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何祚庥商榷:20年內中國可能存在能源之憂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9日 22:42 中國產經新聞 | |||||||||
編者按: 2005年12月29日,本報B2版刊登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的文章《中國20年不會能源緊張》,受到有關專家和業內人士的高度關注,從而在報紙和網絡等媒體上引起廣泛討論。中國到底是否存在能源危機?中國的經濟發展應當遵循什么樣的模式?重化工業該不該在中國得到著重發展?中國經濟如何同環境保護協調同步?這些都是大家關注的重要話題。本版 20年內中國仍可能存在能源之憂--與何祚庥先生商榷 CIEN評論員 朱冰堯 中國科學院院士何祚庥近日提出了一個似乎令中國人欣慰的命題,那就是:中國20年不會能源緊張。何院士還認為,即便是在真正出現能源緊張的15年或20年后,能源技術的突破性進展,也會保障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有充足的新能源。 乍看起來,何院士的樂觀預測似乎有著相當的理性分析依據,比如何院士認為能源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并非停留在空談階段,現實的技術路徑已經比較清楚,只要我們投入,動員科技界去研究解決這些問題,用10年到15年時間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并充滿自信地說:“這些都不是很遙遠的東西,而是近期就可以做出來的”。 對科學技術這種充滿自信的幻想,想必在百年之前的凡爾納的科幻小說中就早有展現,更不必說在新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什么樣的科技突破都會在現實生活中令人驚異地出現。但現實的經驗和教訓提醒我們,畫在紙上的藍圖與實驗室的老鼠并不能代替殘酷的現實。如果把解決能源緊張問題的法寶寄托于能源技術的提高和新能源的出現,那么,這樣的學術行為顯然是“守株待兔”式的夢想。 不可否認,未來10-15年以內,蓄電池、鋰離子電池可能成為新能源;風機、大風機可能成為新能源;太陽能、光發電也可能成為新能源。但這樣的新能源技術運用到社會生活中,并非像何院士在研究室里美好想象那么容易。電能、風能和太陽能,這些早在幾十年前就應用到社會中的新能源并沒有迅速替代煤電油等傳統能源,即便是在未來20年,新能源也只能是傳統能源的有力補充,而不可能迅速成為主流能源。相反,在何院士一直大力推崇的“重化工道路”下,中國經濟在大量消耗著煤電油等不可再生資源,這些大量消耗能源的“重化工模式”已經嚴重影響了中國經濟的協調發展。中國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國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幾倍。倘如我們仍然不改變高耗能式的“重化工模式”,那么在未來20年內,煤電油等傳統能源和電能、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仍然不會滿足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需要,能源危機還會顯現。 工業革命300年以來,人類為快速積累社會財富,迅速提高生活水平的過程,也是大量消耗能源的過程,對任何一個國家來講,這一過程都是不可逾越的。但如果沒有發現新能源替代,中國如果達到像美國等發達國家的GDP水平,3個地球的資源也不夠中國人消費。資源不可再生,而賴以生存的人卻無窮盡地增長。因此,雖然說“重化工模式”是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發達國家在經濟高速增長過程中必然經歷的一個發展過程,但高耗能給這些國家帶來的副作用已經影響了幾代人。 何院士把中國未來20年必須走高耗能重工業化道路的最基本的原因歸結于老百姓的需求。認為中國的工業化首先就是城市化,而城市化,就要蓋房子,修橋鋪路,就要鋼筋水泥,這是巨大的需求。因此何院士認為那些說“現在不應走重化工道路”的人就是“沒有宏觀的思維,看不見中國的需求”,“說得不好聽,是缺乏群眾觀念”。 看來,何院士的言下之意就是:凡是反對走重工業化道路的人一定是“思維狹隘”,“不體恤下情”之人了。確實,高耗能的重化工道路給地方政府帶來了榮耀的GDP和財政收入,給相關企業帶來了高額的產值和利潤,給老百姓帶來了就業機會和豐富商品,這一政策自然是會贏得這些既得利益者們的雙手歡迎——“只要今生賺個盆滿缽滿,誰管死后洪水滔天”。實際上,何院士所提倡的“體恤下情”僅僅是為現實生活中的既得利益者們搖旗吶喊,根本沒有考慮高耗能的重化工道路可能帶來的畸形發展之路。這樣的畸形發展之路必然帶來的惡果,也許會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去承擔了。 何院士實際上也并非不擔心重化工道路可能帶來的能源危機問題。只是相對于高耗能和重化工帶來的既得利益,何院士認為一點小小的能耗算不了什么,更不要說何院士為我們繪制了一幅未來20年中國能源消耗的美好藍圖,用輕松、幽默的語言一筆帶過那些讓官員和專家們苦思冥想的“能源緊張”問題。 據統計,2003年美國消耗的石油是9.4億噸,占當年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5.5%。如果按美國單位產值的石油消耗,那么中國應該消耗石油42億噸。而該年世界石油產量僅為36.9億噸。換句話說,全世界的石油產量全部由中國消耗掉,也不足以支持為趕超美國的目標的GDP增長。而2003年,中國消耗的原油就占世界的7.4%,消耗的煤占世界的31%,消耗的鐵礦石占世界的30%,消耗的鋼材占世界的27%,消耗的水泥占世界的40%,但是中國創造的GDP卻不足世界GDP總量的4%。 始于前年的電荒,始于去年的油荒煤荒,未能引起何院士的警惕,中國經濟的嚴重能源對外依賴被何院士認為是“問題不是很大”,中國為能源價格的上漲而多付成本的代價,在何院士眼中輕率地下結論為“對中國的經濟還不至于產生破壞性的影響”,而由于電力、煤炭、石油等能源短缺間接對國民經濟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就更不會出現在何院士繪制的能源藍圖里了。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劃,未來20年中國能源消耗需求較之目前增長一倍左右,其中煤炭將會達到26億噸,石油3億噸,天然氣800億立方米。有關專家認為,中國自己的資源前景并不樂觀,除煤炭資源尚能滿足21世紀的需求外,如果不考慮進口,石油、天然氣和鈾礦資源只能維持到2010年的能源消費增長。 當然,相對于“危言聳聽”的能源危機問題,那些既得利益者們更愿意聽“歌功頌德”的能源無憂論,何院士的觀點顯然迎合了這些人的興趣。“中國20年不會能源緊張”——這樣的論調自然是讓通過高耗能賺取利潤的地方政府和企業長舒了一口氣:又可以大賺10年20年嘍!但現實并不會像經濟學者們預測得那么美好。出現在我們身邊的能源緊張問題和節約型社會的口號,讓我們對未來20年的中國能源狀況不能存在些許僥幸。能源之憂不能看成是“盛世危言”,輕易下結論說:“20年內中國不可能存在能源緊張”也顯得過于草率,而且還會引起諸多誤解。 好在決策者們已經敏銳地發現了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之間的不平衡問題,及時進行了宏觀調控和產業結構調整,并把能耗問題作為“十一五”規劃建議中產業發展的重要指導性指標。但這樣的行動并不是讓我們可以在未來20年間高枕無憂,恰恰相反,如果仍然實行高耗能的重化工發展之路,20年內中國仍可能存在能源之憂,而20年后即便新能源得以普及,能源之憂仍然可能會愈演愈烈。但愿20年后的今天,“能源之憂”話題不再成為我與何祚庥先生之間學術上的爭論命題。 相關文章: 專家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