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內憂外患 國產電視劇海外銷售不敵韓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 02:13 第一財經日報
李亞馨 《喬家大院》和《宮》,一部是央視2006年的年度大戲之一,一部是韓國MBC電視臺的青春偶像劇,兩部同樣在各自國內熱播的電視劇,在海外市場卻遭遇到截然不同的待遇。 “《喬家大院》我們整個海外發行的收入還不足100萬美元。”第13屆上海電視節的“電視節目海外銷售研討會”上,《喬家大院》的制片方之一,北京中視百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彭娜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然而,《宮》一劇卻為MBC僅在東亞和東南亞市場就收回近500萬美元的版權。 《喬家大院》僅是近幾年來中國劇在海外尷尬境遇的一個縮影。“外銷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低。”北京慈文影視制作有限公司(下稱“慈文”)總裁馬中駿無奈地說,“照現在的情況發展下去,恐怕今后我們的電視劇走出去的會更少。” 外患:“韓流”是個分水嶺 內地劇曾經有著輝煌的過去。資料顯示,早在1994年,《三國演義》就以每集8000美元的價格將播映權賣給香港亞視,臺灣中視則以12000美元一集的價格購得播映權。 但從2004年左右起,市場開始逆轉,韓劇逐漸蠶食內地劇的海外市場份額,到如今幾乎占據了一半的海外市場。然而因為整個海外市場的總量并沒有放大,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便是內地劇的一落千丈。 “其實在‘韓流’之前,華語區幾乎是由內地劇和港劇平分天下,曾經一度內地劇還威脅到港劇的份額。”馬中駿告訴記者,以臺灣市場為例,在內地劇的黃金時期,每年有近5000集的內地劇銷往臺灣,但去年在臺灣地區播出的內地劇才500集左右。 在收購價格上,內地劇和韓劇的價位也不可同日而語。將電視劇版權引進到臺灣銷售的臺灣緯米企業總經理胡冠珍表示,現在他們收購內地劇的價格,基本上每集最高不會超過1.5萬美元,而韓劇的單價卻至少能在2萬美元以上。“但大部分情況下的收購價格會更低。《金粉世家》曾經還被開出幾百美元一集的收購價格。”廣東強視影業傳媒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游建鳴憤憤不平地說。 在與韓劇的“正面沖突”中,內地的影視制作機構也幾乎是沒有還手之力。“那年慈文剛進入印度市場,正好韓劇也初進印度。韓國某家知名電視臺就直接告訴印度當地電視臺,不僅免費提供劇集供他們播出,同時,韓國企業還付錢購買電視劇播出期間的電視臺廣告。”馬中駿說,這樣一來,他們就根本沒有任何的競爭優勢。 馬中駿所遭遇到的韓國電視劇近乎“送了還貼錢”的方式,其實是韓國政府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一系列舉措之一。 從1998年,時任韓國總統的金大中提出“文化立國”的方針后,韓國政府還專門成立了韓國文化內容振興院,不僅以無息貸款和獎勵基金這樣的特別資助和支持的形式,來積極推動本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此外,該機構還專門以約5700萬美元的年預算來推動影視文化產品的出口,并在中國北京、中國香港和新加坡設有辦事處。 一位韓國的版權代理商告訴記者,免費將韓劇送給海外電視臺播放,并且還帶動韓國企業以廣告方式來給予支持,便是韓國政府在最初推廣韓劇的階段所采用的手法之一,目的在于將韓國推向海外,讓海外市場了解韓劇,進而對韓劇產生依賴。 如今,韓劇超過50%的贏利均來自海外市場,每年來自海外銷售的收入就達1億美元以上,而內地劇近兩年的海外銷售總額(含港臺地區)卻只在1億元人民幣上下。“大部分還根本談不上海外銷售。” “過去,戛納國際電視節門口最大的廣告牌是美國的,但現在去看,全是韓劇。”馬中駿說,由制作公司“死撐著”的內地劇海外銷售,難以撼動有著強大政府和企業背景的韓劇。 內憂:政策不一 兄弟離心 在北京中北電視藝術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長、著名導演尤小剛看來,造成如今“賤賣文化”現狀,韓劇只是外在因素,歸因到國內,政策的不穩定和整個行業的浮躁情緒才是對外弱勢的根本。 “一直以來我們的海外銷售都是以古裝劇為重頭。但我看到的是,對內政策的不穩定,造成對外發展就沒有持續性。”談到政策問題,尤小剛的情緒很激動,“例如,有關部門要求限制古裝劇的政策,導致現代劇題材空前增多,整個屏幕充斥的都是人性丑惡和爾虞我詐。但國內現實題材的電視劇卻并不討好海外市場。” 韓國一方面在大力向外推廣韓劇,但在其國內實施的卻是一種文化保護,嚴格限制其本國以外的電視劇的引進和播出。“韓劇只是一種單向輸出,但我們的反應慢了。” 馬中駿也認為,國內的相關管理部門缺乏對市場的調控能力和一套有效的預警系統。“盡管我們有審片制度,但只要政治上無差錯,這樣的劇一般都可能通過審片。再加上相關部門的導向性多變,這只‘看不見的手’就沒有起到很好地調節市場供求的作用。” 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內電視劇盲目投資的浮躁現狀,也是導致內地劇“精品少”,不能在國外市場形成規模效應的直接原因。 尤小剛告訴記者,就以劇本環節為例,很多制作機構的老總們都不會自己來看劇本,只是讓手下一些編輯來審劇本,而一些編輯根本就沒完整地看過劇本,只是憑個人感覺來決定劇本的取舍。“劇本是根本,要是這個根本都壞了,怎么還可以拍出好劇?” 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節目代理部營銷總監程春麗表示,國內很多的制片人根本就還沒有認識到海外銷售的重要性。一部劇只是在拍好之后再來看能否銷售出去,在劇本和制作過程中,并沒有針對性地融合海外市場所歡迎的元素。 “制片人如果要同時考慮滿足國內和海外需求的話,制作費用就會變得龐大。”馬中駿認為,在目前國內各級電視臺布局造成電視劇收購價格壟斷的局面下,制作公司沒有議價能力,就只能依靠減少投入來降低制作成本和風險,這樣一來,市場向簡單、粗糙化的方向發展也就成為不爭的事實,這也正是為什么近期以來欄目劇和情景劇流行的原因。 此外,國內制作公司和發行公司各自為陣的態度,也是內地劇在海外銷售中很難取得較高購買價格的主要原因。“為什么別人會給《金粉世家》提出幾百美元一集的出價?很簡單,之前有制作公司賣過這個價,別人就會感覺你內地劇只值這個價格。”業內人士表示。 Observation記者觀察 “中國風”何時勝“韓流” 內地劇并非不敵韓劇。2002年,《還珠格格》被韓國SBS電視臺引進,創造了極高的收視率紀錄,使得SBS不得不播到一半就改在深夜時段播出。 “其實從我們電視劇的制作本身而言,在全國年產量高的情況下,仍然脫穎而出的那部分優秀劇是肯定不輸于韓劇、臺劇、港劇的。”馬中駿告訴記者,在這屆的戛納國際電視節上,TVB的制作總監曾對他說,大陸的武俠劇、歷史劇的制作水平已經是亞洲市場上最好的,只要有這樣的項目TVB都希望能與他們合作。 “但我們缺少的是與這些海外電視播出機構的直接對話和溝通。”彭娜說,這也是為什么《喬家大院》在海外發行方面“做虧了”的原因。由于是一家新成立的制作公司,他們不清楚《喬家大院》在海外市場可能的市場價值,只是將海外版權賣給中間商版權代理機構,再由代理機構轉賣給海外電視臺。“但版權代理機構為了保持收益,卻往往將版權的收購價壓得很低。” 實際情況也正是如此。有數據顯示,目前國內海外發行渠道的75%以上是制作機構采取和中間商洽談的模式進行。 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總裁助理陳梁認為,由此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在國內市場反映還不錯的長篇劇,到了一些不喜歡長篇劇的市場上就并不受歡迎;或是原來為每天連續播放而制作的電視劇,到那種每周播一集電視劇的市場上,原有的劇情安排和設置也不適合了。 “內地劇其實不乏好劇。但這段時間播一個好劇,做出影響來,之后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同類型的好劇繼續來鞏固市場,這樣就很難做了。”韓國SINKOR電視節目公司總裁呂昭寰表示,“如果在《大宅門》推出之后,接連將《喬家大院》這樣的好劇連環炮一樣地打出去,‘中國風’才能‘刮’起來。”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