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重構鐵西區:百億級企業胎動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8日 11:40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湯白露 實習記者 隋新 ·編者按· 國家“十一五”規劃確定了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在這四大經濟區域中,東北因為在過去50年內建立起典型的資源支撐型經濟,改革步履沉重艱難。 8月初國務院批復的《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給東北老工業基地復興劃出了航道。 2007年國家全面啟動了新一輪重工業化進程,沈陽鐵西區的變遷,正是沈陽計劃將振興東北的戰略深度推進到國際產業鏈的意圖折射。 鐵西新區合并重組意圖何在,重組后存在哪些問題?該區企業單體改造轉變為區域整體重構、從封閉式的改造轉變為升級式的改造有何方法?該區企業從單純資金輸血轉變為向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有何路徑? 借鐵西工業區將啟動新一輪聯動創新、重新洗牌的契機,本報策劃此組稿件,以窺視“振興東北”的新路數。 在邁向“世界級裝備制造業航母”的征途上,各類東北概念紛繁蕪雜。直到8月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才一錘定音地決定了振興東北的“舵向”。借此契機,東北加速行動。 “東北振興看遼寧,遼寧振興看沈陽,沈陽振興看鐵西”,這是在“振興東北”方略中的一個共識。 此前的6月26日,沈陽市委、市政府宣布正式將鐵西區與細河經濟開發區合并重組。同時,國家發改委授牌該區為“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制造業發展示范區”。 “雙示范區”有多重意義。其一,鐵西區既是“裝備制造業示范區”,也是“振興東北示范區”;其二,該區是遼寧裝備制造企業最密集的地區,其最新變化代表了遼寧裝備制造業走向復興的坎坷路徑;其三,沈陽市委試圖以行政區劃體制改革為突破口,借鑒德國魯爾工業區整體搬遷經驗,欲以“鐵西制造”的名片效應點燃振興東北的潛能。 但目前東北老工業基地復興,缺的不是融資概念,不是社會資源,而是領軍的“百億企業”。 “2007年談東北振興,應該從尋找百億企業開始,東北重工業積累了幾十年,不誕生百億企業群落,與其地位不相稱。”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重新定義”鐵西區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公室主任張國寶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大鐵西是一個潛在的投資熱點,但還沒有成為一個世界級的熱點,這才是我們的最終目標。” 參照德國魯爾工業區整體搬遷經驗,沈陽市委市政府計劃把鐵西新區建設成東北地區裝備制造業實力最強、企業單體規模最大、企業數量最多、產業集中度最高的城區,以避免與東北其他城區在產業方向上“重復建設”與“同質競爭”。 至此,鐵西新區產業定位重新定義為,專注于建設裝備制造業的示范基地。 “關于振興東北的各種方案有幾十種,現在回想起來,這么多說法混淆了視聽,也對當地決策層造成了猶豫不決的陰影。”遼寧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廣林表示,《東北地區振興規劃》出臺后,鐵西新區有了準確的航道可供參照。 合并后的“大鐵西”由鐵西老城區、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張士出口加工區、化學工業園區、冶金工業園區5個區域構成,面積擴大3倍。目前工業總產值達到700億元,計劃2010年超過1000億元。 根據鐵西區政府的統計顯示,該區規模以上裝備制造企業247家,目前從老城區搬遷到經濟開發區的大中型企業已有210多家。 雖然新鐵西進一步明確了與國際產業鏈對接的“航道”,從產業規模上解決了量與能的問題,但尚未找準與國際產業鏈對接的整體方案。《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畢竟只是一個綱領性文件,而不是當地企業的操作方案。國務院振興東北辦公室有關負責人表示,“這套(整體操作)方案被分解到其他具體措施中去了,至于是否有必要重新形成一個總體操作方案,還有待于研討。” 該人士還指出,目前沈陽市政府正在聯合有關方面重新制訂鐵西新區的總體發展規劃,估計下半年將出臺。 百億企業的“硬傷” 按照重組的長遠規劃,鐵西新區的百億元企業名單中,包括了機床集團、北方重工集團、遠大集團、沈鼓集團、北方重工、特變電工沈變等20家。其中欲在5年時間內實現此目標的有沈陽機床、北方重工、沈鼓集團、特變電工沈變等8家企業。 遺憾的是,目前鐵西新區尚無企業年銷售額過百億。根據公開資料,2006年沈陽機床年銷售額約77億元,北方重工約70億元,沈鼓集團為56億元。這3家龍頭企業都列出了創建“百億企業”的時間表。其中,沈陽機床與北方重工計劃在2008年率先突破100億元。 自身缺少資本積累的東北企業,要想進入一個爆發式的增長,需要通過股權重組引進戰略外資。現實的矛盾則是,在強勢的行政調控以及滯后的大型國企傳統觀念面前,東北企業改制的自主創造性比華東、華南地區更薄弱,遭遇的外部阻力更大。 沈陽鼓風機集團、沈陽機床等相關負責人都對記者表示,“沈陽是個很特殊的區域,政府一方面給予企業很大的自主經營權,但是總體而言,無論是企業改制還是外部投資環境整合,都以政府決策為主導力量。” 解決之策或應如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隋永濱所言,“沈陽組建三至四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百億大型企業集團,條件已經基本成熟。關鍵問題在于,國企改制重組應該進一步向企業自身放權。”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東北培育“百億企業”的速度落后于其他地區,主要是歷史遺留原因。其一,東北大型國企基本上是國家某個部委的下屬企業,行政色彩使企業改制速度緩慢;其二,上下游產業鏈的配套不足,各企業長時間單打獨斗,未能形成區域協同效應;其三,同類競爭企業多。只有合并同類項,進行資源重組,才能產生過百億的超大規模企業。 “百億企業不是簡單地追求規模龐大的外殼,而是為了整合資源快速切入全球產業鏈。”梅新育表示,雖然東北地區“單打冠軍”不少,但是缺乏工程總承包能力的“團體冠軍”,區域內產業集群也遠未形成。 鐵西區委書記李繼安表示,“企業規模弱小決定了中國企業很難與跨國大公司進行抗衡,振興中國裝備制造業需要造就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鐵西區正在往這方面努力。” 就現有基礎而言,鐵西新區作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裝備制造業示范基地,確實有著發展總承包企業集團的行業基礎。如,沈鼓集團整合了沈陽氣壓機、沈陽水泵及原沈鼓集團三家企業,形成了全球最大的風機企業集團;沈陽機床集團所屬多家子公司重組后,又并購昆明機床、德國希斯機床等企業,有望邁進世界前三大機床集團行列。 區域整體重構 問題是,沈陽如何找準與國際產業鏈對接的“突破口”?“鐵西制造”如何融入全球產業鏈、參與全球產業分工? 沈陽方面給出的解決方案為,以鐵西區合并為主體建設“沈西工業走廊”,同時重點發展“6+2”的產業格局——即數控機床、通用石化裝備、大型專用機械、輸變電、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等6大產業;還將培育冶金設備、化工機械2個新產業。 值得關注的是,鐵西新區在擴大區域面積的同時,也在不斷把新型裝備制造業向沈陽的西部延伸,可進而通過“沈西工業走廊”影響沈陽乃至整個東北地區。 按照專業分工原則,兩百多家裝備制造企業次第列陣,構成綿延幾十公里的工業長廊——沈西工業走廊。東起鐵西三環,西至遼中縣城,南起渾河,北至秦沈高速,規劃總面積850平方公里,建設以裝備制造業為主體的重化工業基地。 “這次鐵西新區合并重組,基本思路是將企業單體改造轉變為區域整體重構、從單純的資金輸血轉變為產業升級。”李繼安透露,鐵西區正在改變企業幾十年來“大而全、小而全”的生產方式,在工業園區內形成上下游協作有序的裝備制造產業集群,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 據了解,2007年鐵西新區計劃新開項目302個,總投資413億元;直接利用外資5.6億美元,同比增長21%,連續三年居沈陽市之首。截止到目前,共有30家世界500強企業與83家跨國公司入駐鐵西區。 企業越密集,對外資就越有吸引力。“我們的計劃是,企業不出鐵西、不出沈陽,就可以完成裝備制造業的配套生產。”李繼安說。 但擴建后的鐵西新區,在管理上還需與國際化接軌。鐵西區內多家開發區如沈陽經濟開發區、張士開發區、細河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彼此隸屬關系尚不清晰。最關鍵的是,真正的管委會空缺,與華東、華南的經濟開發區相比,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仍然停留在統計資料數據等行政功能上,對于企業融資發展,未發揮多大的推動作用。
【發表評論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