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沃爾瑪布局中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0日 11:08 《中國商界》雜志
文 / 本刊記者 張亞平 “全球化不是你想不想要的問題,而是你什么時候要的問題”。 ——托馬斯·弗里德曼 2007年初春,內地零售業并購大戰迫不及待再次上演。 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2月27日宣布,經中國商務部批準,沃爾瑪將購買中國好又多商業發展有限公司35%的股權——該公司正是全權運營中國大陸107家好又多超市的經營者。雖然當事方行事低調,但因為全部金額可能涉及10億美元,所以此事還是被譽為“中國零售業的第一大并購案”,引起了業界的眾多關注。 業界人士擔心,沃爾瑪——好又多將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的零售實體,盡管短期內在營業規模方面還不至于占據國內零售業主導地位,但很有可能掌握零售行業采購價格的話語權。在外資大鱷布局中國的趨勢日益明顯的形勢下,國內有關部門不能再“心中無數、研究不夠、調控乏力”,亟須建立符合國情的并購行為評價體系和評價標準,并盡快出臺《反壟斷法》,約束大零售商可能的壟斷行為。 零售業并購戰已日趨白熱化 “沒有一個國際零售企業會忽視或輕視中國這個巨大市場。”法國家樂福華東區公共事務總監于劍這樣評價中國市場在零售商心目中的地位。 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零售業經營額增長幅度達到16%以上,位居十大流通業之首。商務部預計,2006年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實現十年來最大增幅,2007年可能再增長13%,消費品零售總額有望達到8.6萬億元。 剛剛過去的2007年春節黃金周,中國消費市場再創紀錄: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200億元,同比再增15%。中國市場消費力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生長,“80后”一代將成為支撐中國未來幾十年消費規模擴張的重要群體。受此激勵,中外資零售業為爭奪市場資源而展開的兼并擴張,也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 2005年7月,控制著百安居的英國翠豐集團宣布收購全球第四大建材零售商“歐倍德”的中國業務,拉開新一輪密集的外資搶灘零售市場大戰。 此后的2006年,并購大戰風起云涌:1月,法國家樂福與中國臺灣“樂購”接手劉永好旗下的“樂客多”位于上海、南京等城市黃金地段的7家門店;5月,北美最大的消費電子零售商“百思買”,以1.8億美元收購國內第四大家電連鎖商江蘇“五星電器”51%的股權;12月,美國“家得寶”1億美元收購國內三大建材超市品牌之一的“家世界”。幾乎同時,英國TESCO以3.5億美元增持“樂購”40%股權,從而達到了對“樂購”90%的絕對控股…… 2006年內資零售巨頭也不甘其后,在資本積累初步完成的同時,并購與拓展也開始提速。典型的案例是北京零售商物美集團貫穿全年的收購步伐:去年2月,“物美”斥資3.7億元收購北京超市連鎖企業美廉美。兩個月后,“物美”重拳出擊西部,以1.7億元收購西北上市零售企業新華百貨。9月,“物美”再斥資12億元收購江蘇時代超市50%股權。至此,物美在全國的門店數量增加近100家。 一份來自安永的最新分析報告稱:中國零售業并購浪潮將5年不退。報告指出,目前中國零售業整合度僅有20%,遠遠低于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中國零售100強企業的市場占有率僅為10%,市場呈嚴重分散狀態,需要強大的整合力度。 然而,簡單的規模擴張遠不是零售商健康發展的全部內容。在中外資零售業大舉并購、拓店的同時,零售商虧損、關店的消息也隨之傳來,業內人士對零售業發展的隱憂浮出水面。 業內人士預測,沃爾瑪收購好又多35%股權,勢必引發新一輪的兼并擴張浪潮。就在沃爾瑪宣布收購好又多的同時,來自馬來西亞的零售品牌百盛商業稱,2007年將于中國市場再開五家大型購物中心,“為實現經濟增長平衡,中國經濟重心將進一步從投資及出口向國內消費轉移,特別在可支配收入急增的情況下,零售業將成為強勁經濟表現的主要受惠者。”百盛集團稱。 托馬斯·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指出,“全球化不是你想不想要的問題,而是你什么時候要的問題”。對內地的零售企業而言,今天零售業的全球化浪潮也不是本土企業想不想要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正視如何應對的問題。 沃爾瑪與好又多漸進式姻緣 在白熱化的零售業并購浪潮中,沃爾瑪與好又多的“聯姻”傳聞已有3年之久。然而,到2006年底,當時雙方的有關部門仍然低調回應,解釋“這只是傳言”。 好又多的主要股東誠達集團是首批到大陸投資的臺資企業,在內地的投資總額現已超過20億美元,主要集中在塑膠、電子等行業,投資好又多超市只是其中的一個多元化產業。 業內人士指出,誠達集團投資“好又多”從一開始就注定了其要“賣”的結局。初期,為了搶占網點資源,“好又多”自1997年在廣州開設第一家店以來,在國內34個城市“跑馬圈地”共開設了107家門店,擁有員工31000多名。根據商務部公布的2005年連鎖企業經營情況統計表,“好又多”位居第十五名,年銷售總額132億元,成為內地連鎖分店數量最多的外資商業企業。但由于“好又多”開店初期就一味追求數量,造成門店面積有大有小、經營質量參差不齊、產權關系復雜等問題,門店數量雖然最多,但利潤卻相對較差。 知情人聲稱,好又多的總體發展思路就是,在中國內地迅速開店,占據有利的商業旺地,然后尋求被并購后獲利退出。“這在整個零售業界已經是公開的秘密”。 雖然好又多董事長于曰江曾一再表示“在內地的投資是為了做一番事業”,但業內人士的分析也趨同于前述內部人士觀點,他認為,投資連鎖賣場是臺灣人在新興市場培育的一顆“金蛋”。“他們先進入內地開設連鎖超市,等到市場成熟后,再把大規模連鎖超市網絡高價出售給外資巨頭,以賺取豐厚的利潤。”這位分析人士說。 早在2002年末,業內就曾傳出家樂福將收購好又多的消息。到2003年初,更有消息稱,好又多銷售隊伍可能與家樂福銷售隊伍合并。其時,關于好又多將被家樂福收購的傳聞一度鬧得沸沸揚揚,成為2003年零售行業的一大看點。 到2004年底的“出售”版本中,主角從家樂福換成了沃爾瑪,有傳言稱,沃爾瑪與好又多有買店協議。雙方約定,一旦好又多開滿100家門店,便進行整體收購。 事實上,從首次曝出收購傳聞之際,“好又多”方面對外界就從沒有承認過自己要出售的消息。不過,有意思的是,否認得越厲害,傳聞反而越多,媒體的興趣也越大。而且,幾乎是每隔一段時間,有關“好又多”將被并購的消息就會周期性地“喧囂”一陣。 據介紹,沃爾瑪前期提出第一階段只是收購好又多31家直營店,而這是好又多最優良的資產,剩下的門店將會使好又多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最終的結果使雙方陷入談判的僵局。 從今天的結果看,沃爾瑪看似做出了巨大的讓步,事實上它使用了“以退為進”的策略。該策略既是其“漸進式策略”的延伸,同時又保證了“進可攻,退可守”。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既然好又多不愿單獨出售狀況好的門店、沃爾瑪又不可能收購產權不清的門店,那么沃爾瑪暫不提收購門店,以收購股權的方式同樣可以達到終極目的,至少可以保證好又多不可能落入他人之手。其二,“好又多”必須對其非直營店的產權進行清理、整改,清理整改完成后,沃爾瑪才會增持至控股或100%收購。這里包含了兩層意思:首先,“好又多”的整改成果必須得到沃爾瑪的認可;其次,沃爾瑪可能全部收購,也有可能只是增持到控股。其三,沃爾瑪第一階段只是收購了“好又多”35%的股權,后續收購期有3年之久,如果出現意外,沃爾瑪即使退出也不至于遭受太大的損失。 沃爾瑪一位人士透露,股權轉讓完成后,“好又多”將保持名稱不變。雙方合作后的第一步,是成立一個團隊對“好又多”的各個門店進行評估,探討資源優化的具體方案,包括門店協同,在商品采購、物流配送等方面進行整合等。 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由沃爾瑪首席行政長官孟永明領銜的一支評估團隊已經進駐“好又多”,并由孟永明擔任“好又多”首席運營官。但目前尚未有“好又多”人員參與到沃爾瑪的團隊中。 好又多集團董事長助理、新聞發言人何德來拒絕向記者透露收購金額和未來增持的時間表。而此前《華爾街日報》等媒體報道,沃爾瑪的出價在10億美元左右,最終將在3年內100%控股。 業界認為,這項并購對雙方都是“各取所需”。在去年年底之前,沃爾瑪新開店鋪仍受到相關政策約束,收購“好又多”將獲得優質網絡資源,擴大市場份額,使其在華門店數量一舉超過長期領先的最大對手家樂福。 沃爾瑪中國十年謀變 沃爾瑪無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公司,據2007年4月27日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發表的2006年全世界零售業調查報告指出,沃爾瑪(Wal-Mart)2004年到2005年的營業額是2870億美元,業務規模是最接近競爭對手法國超市集團家樂福(Carrefour)的3倍。 在更加細分的行業:普通商品和雜貨零售,沃爾瑪的銷售額超過了其主要競爭對手Target、Sears、 Kmart、 J.C. Penney、Safeway和Kroger銷售額的總和。 然而,近年來沃爾瑪在亞洲市場的情形不容樂觀,先后退出了日本、韓國、印尼、香港等市場。因此,德勤的報道還指出,在中國、印度和俄羅斯這樣的新興市場的業務是否成功,將直接挑戰沃爾瑪的領導地位。 沃爾瑪1996年進入中國,并定下了在中國實現1000億美元的銷售目標,同年第一家沃爾瑪購物廣場以及山姆會員店在深圳開張。以后,沃爾瑪立足于深圳,堅持郊區化的發展戰略,以強大而高效的物流配送系統為支撐,交叉發展沃爾瑪購物廣場、山姆會員店、社區店三種業態。但因過于謹慎,使其長期以來禁錮于華南市場,始終未能完成全國的擴張布點。相比同期進入中國的家樂福,依據上海的有利地理為中心,以合資、租借等方式靈活地向全國進行布局,截至2004年底基本完成了全國布局,分店達到53家,而沃爾瑪分店僅有39家。 銷售業績方面,2004年沃爾瑪以76.3億元的銷售額,名列中國零售榜第20位;同期家樂福卻以162.4億元的銷售額高居外資零售企業榜首。此外, 2005年上半年銷售業績也同樣證明了這一點,家樂福上半年銷售額為102.3億元,沃爾瑪僅為47.3億元,不及前者銷售收入的一半。這對于連續四年作為全球第一大企業的沃爾瑪、2004年2800多億美元的全球銷售額明顯不相稱。 沃爾瑪進入中國市場10年,但錯失許多發展良機。2005年之前,出于對民族零售業健康發展的保護需要,中國政府曾經對于外資零售業進入中國在股權、地域和數量三個方面進行了嚴格限制。2005年起,外資零售企業的擴張速度加快,截至2007年年初,沃爾瑪在中國市場擁有的門店增至73家,其中68家購物廣場、3家山姆會員店和2家社區店,但這一數據遠遠低于其競爭宿敵家樂福在中國的93家門店。加之零售業的優質網點資源日益稀缺,使得沃爾瑪在中國市場乃至亞洲市場的戰略目標實現顯得遙遙無期。 業內人士認為,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表現,與它世界五百強之首的地位不太相稱,如果說,早期沃爾瑪的中國戰略還比較謹慎,那么,在中國這個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零售市場面前,選擇并購這一更為靈活的方式來加快擴張速度是明智的舉措。 分析沃爾瑪進入中國10年的路線,業內專家認為,沃爾瑪在中國開店的策略正在做新一階段的調整,之前是以商業地產的模式進行,比如在北方和大連萬達合作開發,而在深圳和深投資聯合開發項目,這種推進模式是國外成熟商業地產的操作手法,但是發展速度慢。 所以,進入新一階段,沃爾瑪首要解決的就是店面覆蓋面的問題,而收購成熟的店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這從沃爾瑪更換中國區總裁已經透露了這個信號。分析好又多107家店的店址,可以清楚地看到,好又多開店最多的廣州和成都,正是沃爾瑪中國開店版圖的空白處。 “網點布局是超市品牌在中國市場贏利的最重要影響要素。” 商業地產及商業運營分析師林戈稱,這不僅體現在商業氛圍和消費水平的支持上,也體現在市場占有率對供應商的吸引力上。“家樂福在上海古北、碧云、世紀公園和陸家嘴四大消費中心擁有三家分店,為其在上海的收益做出了巨大貢獻。相比之下,沃爾瑪上海布局遠沒有這樣成功。”一位商業分析人士介紹,“這和兩大品牌進入市場的時間有關。” 另外,因渠道占領的程度不同,超市品牌與供應商的博弈也形勢各異。“目前,超市盈利的重頭除了銷售收益外,還有供應商進場費,甚至供應商貨物占款。這意味著網點越多,供應商對其依賴性越強,進場費越高。”林戈介紹。“多種因素推動下,在中國市場網點優勢不強的沃爾瑪很可能通過收購現有超市品牌的方式接手現成物業,快速達到擴張網點布局的目的。” 沃爾瑪第一階段收購好又多35%的股權,據悉收購金額約2億美元,按照這樣的比例估算,好又多全部交易價格才不到6億美元。總之,不論后期結果發展如何,沃爾瑪以2億美元獲得好又多1/ 3以上的股權,占到了資金上的優勢。 時間上,沃爾瑪獲得了35%的股權,暫時至少可以穩住好又多,但在外界看來,好又多已經貼上了沃爾瑪的標簽,以后除了賣給沃爾瑪,好又多不可能再賣與他人;另外,只要好又多一天不整改到沃爾瑪收購的要求,沃爾瑪就不會履行其收購剩余股份的義務,時間一久,好又多是不賣也得賣給沃爾瑪。至于后期的交易金額,恐怕還有待商量。 外資零售巨鱷壟斷之憂 沃爾瑪和好又多的聯姻無疑將產生一個零售業“巨無霸”。業界人士擔心,屆時沃爾瑪—好又多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零售實體,盡管短期內在營業規模方面還不至于占據國內零售業主導地位,但很有可能掌握零售行業采購價格的話語權。 國美和蘇寧的霸權正在改變整個家電(零售)行業的生存狀態,這種情形已經引起了一部分人的高度關注。但相比之下,這種霸權在沃爾瑪的力量面前幾乎微不足道。從某種意義上講,沃爾瑪已經改變了整個美國經濟的運行方式,并在對全球的經濟產生自己的影響。當然,這種力量建立在實力的基礎之上。 沃爾瑪在面對供應商的時候可以享有十分強勢的話語權。如果沃爾瑪認為一個商品的定價應該是多少,那它就應該是多少。他們找來供應商,告訴他們:“去年你的商品價格是……今年的話,我們認為你們應該削減成本使得它的售價是……”供應商可以說“不”,但同時還有無數別的供應商在對這個位置虎視眈眈。 零售業一位資深人士評價說,沃爾瑪并購好又多,可能控制商品流通命脈,并帶來市場壟斷、采購壟斷、渠道壟斷等多重意義上的壟斷。通過主宰終端進而控制上游,甚至可能會威脅到我國的經濟安全。 事實上,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大規模零售商,近年來逐漸開始扮演中國國內以及出口市場的基準定價者的角色。由于其采購規模巨大,可以把10塊錢的東西壓到5塊錢,其他的采購者也就以此為基準,上浮1~2元。廣交會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沃爾瑪的采購價格成為其他采購商的參考。這對中國的外貿產生了負面作用,價格越壓越低,上游供應商利潤空間都受到擠壓。 業界認為,在一定程度上,目前國內零售業的局面是中小超市“補貼”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巨鱷。供應商不惜虧本也要擠進沃爾瑪、家樂福的采購渠道,視之為提高知名度和打品牌的最有效手段,因為這意味著其產品和生產流程得到了國際企業的認同。這種認同甚至比政府部門的認同更有價值,中小商場、便利店、小賣部等傳統渠道都追隨這些大零售商進貨,他們才是供應商真正的利潤來源。 專家指出,在發達國家,一般都有控制大型零售商壟斷行為的法律法規。如美國針對超市店大欺廠、向供貨商提出種種條件、要求供貨商交進場費等情況,制訂了《羅賓遜波特曼法案》,規定對有可能壟斷市場的商家,不許向供應商收取進場費,不許向供應商要求特殊折扣及不合理費用。還有一些國家對大店、小店的營業時間做出規定,要求大型購物中心和大型超市的營業時間不能過長,為便利店、中小型超市提供生存空間。 2005年至2006年,外資在包括賣場、百貨、家電等專業店在內的多種零售業態此起彼伏的并購、拓店狂潮,也引起中央有關部門的重視。 “中央有關部門曾就此召集了專家和業內人士低調研討了這一輪新的并購熱潮。”一位參與了研討的上海專家稱。 經過幾輪的論證,多數專家的結論是:外資的大舉并購并不會影響所謂的“經濟主權”,這一觀點已經得到包括商務部、上海經委等中央和地方部門的認同。“相比于重工業、制造業而言,決策層認為零售業規模較小,且極為分散,不存在危及經濟主權的可能。” 專家稱,目前決策層的觀點是,在繼續堅持零售業對外開放的基調下,加強在財務審計、稅收待遇方面的政策制定水平和監管能力,同時鼓勵打破地方保護主義,加強內資零售企業的市場化競爭,以盡快適應市場,并成長壯大。 但專家們仍然擔心,擁有了黃金位置的先天優勢之后,外資零售商在中國的日子自然是更加有滋有味,日益壯大的市場份額,勢必成為向上游供應商漫天要價的“籌碼”。 專家們強調指出,外資在我國肆無忌憚的掠奪式經營,根源在于我國在商業立法上嚴重滯后,缺少一部類似于《商法》的上位法以及《大店法》、《專賣法》等眾多的商業子法。用健全的法律制度去規范企業,才能給外資、內資企業一個公平競爭和經營的環境,也符合全球慣例以及加入WTO時的承諾。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