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首臺國產特大機組在三峽右岸電站投產發電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10日 20:24 新華網
新華網宜昌7月10日電(記者 江時強 李志暉) 利用世界一流的“中國造”水電機組開發清潔的水能源,是幾代中國人的夢想。現在,這已變為現實。10日10時51分,中國首臺國產化70萬千瓦水電機組在長江三峽右岸電站投產發電。 在10日舉行的交接儀式上,中國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楊清宣布:“國產26號機組順利通過72小時連續試運行,各項運行參數達到設計要求,滿足合同條件。”這臺高50米、重7000噸、最大出力80.4萬千瓦的特大水電機組,由哈爾濱電機廠有限責任公司獨立制造并擁有部分知識產權,中國葛洲壩集團施工安裝,實現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戰略目標。 到明年底,由哈爾濱電機廠和東方電機廠設計制造的三峽工程另外7臺同規模國產水電機組將陸續投入運行。 楊清說:“26號國產機組在水電設備兩項關鍵技術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水輪機新型轉輪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6號機組轉輪在三峽電站已投產的16臺機組中運行最穩定;二是國產發電機的空冷技術不亞于國外水冷技術,線棒之間溫差不超過4攝氏度,線棒本身溫差不超過3攝氏度。” 他說,26號機組已經通過了72小時試運行,下一步將面臨制造工藝和全面質量的考核。 三峽工程共裝設32臺70萬千瓦機組,總裝機容量為2240萬千瓦。三峽機組是目前世界上容量、直徑、重量最大的機組。業界普遍認為,26號機組的投產,是中國政府依托重點建設工程提高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水平這一目標下所取得的最新成就。 在長江上建造水壩防洪發電的想法始于上世紀20年代。但是中國水電機組設計制造水平一直未能突破32萬千瓦,比國際水平落后30年。為此,中國政府決定采用市場化手段,通過技貿合作引進先進技術,然后消化吸收、自主創新,實現大型水電機組制造的國產化。 1996年6月,中國三峽總公司對外宣布三峽左岸電站一次采購14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當時,全世界投運的70萬千瓦大型水輪機組只有21臺。面對三峽工程這塊誘人的“蛋糕”,中標的國外制造商完全響應了招標文件的規定:中國制造企業分包份額不低于總價合同的25%;投標者必須向中國制造企業轉讓技術,并培訓中方人員;必須由中國制造企業為主制造2臺機組。 1997年秋,采購合同簽字,法國阿爾斯通和瑞士ABB組成的供貨集團中標8臺,哈電參與合作制造;加拿大GE和德國伏依特、西門子(VGS)聯合體中標6臺,東電參與合作制造。國內兩家企業分包額大于合同總價30%。而三峽工程為實現這個使國內大型水電裝備制造廠商受益的技術轉讓條件共支付了1635萬美元。 從最初的分包“配角”,到左岸14號和9號兩臺機組國產化率分別達71%和85%,再到100%國產機組誕生,中國企業走過了8年攻關歷程。 對于國產機組的成本,國家審計署今年對三峽工程的審計報告說,“與進口機組相比,8臺國產機組共節省投資3.56億元”,平均每臺機組節省4450萬元。近幾年內,中國將有150臺三峽容量級的水電機組投入制造安裝,可為國家節省投資上百億元。 中國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曹廣晶說,中國下一步將在三峽地下電站、長江上游的溪洛渡、向家壩中采購安裝32臺70萬至75萬千瓦的大型機組,繼續推進中國重大裝備國產化進程。中國水電企業將與國外同行在一個更大的市場空間內展開競爭與合作。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