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國減排責任真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0日 11:19 經濟觀察報
本報記者 張沉 北京報道 在富國造成了全球變暖的事實面前,國際輿論卻在說中國不承擔溫室氣體的“減排”責任。這讓李高十分氣憤,他6月7日對本報說:“發達國家工業發展對氣候變暖負主要責任,而不是發展中國家。” 李高是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副研究員,也是6月4日公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以下簡稱《國家方案》)起草人之一。 這天,世界最發達的8個國家正在為全球變暖問題的方案爭吵。其中主要障礙是美國的態度,但國際輿論說,“中國不減排,美國不行動”。 李高說,全球聚焦于中國最近兩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等一些問題,沒有看到造成全球氣候變化的歷史原因,顯得有些偏頗,特別是中國公布《國家方案》以后這種情況更是嚴重。 事實上,中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成員國,并沒有游離于國際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之外,只是中國對氣候變化有任務但沒有量化指標而已。 中國減排責任真相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報告顯示,過去半個世紀氣溫變化超過90%的可能性是由人類行為特別是化石燃料引起的。而在這個過程中,發達國家完成工業化進程消耗了大量化石燃料。全球變暖也是全球氣候災難更加頻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這也是為什么李高認為富國要承擔全球氣候變暖主要責任的原因。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潘家華研究員說,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需要一個過程,西方國家用了100年左右。預計中國到2030年才能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到那時才具備完成規定量化減排的能力。 潘是國內氣候變化研究專家,也是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作者之一。IPCC是一個政府間機構,主要任務是對氣候變化及可能對策進行評估。 《國家方案》發布會上,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馬凱說,中國將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納入經濟可持續性發展總體規劃中。 李高說,在氣候變化問題上中國已經走出了一大步,這些年中國通過政策制定和調整,溫室氣體減排量已經遠遠超過了《京都議定書》中規定的締約國的約定的減排量。 上述的這次八國會議終于在6月8日達成妥協。這份被稱為“被淡化的協議”說,同意“認真考慮”德國等方提出的關于到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降低50%的建議,并一致認為有關談判應在聯合國框架內進行。 “被淡化的協議” 上述 《京都議定書》1992年開始締約。文件規定,各締約方應在公平基礎上根據各自的能力承擔有區別的責任,因此,這份文件只規定了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的量化指標。 現在,全球發達國家中只有美國和澳大利亞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而美國是全球第一溫室氣體排放國。 由于 《京都議定書》2012年就將到期,這次八國峰會上,德國準備了新的協議文本,希望本屆峰會能就在2009年之前達成一項溫室氣體減排的新全球框架協議達成共識。 6月8日,經過艱苦談判后,各方達成協議。德國總理默克爾當天表示,這是目前八國能夠達成的“最佳妥協方案”。 這被認為是一份 “被淡化的協議”。世界自然基金會發言人馬丁·希勒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美國尚未根本改變自己的立場。 分析人士認為,美國主要是出于經濟利益考慮,如果僅按《京都議定書》設定的排放標準,美國要為超標部分支付的費用可能超過1000億歐元。另外,美國是希望把中國和印度也拉進來,為自己減壓。 科技部全球環境辦公室副主任呂學都說,中國現階段還是發展中國家,還沒有能力執行,量化減排是“小馬拉大車”想拉也拉不動。 呂學都是中國CDM(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主要牽頭人之一。CDM是《京都議定書》建立的機制之一,在這種機制下,通過購買減排配額等方式,發達國家可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承諾,而發展中國家由此獲得實施減排項目的資金、技術。目前,中國進展“比預想的好”。 世界知名救援組織樂施會不久前發表報告,呼吁富國應為全球氣候變化埋單。樂施會說,不發達國家自身排放量不大卻成為最大的受害者。發達國家至今以援助形式向全球49個最不發達國家,提供資金總數僅約4800萬美元。 來源:經濟觀察報網
【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