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走重化工業化道路不符合中國國情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1月09日 22:48 中國產經新聞 | |||||||||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在2005年的一期《財經》雜志上載文指出,“揚短避長”地把高資源和資本投入的重化工業當做支柱產業,希圖通過其超常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結果只能降低整體經濟效率,破壞持續較快增長的基礎,因此,走“重化工業化”道路有悖于中國的國情。 文章提出,在各國工業化的過程中,并不存在“重化工業化”的“必經階段”。那么
如果說中國存在有別于其他大國的特殊國情,那么這種國情的特點就是“人力資源豐富、自然資源緊缺、資本資源緊俏、生態環境脆弱”。按照比較優勢原理,在這種資源稟賦的條件下,中國顯然應當盡量以發展低耗能、低資本和資源投入,又能發揮人力資源豐富和中國人心靈手巧的優勢的產業為主要方向。倘不如此,“揚短避長”地把高資源和資本投入的重化工業當做支柱產業,希圖通過這類產業的超常發展帶動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結果只能降低整體經濟效率,破壞持續較快增長的基礎。 文章舉例指出,中國是一個能源極其緊缺的國家,如果像近年來這樣,大力發展耗能工業,甚至成為焦炭、電解鋁等高耗能產品的最大出口國,固然能夠靠勞動力和水、土、資金等資源價值的低估取得一定的賬面盈利,但按照真實成本計算,即使不考慮環境損害,我們得到的往往只是國民財富的凈損失。這樣的增長方式造成“消耗了大量資源,承受著環境污染,背負著‘傾銷’的惡名,利潤的大頭卻不在我們手里”的被動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