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產經動態 > 中歐就紡織品貿易達成一致 > 正文
 

紡織業黑五月啟示錄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6月12日 10:19 和訊網-《財經》雜志

  這是一場跨越三大洲的貿易爭端:它關系著百萬人工作的重排乃至有無;它證明了中國紡織業者無法指望以現有模式席卷全球,而中國不可能以“贏家通吃”的姿態收獲加入世界貿易體系所帶來的成果,哪怕是在其最富競爭力的領域;它是到目前為止僅次于WTO談判本身的對中國貿易當局能力與技巧的深度考驗

  □本刊特派記者 樓夷 陳慧穎 王豐發自美國華盛頓比利時布魯塞爾瑞士蘇黎世

  □本刊記者 張帆 張宇星 田啟林 發自浙江北京上海

  5月20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對麻紗等74類紡織品加征出口關稅,幅度達到今年1月首次宣布征收此類關稅時的四倍。中國試圖以讓步與妥協的姿態來處理與歐美的紡織品貿易爭端。這場爭端正愈演愈烈:此前三天,歐盟剛剛宣布對來自中國的T恤和麻紗采取特保措施,而美國更已針對七種中國紡織品實施特別保護。

  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發生在十天之后。紡織品加征出口關稅于5月30日被宣布取消。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如此講述政策轉折的邏輯:“你(歐美)給我們的企業加上半斤的壓力,我們就要給它卸掉八兩的負擔。”薄熙來所指,可能是“520”加稅并未換來歐美態度的哪怕些許緩和。

  “‘520’用藥很猛。對方至少應該appreciate(贊賞),給點耐心,看中國在采取措施三四個月后,紡織品出口會產生什么變化。而對方自己開出了更厲害的藥。”前中國WTO談判代表龍永圖說。

  中國態度的轉折顯然主導了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與貿易代表波特曼6月初訪北京與中方磋商的主基調。他們離開北京之時,與此前一個多星期離開布魯塞爾的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高虎城有一點是一樣的——沒有達成任何諒解。

  中國從來沒有離大規模貿易戰如此之近,它真的會到來嗎?

  戲劇性的轉折終于再次發生。6月10日晚23:59,此輪歐盟與中國磋商時限的最后一刻,歐盟貿易代表曼德爾森與中國商務部部長薄熙來在經過長達十小時的會談之后面帶微笑地走出上海西郊國賓館七號會議室,宣布雙方達成協議。中國同意從現在到2007年底的三年對出口歐盟的紡織品實行遞增的過渡性增長,從2008年開始完全的自由貿易。作為交換,“歐盟方面承諾在未來3年,在使用限制措施時‘保持克制’。盡管從法律上,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歐盟方面可以這么做。”曼德爾森的發言人表示。

  曼德爾森稱,“我們同意增長幅度的產品包括業已啟動調查的T恤和麻紗,也包括了所有中國對歐出口增長最快的產品,幾乎涉及所有歐洲紡織品行業協會提出申請的產品”。

  這是一個和解的信號,也是一個相對公平的結果。正如曼德爾森所說:“今天的協議能夠給雙方提供清晰性,明確性和可靠性。我相信,這個一攬子和解方案給了中方公平的待遇,同時為歐洲和發展中國家提供了緩沖,以及他們急需的喘息空間。”對中國企業來說,最重要的是這一輪跌宕起伏的貿易沖突終于走上了和解之途,他們終于可在相對穩定的政策下預期未來。

  五月激流

  “中國的(紡織品)出口能力震驚了世界,中國紡織品像火箭一樣橫掃全球市場,給很多其他國家造成了痛苦。”5月24日下午,歐盟貿易代表曼德爾森這樣開始了與中國記者的對話。他舉例說,今年一季度從中國進口的T恤和麻紗“分別增長了187%和56%”,已經對歐盟相關產業的產量、利潤和就業狀況造成了“嚴重的損害”。

  T恤與麻紗正是歐盟5月17日宣布將采取特保措施的兩大產品。根據入世承諾,在接獲正式磋商要求后,中國必須在15天內自行設限,控制出口。如果雙方無法達成一致,則歐盟可啟動“緊急特保”措施,將其今年進口數量的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

  盡管來自美國的特保措施早已接二連三地拋出,但歐盟真正祭出“特保武器”還是第一次。在這場因取消紡織品配額而日益高漲的爭端中,一向溫和的歐盟在5月成為了向中國施壓的主力軍。這多少令中國的貿易官員們感到意外。

  中國對于歐盟的態度反應迅速。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高虎城飛赴布魯塞爾之前,中國在5月20日公布了將于6月1日執行的新的提高出口關稅名單,涉及女式防風衣、男長褲、男襯衫、T恤衫、男汗衫、套頭衫等74種紡織品。新增應稅的亞麻紗線,更是歐盟正與中國磋商擬實施特保制裁的品種之一,當中大部分品種的稅率從0.2元/件調整到了1元/件的水平。

  顯然,這距歐盟的希望仍有距離。“關稅措施是一種粗獷、不確定的手段,并不足以保證(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中‘特別保護條款’規定的)增長率限制。”曼德爾森說,“我們建議,中國從數量上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激增。”

  雙方沒有達成一致。5月27日,歐盟宣布開始實施對麻紗和T恤的特保措施。此前四天,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則宣布又有三類紡織品特保措施生效。

  中國競爭力

  中國紡織服裝業主要集中于分布在廣東、浙江、江蘇、山東、上海、福建六省的39個產業集群。紡織業屬于勞動密集型企業,中國在此具有天然優勢。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所占世界市場份額超過10%,從此躍居世界第一。2001年底入世以后,中國的紡織品與服裝出口更開上快車道。2002年,中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突破600億美元大關,2003年逼近800億美元,2004年達到950億美元,占世界紡織品貿易的四分之一。

  然而,在產能不斷擴張的背后,中國紡織業一直難以擺脫粗放型發展的窠臼:研發、技術投入不足;出口產品以定牌、貼牌為主,自有品牌少,企業利潤微薄。常年來往于中歐兩地的紡織企業顧問毛健和對此有深切感受。他告訴記者,中國服裝在歐洲的零售價格并不低,出口企業的利潤卻不高。“因為咱們出口產品完全沒有品牌,利潤都被中間商拿走了。”毛健和說,“現在的紡織業就是把量做大,把價格壓下去,但是并不賺錢。”

  “(自2005年初以來)我們所看到的某些(進口)價格簡直毫不符合任何商業邏輯。”歐洲最大的紡織品行業協會Euratex總干事威廉雷金在布魯塞爾對《財經》說,“在某些品種中,價格暴跌60%左右。”以亞麻紗為例,原料亞麻都來自歐洲。這些原料運到中國加工,按常理至少要增加運費、加工成本和損耗,但當它們從中國銷回歐洲時,原料與成品之間幾乎看不出價格區別。

  紹興錢港麻業公司總經理鄭財龍告訴《財經》,他們從歐洲進口原料后會加工成不同檔次的成品,原料進口價約1萬元/噸,加工后價格從幾萬元到10萬元不等,但剩余邊角料則最低賣至6000元/噸。

  超低的價格背后是超激烈的競爭。2000年之后,中國紡織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迅猛,2003年增長了80%,2004年一季度增幅達到頂峰,為100%。這種激烈的競爭隨著配額的取消走向極至。據《中國紡織報》報道,今年2月的統計數目顯示,從事進出口業務的民營企業數量在今年頭兩個月增長了60%,增加4800余家,其中出口企業數目已近12000家,占全國出口企業總數的44%。

  由于往年配額極其緊張,許多企業需要在市場上購買配額,其成本通常占商品價值的30%。而歐美分別將90%和70%的配額保留到十年過渡期的最后時刻才取消,導致今年許多企業成本突然大幅度下降;加上今年中國開放外貿經營權,紡織品出口企業數量猛增。

  帶著國內殘酷市場競爭出來的低價,中國企業進入到任何國家的市場中幾乎都所向披靡。這種壓迫式的競爭力殺傷力極大,配額取消后如虎添翼。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副會長高勇指出,近四年世界紡織總量基本沒變,但中國紡織生產能力幾乎翻了一番。世界紡織品貿易增速為3%左右,中國紡織品出口增速達30%以上。

  按曼德爾森所稱的口徑,自今年年初國際紡織品貿易配額制度取消后,中國紡織品出口迅速激增,對歐盟市場份額占領即將超過三分之一,在美國紡織品市場份額則接近一半!

  誰是對手?

  現在,美國紡織業正在慶祝他們的最新勝利。5月19日,美國國家紡織業協會在華盛頓召開年會,回顧一年來“旋風般的勝利”。主席阿倫甘特歷數一年來紡織業組織的游說成果:在布魯塞爾、日內瓦以及華盛頓召開國際會議;訪問國會議員150多人次,與國會的溝通達到“十二年來最密切程度”;多次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以及白宮高級官員會談;等等。

  根據1994年達成的紡織品與服裝協議,全球紡織品配額在2005年1月1日取消。受制于紡織品配額多年的中國紡織業將席卷世界市場的前景,終于實實在在地成為他國業者真正的夢魘。

  以中國部分紡織品對美出口為例:僅據中方統計,今年一季度中國的棉及化纖制非針織襯衫、套衫、胸衣等七種產品對美出口數量各增285%、241%、2270%、11%、3274%、373%和327%。美國已陸續對這些產品實施特保。

  在歐盟正式卷入戰團之前,主要的火力來自美國。就在2005年5月23日,美國紡織協議執行委員會(CITA)宣布,對三大類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棉針織衫、棉制褲子及人造纖維內衣)的特保措施正式生效。迄今為止,美國已經對來自中國的14類紡織品進行特保調查,其中七類已經設限。

  對于中國紡織品問題,歐盟內部本來并非鐵板一塊。法國、意大利和葡萄牙以及地中海國家一直強烈要求對中國紡織品設限,但德國、芬蘭、瑞典卻持反對意見。歐盟委員會雖然于4月初公布了《對華紡織品特別限制措施行動指南》,對中國紡織品制定了不同程度的年增長率,并于4月25日宣布對來自中國的九類紡織品進行調查。但并未像美國那樣在短時間內宣布實施特保程序。

  然而,5月間法國面臨《歐盟憲法條約》全民公決時,形勢發生了逆轉。這個對歐洲具有重大意義的憲法,必須經25個成員國全部投票同意方能生效。作為歐盟最重要的國家之一,最先對歐盟憲法條約投票的法國如果一旦投票否決,將不可避免地對即將隨后投票的荷蘭、波蘭、英國等國產生重要影響。歐盟對于來自中國的紡織品進口不夠強硬,不幸成為反對歐洲統一者的議題之一,并演變為“歐盟是否能夠捍衛成員國利益”的試金石。

  被譽為“歐盟自由貿易政策奠基人之一”的前任歐洲貿易總署副署長皮埃爾德弗蘭(Pierre Defraigne)對《財經》表示,歐盟在處理中國紡織品問題上有雙重任務:一是對大量中國紡織品造成的沖擊進行歐盟內部的“社會調整”,避免造成經濟和政治動蕩;同時,歐盟還必須對與歐盟鄰近的地中海地區等發展中國家負責,以保證這些國家的產品不被擠出歐洲市場。

  中國的對手不僅僅是歐美。基于對來自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恐懼,65個國家的115個行業組織于去年簽署了《伊斯坦布爾宣言》,要求世貿組織關注一體化后中國的紡織品出口問題。其中非洲國家就占了三分之一,發展中國家占了一半以上,甚至包括贊比亞、坦桑尼亞等中國的“老朋友”。土耳其已經于去年底宣布對來自中國的42種類別的紡織品和成衣實施保障措施;阿根廷針對中國制定相當于特保措施的法令;巴西、埃及、加拿大等國也在著手準備依據特保條款對付來自中國的紡織品。

  底牌

  盡管在對外官方表態中表現得十分強硬,但在調節紡織品出口方面,中國商務部作了許多努力,包括降低進口關稅、調低出口退稅率、對部分紡織品實行自動出口許可證等。

  其中對于紡織企業最為敏感的便是出口退稅和出口關稅這兩項。去年從2004年1月1日起,中國將紡織品服裝出口退稅率平均下調4個百分點。根據紡織工業協會的測算,這相當于紡織企業損失160億元利潤。2004年底,商務部宣布從2005年初對六大類31種紡織品加征出口關稅,對不同價格的出口產品設立從每件0.20元到0.30元不等的稅率。至今年5月20日,就在中國與歐美展開正式磋商的前夕,中國商務部再度大幅度提高74種紡織品的出口關稅,多數紡織品稅率為原來的5倍。

  不過,在對手們看來,這仍然是不夠的。5月23日,美國宣布對中國的棉織上衣、棉織褲以及人造纖維內衣三種紡織品的特保措施正式生效。兩天之后,中國與歐盟的磋商也未能達成任何結果。

  究其原因,觀察家認為,歐美仍然認為,此次增稅難以阻擋紡織品巨額增長。歐美需要的,是中國紡織品出口增幅減小的實質性效果。曼德爾森在接受采訪時證實了這一點:歐盟需要“從數量上限制中國紡織品出口的激增”,希望看到中國推出強有力的措施來確保實現這一目的。

  但他亦重申,在世界紡織品貿易體制中,歐盟絕無重新引入配額機制的企圖,“那樣對中國太不公平。”

  他承認,在中國紡織品問題上,歐盟內部的一些成員國和紡織品行業游說組織對他施加了巨大壓力。“歐盟內部正在進行的種種爭論,不光是關于紡織品問題,更是關于中國崛起為一個貿易巨人的其他方面。”他同時表示,歐盟對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和開放服務業市場的問題上對中國有更高期待。

  相形之下,美國的要求則更為復雜。在律師布蘭達雅各布看來,紡織品問題在美國已經政治化。“紡織品的動因不僅在于其本身,而在于美國的貿易日程”。這位美國零售業和進口商協會代理律師一直致力于阻止美國政府對中國紡織品設限的法律和游說活動。她認為,布什政府又急于為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贏得國會支持,紡織品問題便成為最容易用來向國會示好的工具。

  由于來自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面臨太多不確定性因素,雅各布告訴記者,許多美國紡織品和服裝進口商已經決定,到6月以后便不再購買中國產品,“他們擔心風險。”

  中國服裝協會副會長陳大鵬告訴《財經》,他最擔心的是目前的“特保”風潮進一步演化而成反傾銷風潮。后者的殺傷力更強。特保措施的有限期僅為一年,限制的亦不過是產品進口增幅。反傾銷則可能導致高額反傾銷稅,不但回溯過去一年的產品,還會影響未來五年以上的出口。一旦某種產品被裁定為傾銷,基本上就斷了出口之路。不過,反傾銷必須針對特定產品,影響范圍有限,且手續復雜,牽扯龐大的人力、物力,施行起來并不容易,因此目前美國、歐盟及巴西等國都傾向于選擇“特保”措施限制中國出口。但是,一旦“特保”不能達到其初始目的,中國的紡織業將很難避免一場耗時耗力和耗費財力的反傾銷大戰,那將是更嚴酷的考驗。

  2004年6月17日,歐盟決定對中國的滌綸長纖維服裝布料的反傾銷調查。這是迄今對中國發起的涉案金額最高的一起紡織品反傾銷調查,達4.87億美元。2005年3月16日頒布的初裁結果判定,所有中國相關產品均須繳納20%到85%不等的臨時關稅。

  今年3月,美國TaraMa-terials公司分別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遞交申訴,要求對來自中國的藝術畫布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5月16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作出初裁結論:要求對來自中國的藝術畫布征收244%的反傾銷稅。這是中國加入世貿WTO以來第一例美國對華紡織品反傾銷案。

  “學會做人”

  此次紡織品貿易沖突凸現了中國作為貿易大國在爭端中的尷尬地位,中國紡織品在全球的壟斷地位,已經使反對者不再局限于美國或者歐盟這樣的發達國家。

  對外經貿大學教授張漢林認為,中國應認清目前所處的貿易環境,采取一軟一硬的兩手準備。他表示,緩解措施并非妥協,而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承擔義務的表現。“我們不要引起眾怒,不要引起過多的WTO成員對我們有意見。”雖然中國可以利用以報復相威脅“要對抗,大家都對抗”,但他認為“這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

  剛剛與歐盟達成的協議表明,中國正在做出明智選擇。今年4月末,商務部發布《2005年春季對外貿易形勢報告》,專章討論了紡織品服裝貿易問題。報告指出,中國為限制紡織品出口、調整出口結構采取了多項措施。其中一部分措施,包括減免非洲25國輸華商品關稅、鼓勵對外投資以及拓展國際市場以及實施自動許口證等,旨在為紡織品出口創造良好環境,保證自身的有序出口,同時與貿易伙伴建立良好關系。其他大部分措施都是為了引導企業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比如降低出口退稅率、加征出口關稅,在限制出口的同時通過稅率高低來引導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

  在中國紡織品已占據全球巨大份額的基礎上,再希望席卷式增長,只會引發大力反彈。在此國際壓力之下,中國必須轉變出口形式;歷經近來紡織品貿易風波,終于成為中國業界共識。“你現在是紡織業老大了。”紡織業管理顧問毛健和說,“你要學會做人。”

  相關報道:

    直擊中歐“最后一分鐘協議”

  (本文刊于6月13日出版的《財經》2005年第12期)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紡織品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繽 紛 專 題
頭文字D
頭文字D精彩呈現
端 午 節
快樂端午精彩圖鈴
圖鈴狂搜: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