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紡織服裝業面臨大考:人民幣升值 出口放緩(3)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1日 02:49 中國證券報-中證網
李質仙表示,國外棉價快速上漲,內外棉價差擴大,在我國棉花存在“硬缺口”的情況下,進口棉價格優勢的喪失將加劇國內棉花的供求矛盾,預計國內棉價在未來仍將持續上漲。 如果說棉價走高是紡企的“舊痛”的話,那么勞動力成本的壓力則成為企業不得不面對的“新傷”。新勞動合同法的實施堵住了許多用工漏洞,將直接帶來用工成本的上漲。紡織業是我國勞動力低成本競爭的典型代表,自此,紡織業或許要告別“低用工成本”時代,必將給企業帶來沖擊。 內需市場拯救 我國是紡織服裝生產大國,更是出口大國,紡織服裝貿易順差對全國貿易順差的貢獻率達58.63%。對于以外向型企業為主要構成的紡織服裝行業而言,出口環境直接決定著行業景氣度。 然而近兩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內需求逐步放大,內需成為紡織服裝業新的利潤增長點。今年在出口環境日益惡劣的情況下,內需市場能否成功扮演拯救紡織服裝業窘況的角色?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8年1月份,CPI同比上漲7.1%,而八大類別中的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1.9%,其中,服裝價格下降1.9%;2月份CPI同比上漲8.7%,衣著類價格同比下降1.4%,其中,服裝價格下降1.6%。自2007年4月份起,在CPI同比不斷攀升的情況下,而八大類別中的衣著類價格同比卻在逐步下降。 衣著類上漲乏力的狀況令不少人士擔心,紡服企業為了消耗庫存不惜犧牲價格,在成本上升、提價困難的背景下,內需市場是否也將淪為企業盲目競爭的犧牲地。 不過,業內人士對此卻有不同看法。國泰君安李質仙分析,2007年我國衣著類商品零售總額平均增幅達到28.7%,遠高出同期16.8%的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平均增幅;盡管CPI中的衣著類價格指數在2007年持續下降,但更加直觀反映企業收入變化的衣著類產品的出廠價格增幅卻始終保持在1%到2%之間,2008年1月的同比增幅達到2.2%,服裝產品呈現出“價量齊升”態勢。 他表示,2007年大型零售商業企業服裝類產品價格指數始終保持在100以上,最高達到142,這個指數代表中高檔服裝,而CPI中的衣著類居民價格指數主要代表大眾消費,這兩個指標出現背離,反映出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大眾對于中高檔商品的消費逐漸增加,對于廉價商品的需求在減少,這一趨勢在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過程中仍將持續。與普通服裝相比,品牌類服裝將更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而具有自主品牌和銷售渠道的服裝類企業將在未來必將贏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