9家上市公司:上工股份、第一鉛筆、海立股份、ST永久、白貓股份、大盈股份、上海家化、鳳凰股份、上海梅林。 其中上工股份生產的縫紉機、永久牌自行車、第一鉛筆生產的中華牌鉛筆,都曾經代表著上海工業的輝煌,風行全國。海立集團、上海家化集團也是上海國資國企改革成功的典范。 不過,輕工控股的輝煌背后是嚴重的資金缺乏。由于輕工控股所屬企業大多數處于競爭性行業,技術門檻較低,民資、外資企業對其市場沖擊較大,加之歷史負擔沉重,企業發展需要的資金缺口較大。 為了幫助下屬企業解決問題,輕工控股竭盡所能。僅從2000年到2002年的3年時間里,輕工集團累計完成屬地化企業195家,占產權制度改革企業總數的58%,1327家注冊資金500萬元以下的小企業已經完成了產權多元化改造,40%凈資產1000萬元以上的大中型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改制完成。職工人數也從最初的40余萬下降到了10余萬。通過1999年到2003年的改革,輕工控股的經營效益明顯好轉,從原來的全行業虧損變為年盈利10億元,銷售收入也從1999年的300億元增加到了2003年的430億元。有數據顯示,輕工控股的現金流中有92%被用于幫助企業解決歷史問題,但仍然是杯水車薪,捉襟見肘。 2003年以后,隨著上海國資改革重組風生水起,輕工控股即將被重組的消息也不時出現。2004年,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市區聯手,抓大放小”國資國企改革戰略決策,輕工控股共有22家子公司放小屬地管理。而備受矚目的上海家化、海立集團和白貓集團等企業則屬于“抓大”的對象,仍在輕工控股旗下。同年11月,光明食品集團組建成立,輕工控股持股93.14%,而這一國內食品業的超級航母的基礎梅林正廣和和冠生園集團、光明食品都是原屬輕工控股的企業。 2006年上半年,輕工控股所持有的光明食品集團股權轉入上海市國資委,上海家化的國有股權轉入大盛,海立集團與白貓股份的國有股權轉入上海電氣集團。2007年7月,白貓集團的國有股權再次劃轉,由上海電氣集團轉入徐匯區國資委。輕工控股也轉由光明食品集團托管。 回顧輕工控股的沉浮史,不難發現,輕工控股從擁有眾多明星企業到最后退出歷史舞臺的主要原因不在別處,正是由于旗下的眾多企業分屬不同行業,無法形成有核心競爭力的主業。 以輕工控股的主要企業論,上海家化屬于化妝品行業,海立集團屬于機電行業,梅林正廣和屬于食品行業,這完全是不同的行業,相互之間沒有多少關聯性,在市場上也沒有多少相互間的支援,更談不上聚合在一起形成競爭力。反觀輕工控股解體后各家企業的歸屬,上海家化的股權轉入大盛,而大盛本身只是投資型企業;海立集團轉入上海電氣旗下,可謂得其所宜;而將飲料、食品行業的企業聚合成為光明集團,煥發出新的活力。 此外,上柴股份在2007年9月底由上海電氣轉入上汽集團,也明顯帶有上海國資按照產業鏈對企業進行梳理的意味。對同一產業鏈上的企業進行重組整合,以打造完整的產業鏈,增強主業競爭力,這已經成為上海國資國企做強做大主業的一個重要特征。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