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流動兒童的上學夢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27日 11:05 中國經濟周刊 | |||||||||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崔曉林/ 北京報道 上學,對一些孩子來說,仍是一個簡單但卻遙遠的夢。 2月21日,一股自西伯利亞而來的冷空氣使轉暖的北京城再次寒霜重現。晚8時,北京豐臺區南苑機場已被夜色籠罩。一陣“咔咔”的金屬撞擊聲自遠而近,32歲的李二庫騎著破
李二庫的“家”,是每月花450元租來的。三間瓦房早已破敗不堪,屋里并不比外面暖和多少。昏暗的燈光下,李二庫的母親正在做晚飯,兒子聰聰則趴在被窩里看電視。“太寒酸了,您別見笑。”他尷尬地和記者打著招呼。 李來自甘肅省農村。剛來京時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妻子王素蘭在蔬菜批發市場給業主“看堆兒”。那時5歲的聰聰整天泡在菜場里。2003年夏天,李二庫用積攢的錢買了一輛三輪車,每天早出晚歸拉活兒掙錢。 生活似乎有了好轉,但好景不長。去年冬天的一個傍晚,出去買菜的妻子被汽車撞倒,司機開車逃逸,妻子在送往醫院的途中撒手人寰。李二庫因傷心過度,患急性心肌炎住進了醫院。病還沒有好利索,就出院了。 李告訴記者,出事后,母親從老家來到北京,幫他照顧家和孩子。“本來打算回老家,可家里的那兩畝灘地上已經建起了水電站,沒有地種。”由于李二庫患有心肌炎,稍稍累著點就犯病,所以,收入大不如從前,加上經常吃藥,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孩子的學費成了問題,八歲的聰聰因此仍未上學。 “這兩天,孩子天天抱著書包往窗外看,他不說我也知道,他想上學。”聰聰的奶奶說。 “近8萬名流動兒童難入學” 來自國家教育部的有關資料顯示,目前,散落在北京市各個角落的外來人員子女已28萬多人,其中80%以上是農民工子女。 據估算,目前我國外來流動人口中學齡兒童有200萬左右。有調查表明,這些來自農村的孩子們,作為進城務工者的第二代移民,他們很難再回到農村的土地上。 北京宣武區紅蓮小學校長張培新剛去過輟學學生的家。學生家長指著自己安在工棚里的家對她說,“你看我,就這些家當,哪有錢讓孩子上學。” 北京市教育局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官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2005年9月,共有20萬流動兒童走進了課堂也就是說,盡管當時北京市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仍有近8萬名流動兒童沒有學上。 《北京日報》報道稱,北京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數量從2000年的9.8萬人,上升到2005年底的28萬人。市教委提出2006年公辦校接收來京務工農民子女就讀目標,其人數將從20萬增加到23萬,占28萬流動人口子女的80%強。但一直以來,北京農民工子女失學率的數據,卻鮮見披露。 孩子家長的經濟賬 公辦小學的借讀費,使王女士負擔孩子上學舉步維艱。她不知道孩子上中學時怎么辦。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官方網站顯示,小學生每學期規定繳納的借讀費標準為200元。學校應每學期收本學期的借讀費。 “實際上,公辦學校的收費要遠遠高出這個數字,快上不起學了。”37歲的王女士來自四川。她有兩個孩子,11歲的二兒子跟他們在豐臺鎮的一所公立小學讀四年級。 王女士的工作是鐘點工。她的月平均收入為400元左右。她的丈夫是裝修工,月平均工資為不足2000元。 王家每月的基本支出構成如下:房租550元/月,買菜400元/月,生活用品200元/月,孩子零用錢100元/月,雜費300元/月,每月寄回老家500元。 “這沒有算上孩子的學費和借讀費,以及別的偶然支出。另外,孩子的學費為380元每學期,但各種學習班的費用就要400元每學期,”她說。 《北京市對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實施義務教育的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流動兒童少年在本市公辦中小學借讀,學校可按照有關規定向其收取借讀費和相應的雜費。對家庭確有困難的學生,學校應酌情準予緩交或減免借讀費,但由于用詞含糊,在執行中顯得軟弱無力。 《中國經濟周刊》在走訪宣武區的幾所公立小學時了解到,據宣武區教委的有關規定,農民工子女不但可以免交200元的借讀費,而且學費也將減免50%。可即使這樣,仍有不少農民工子女上不起學。主要問題出在審查、核實環節,手續繁瑣,可操作性不強。 “相關的宣傳工作也做得不到位,大多數農民工并不知道有這樣的好事。”新世紀實驗小學的一位教師說。北京市教育部門同時規定,特困生可減免包括書本費在內的所有學雜費用,但遺憾的是,全部減免的特困家庭,僅限于持本地戶口者,也就是說,只有北京人才有權利享受這樣的待遇。 “我們學校也有費用全部免收的農民工子女,是通過紅十字會、團委、或募捐等方式,屬于獻愛心活動的方式之一。”紅蓮小學校長張培新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紅蓮小學:在成功中感受孤獨 2001年“外來人員子女就讀學校”掛牌以來,北京市紅蓮小學迅速竄紅,宣武區教委對該校的基礎設施及教學設備給予了大量的投入,這體現了政府對外來人員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目前,共有來自25個省、市、自治區的外來人員子女287人在這里就讀。 針對外地學生,張培新校長認為,不僅要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要高看一眼,厚愛一層。讓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但由于學校的容量有限,好多農村孩子只能望“紅蓮”而興嘆。“由于名額有限,入學的競爭特別激烈,開學前那幾天,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通過考試、考核被錄取的孩子哭,沒錄取的孩子也哭。錄取的孩子哭得幸福,因為終于有了學上,沒錄取的孩子哭得傷心,因為希望破滅了。” “雖然我們被市里、區里樹成了標兵,可是面對無數雙充滿渴望和期盼的眼睛,我的心里感到很沉重。”張培新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