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碧桂園:超越的年代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11日 03:40 第一財經日報
8 超越的年代 走過2007的漫長時光,楊國強終于邁進了2008。過去這一年,也許是他生命中最長的一年。 按照碧桂園2007年12月的公告,“2008年初在建建筑面積1500萬平方米,預期2008年和之后新報建及開工的可建筑面積為1600萬平方米。這些產品平均開工一到兩年后可以達到交付條件。”以這樣的速度,碧桂園已有的土地儲備將被迅速消化。 在做碧桂園報道的這段時間,記者不斷問自己,在事實和數據之外,你有自己的判斷嗎? 現在,讓我忠實地把思考的過程呈現給讀者。 第一個階段,質疑。 這些質疑,以及相應的調查,形成了《第一財經日報》對碧桂園“囤地”的多篇報道和嚴厲的社評。我們問:“這家大型房地產企業經得起公眾的推敲嗎?” 第二個階段,反思。 當記者詳細閱讀有關法規和房地產歷史資料,在業內廣泛采訪,并親自到“國華”、“國良”慈善學校隨機組織座談后,對碧桂園的商業模式、社會貢獻和利益相關者價值有了客觀認識,對“強人”楊國強的善良、樸實、勤奮有了較多了解。雖然有天時地利的助益,但碧桂園和楊國強的成功不是天上掉餡餅;其獨特的商業模式雖然受到不少質疑,但是合法合規的,是在陽光下的;碧桂園的盈利能力,既源于這種模式,也是為消費者提供良好產品與服務、對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有正面作用的合理回報。可以說,對碧桂園的探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記者對民營房地產開發商的印象。 由此記者想到,中國經濟的成長與活力,離不開企業家精神,離不開企業家群體。今天中國公司在全球市場的價值表現,也與創業代企業家的作用不可分離。2007年,我們看到阿里巴巴成為全球主流商業價值的一部分,看到平安保險成為比利時富通集團的第一大股東,看到堅持自主研發的比亞迪不屈不撓地在香港上市,也看到了碧桂園強烈帶動的讓中國資產享受“中國溢價”的那一刻。馬云、馬明哲、王傳福、楊國強們,和柳傳志、任正非、王石們一樣,都是中國商業的驕傲,他們創辦的公司都是中國競爭力的體現。當我們習慣于從總體上肯定中國商業成就的時候,為什么在微觀層面,對企業家個人財富的增長,更多時候還是缺乏平常心,往往不由自主就開始為富不仁、牟取暴利、斂財失德等方面的假想、推斷和道德批判? 比爾·蓋茨多年為世界首富,微軟每年官司纏身,美國媒體也批評微軟的壟斷,但我們看不到民眾對他的財富說三道四。財富越多麻煩越多質疑越多,這不是健康的社會商業倫理。只要守法經營,取財有道,應該說,財富越多越好。民富是國富的縮影。創造財富是分享財富的前提。中國出現更多更富的陽光富人,不是社會的恥辱,而是時代的進步。如果我們不能在心理上完成對“不患寡而患不均”傳統的現代超越,那么中國商業發展的社會心理土壤就很難容納越來越大的企業、越來越富的企業家。 對中國的創業代企業家,對那些主要依靠勤奮努力、為顧客創造價值、對利益相關者負責的企業家,我們應該給予歷史性的解讀。以今天的尺度衡量他們的歷史問題,也許無須寬容,但應理解;應當糾偏,但不能偏激;訴諸道德,更要回到法律;倡導慈善與責任,但更應通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治建設,使得企業家的預期長期化、固定化,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新動力,實現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這才是企業家造福社會之本。 在中國從傳統發展觀向科學發展觀的轉型中,中國商業發展的土壤正在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許多習慣了舊的土壤的樹木也面臨遷移的要求。但這種樹木的大遷移,不能簡單地割裂歷史,把原有的根系和上面的土質統統清除干凈。在生命體的移植中,只要不是腫瘤和毒素,一些舊的習慣和路徑依賴不妨“且行且去,徐徐除之”;更重要的是創設健康明朗、標識清晰的新環境,讓滄桑之木也能更加蔥蘢。 第三個階段,審視。 當記者把思路再次切換到社會的立場,站在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立場,又深切感到,中國的民營企業和富豪階層,迫切需要自我反思,迫切需要領會社會經濟轉型的深刻性,迫切需要增強對“公共性”和“社會性”的理解,而不是委屈冤枉,失落焦慮,對前途失去信心。 和整個中國變遷的方向相一致,中國的商業環境也在深刻變革——從粗放的、不計社會成本的、扭曲資源等要素價格的、投資拉動的、地方政府和政策驅策的、唯GDP和政績導向的、急功近利的、不顧長遠的、財富分配對資本利益傾斜的商業環境,轉向集約的、體現社會成本的、要素價格不受扭曲的、內涵增長的、依靠法治的、關注國民福利的、立足長遠的、更能體現社會公正的商業環境。此時此刻,讓我們向那些富豪榜前列的房地產富豪們探問—— 面對這沉默的大地,你是感恩時代垂青,還是覺得才具獨有?那令土地升值的真正動力,是這個時代無數人辛勤勞動所積蘊在土地深處的無形財富,還是你的個人眼光?面對這大地,你有無敬畏? 2002年之后這輪房價、地價的上漲,使整個房地產行業一派風光,利潤遠超“中國制造”的微薄所得。你的財富增長,主要是靠優質產品的供應所帶動,還是靠社會需求的爆發所帶動? 在這片土地上,曾經棲居的農民哪里去了?和你累積的財富相比,他們在信息不對稱和權利不對稱條件下,獲得的那種一次性補償,你是否覺得已經足夠,甚至心安理得地認為你還在造福他們? 這不會言語的土地,急于發展的官員,習慣忍讓的民眾,在過去的很長時間,為了支持近功速效的發展,對那些市場經濟的先行者們,都給予了扶助和支持,降低門檻,靈活變通,小錯不糾,既往不咎。中國富豪的原始積累速度世界領先,與此不無關系。俗話說“大富由天”,在中國發展的特定階段,“天”不僅是指鼓勵創業致富的政策環境,持續增長的經濟環境,也是指社會成本低估和要素成本扭曲的環境,正因為土地、資源、環境、勞動、資金等價格偏低,在客觀上有助于創業者以較低的成本起步與發展。龐大的國有和集體存量資產的戰略性重組,也釋放出前所未有的財富增長機遇。對這樣的“財富生成方式”,你有何知覺?有無內省? 在沒有開征資本利得稅和遺產稅的今天,中國富豪階層的資本利益可以得到更多擴張和延續。從社會的角度看,你覺得這公平嗎?美國最富有的人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反對取消遺產稅,他們認為遺產稅可以鼓勵人們為慈善事業捐款,“不鼓勵財產繼承有利于社會財富的公平分配”。那么,你考慮過分享與共贏嗎? 一面要求法律保護私有產權,要求政府愛護、民眾理解,一面又在追求變通利益,習慣隱秘操作,這兩者之間的內在矛盾,你又何以解釋? …… 這些問題也許苛刻,問題的根由也非只在企業一方,但對土地這樣的無法再生資源,難道我們不應該有更深切的追問嗎?我們在價值關懷上可以無動于衷嗎? 一個漠視商業利益的仇富社會當然不是中國發展的選項,同樣,一個喪失社會成本意識、缺乏對公共性、外部性的理解、因而失去社會向度的唯利是圖的商業族群,不是社會的福音,而是社會的隱患。 真正具備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一定會注意到中國商業土壤與社會成本的變化,并主動給予建設性的回應。今天中國所倡導的社會公平與正義,不是要剝奪富人,不是要回到“一大二公”,而是社會經濟向著更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方向的偉大轉型。 第四個階段,超越。 在招股書上,1997年被作為碧桂園“元年”,而2007年的風雨,也許是碧桂園十歲的最好禮物。如果經歷這場風雨,使社會更準確地了解碧桂園,使碧桂園更深刻地體察社會的精神變遷和商業環境的變遷,這場風雨就創造了價值,而不是一陣新聞的煙云。 在這個時刻,楊國強需要的,不僅是來自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更是要以博大的胸襟勇敢地直面過去,以深刻的內省尋求未來發展的精神資源。碧桂園的路徑并未偏離我們時代的主流方向和精神話語,楊國強十年前悄然先行的慈善事業也表明,他的內心有感恩,有責任,他明白要與社會和諧相處就必須讓社會從自己的財富中有所獲益。但是,僅此并不足夠,必須做出超越。 在記者看來,碧桂園的超越之路,首先是要在房地產開發中更加嚴格地遵循法律法規,在合規性上向業界最高標準看齊,決不在法律邊緣游走;其次是要以基業長青的要求,優化公司治理,從“高盈利的生意”邁向“可持續的、受尊敬的公司”。碧桂園真正的挑戰,不是市場變化,不是國土資源部,不是新聞媒體,而是它自己形成的高度依賴創業家個人的路徑。 盡管碧桂園被納入多項重要的市場指數,但是研究發現,碧桂園上市后股價的漲幅遠低于主要可比對手,如萬科、雅居樂和富力。記者認為,這一差異即是碧桂園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折價”體現。和競爭者相比,碧桂園對某一個人的依賴最大,而萬科對某一個人的依賴最小。 同時,記者也發現,外部政策和環境的風云變化對萬科這類公司的影響總是最小,而碧桂園只是因為一些新聞報道就引致如此大的風波,主要不是“不懂媒體關系”的原因,而說明碧桂園的經營模式本身容易受到政策影響。碧桂園享受地方土地開發收益的這一“利”,亦是其易受政策和地方官員關系影響的一“弊”。 包括碧桂園在內,已經有,還將有很多民營房地產企業上市。他們中的不少把融資作為第一目的,或許很快就有新的名字代替楊惠妍的位置;也有房地產上市公司的高管說,上市是從良的過程。以記者之見,上市最值得關注的是IPO中的P(Public),即公共性的“公”,公眾公司的“公”,公告的“公”。 當一家公司上市,當公眾投資一家上市公司,它就不再姓“私”而姓“公”,它的許多行為就不再是私密而要公告。公共投資者希望他們投資的公司是健康的,永續的,透明的,向善的,負責的,對他們誠信的,和社會友好相處的。他們不只關心某個季度年度的每股盈利數字,還關心達至盈利的方式能否持久和可以信賴。這就需要公司更好地理解社會的主流價值方向,把自身的商業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有機結合;需要公司的治理、團隊建設、文化更符合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而不是更符合強人能人的行為邏輯;需要公司不忌諱和回避公共目光的審視,而勇于和公共的視線交流對視。一個成功的公司可以憑借強人之力,但一個偉大的公司不可能維系在個人身上;一門賺錢生意可以來源于某種商業模式,但一個受尊敬的公司,一個基業長青的公司更依賴文化、制度,以及文化制度保證下的創新能力和對環境的高度適應力。 而在這些方面,善良而自信的強人楊國強,一直在高速運轉、來不及歇息的碧桂園公司,都還不能給人確定的答案。除非他們愿意挑戰自己,超越已有的成功和行之有效的模式。 這是追求和諧社會的年代。企業與社會,需要良性互動,不斷內省,不斷和解。 這是科學發展的年代。只有深切地理解新時代的社會性和公共性,才有可能重構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與中國社會的關系。正是在這樣的視野里,碧桂園標本有著更寶貴和深長的意義。研究它,理解它,反思它,鞭策它,不是為了毀滅,不是為了辯解,是為了借鑒與創造。 這是深刻變革的年代。是通過變革走向偉大,也只有變革才能偉大的時代。 這是超越的年代,是面對大地,面向未來,企業和社會共同實現超越的年代。 天不負我輩,我輩安負天!?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